MACD,全稱異動移動平均線,是由雙指數移動平均線發展而來。
MACD的組成部分有三塊:快線DIF,慢線DEA,還有柱狀圖BAR,這也被稱為MACD的“兩線一柱”。
具體的計算公式為:
公式記不住沒關系,重點是我們要知道MACD的原理是基于均線做特殊處理,而處理的一個關鍵就是“差值”。
DIF上穿DEA,叫"金叉";反之則叫"死叉"。一般投資者都知道,MACD的用法也跟均線類似:
1、金叉看漲,死叉看跌。
2、BAR在0軸之上,視為多頭市場;反之,視為空頭市場。
MACD确實脫胎于均線,使用上也跟均線系統有類似的地方:都是趨勢型指标,都存在滞後性。
問題是,主圖上已經有均線了,何必還要專門留一個副圖的位置給MACD呢?
必然有什麼是MACD能做到,而均線做不到的。
有些經驗的投資者會知道看MACD的背離,然後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往往背離之後還有背離,卻始終抓不住反轉的盈利點。
MACD正确的使用方法是什麼?
前面說了MACD的原理,就是對均線做了差值處理。這麼做的目的,就是為了使MACD相比均線,能夠更直觀地反映出趨勢在變化過程中的各個階段。
利用差值的大小和變化快慢,MACD能夠讓用戶感受趨勢的勢能在進行中的“力度”。
這也是投帥在專欄文章《一句話講明MACD的奧義》中提到的“蓄勢後的爆發”。
簡單地說:
既然要用MACD捕捉一段行情,就必須要先用它來追蹤一段趨勢。
網傳的用法,側重點在孤立地使用一個點信号,這本身就是對趨勢指标MACD的誤用。
不管是零軸上下、金叉死叉這樣的入門技術,還是頂底背離、極點同步這樣所謂的高級方法;都無法保證投資者使用後的成功率。
MACD的正确用法,是通過追蹤一段趨勢,來捕捉行情蓄勢後爆發的臨界點。
因為就算是中期趨勢反轉的尾聲,也會經曆一個“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轉變過程,重點就是,如何從MACD上抓住這個過程結束的臨界點,也就是蓄勢後的爆發點。
我們使用MACD,不要一葉障目,放着整段趨勢過程不看,看到一個孤立信号就着匆忙沖進去;而是要在整個行情中把握“勢能”的變化,盯住這個“勢”,才能抓住最後蓄勢階段的爆發點。
關于MACD的具體用法的詳細講解,投帥曾有過專文闡述。有興趣的老鐵,不妨點擊文章下方"了解更多"查閱。
綜上重申一下技術分析的三元悖論:
一個技術指标也好,一個交易系統也好,高概率、高賠率、高頻率,三者不可能同時做到。
比如,MACD就是放棄了頻率,通過一段時間區間的行情追蹤,最終抓住一個高成功率的爆發點,獲得一段高賠率的行情收益。
使用MACD可能會錯過一部分行情,可能會抓不到最有利的點位,但是隻要它最終給出了進場信号,大概率下,不會讓投資者失望。
我是仁義禮智投,國有商業銀行總行注冊國際投資分析師,有關投資方面的問題歡迎大家相互探讨交流。碼字不易,各位老鐵都看到這了,不妨點個贊再走吧。PS:我不是什麼小編,如果嫌ID太長,一定要起個昵稱的話,就叫我投帥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