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
《雲笈七簽》卷六:《三洞并序》雲:‘三清者,言三清淨土無諸染穢,其中宮主,萬緒千端,結氣凝雲,因機化現,不可窮也。‘①據此,‘三清‘既指天神所居之三處勝境,即玉清聖境(在清微天)、上清真境(在禹餘天)、太清仙境(在大赤天),合稱三清境;又指分别居住在上述三清境的三位至高神,即元始天尊(也稱玉清大帝)、靈寶天尊(也稱太上大道君、上清大帝等)、道德天尊(也稱太上老君、混元老君、降生大帝、太清大帝等)。
‘三清‘之稱始于六朝,開始僅指‘三清境‘。‘三清‘之作為道教尊神,是伴随着道教三洞經書說逐步形成的。《道教義樞》卷二雲:‘但知洞真法天寶君住玉清境,洞玄法靈寶君住上清境,洞神法神寶君住太清境。故《太上蒼元上錄經》雲:
三清者,玉清、上清、太清也。‘《九天生神章經》稱:‘天寶君者則大洞之尊神。注曰:‘天寶君玉清元始天尊也。‘靈寶君者則洞玄之尊神,注曰:‘靈寶君上清天尊也。‘神寶君者則洞神之尊神,注曰:‘神寶君太清天尊也。‘②但此‘三寶尊神‘開始并非‘三清尊神‘,按唐武宗時(841~846)的道教神靈排列,先為元始天尊,太上大道玉晨君,太上老君(即三清尊神),其後為‘玉清大有天寶君,上清妙玄靈寶君,太清太極神寶君三寶尊神‘。③另《業報經》《應化經》并雲:‘天尊曰:吾以道氣,化育群方,從劫到劫,因時立化。吾以龍漢元年号無形天尊亦名天寶君,化在玉清境,說洞真經十二部以教天中九聖,大乘之道也。……吾以延康元年号元始天尊亦名靈寶君,化在上清境,說洞玄經十二部以教天中九真,中乘之道也。……吾以赤明之年号梵形天尊亦名神寶君,化在太清境,說洞神經十二部以教天中九仙,小乘之道也‘。④還有《元始上真衆仙記》稱:玄都玉京七寶山,在大羅之上,有上、中、下三宮。上宮是盤古真人元始天王,太元聖母所治。
中宮太上真人,金阙老君所治。下宮九天真皇,三天真王所治。‘這些不同派别的不同解釋,雖有差異,但都促成了‘三清尊神‘的最終定型。唐《老君聖紀》稱:‘此即玉清境元始天尊,位在三十五天之上也,‘‘此即上清境太上大道君,位在三十四天之上也,‘‘太清境太極宮即太上老君,位在三十三天之上也。‘⑤南宋金允中在探讨與總結以上三清、三寶、三洞之間的關系後,認為:‘三尊之号在經中隻稱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太上老君;其别号則曰天寶君、靈寶君、神寶君;以三境之名而稱之則曰玉清、上清、太清;以三洞之書而名之則曰洞真、洞玄、洞神。‘⑥在‘三清尊神‘中,以太上老君出現最早。東漢末五鬥米道成立時,即以太上老君為至高神。至東晉上清、靈寶派出,其《上清》、《靈寶》經中,始相繼出現元始天王、元始天尊、太上玉晨大道君、太上大道君等新的至高神。鑒于各派新出現衆多神靈,梁陶弘景《真靈位業圖》,企圖予以系統化,其中‘三清尊神‘的雛形已基本确立。在此前後,諸書在言及三清尊神時,又有種種不同說法。如說:‘道不可無師尊,教不可無宗主,故老君師太上玉晨大道君焉,大道君即元始天尊之弟子也。‘⑦‘說經教主元始天尊,抱送玉帝道君(靈寶)天尊,流演聖教降生(道德)天尊‘。⑧‘元始乃道中之祖為靈寶祖師,道君乃法中之祖為宗師,老君乃教中之祖為真師。‘⑨若從它們出現之先後為序,先為‘老君‘,次為‘元始‘,後為‘道君‘。此外,五代閩主供奉‘三清‘為寶皇大帝、天尊、老君。AB元始天尊居‘三清尊神‘之首,在宮觀‘三清殿‘裡居中。其名最早為元始天王,晉葛洪《枕中書》雲:‘昔二儀未分,溟涬鴻濛,未有成形,天地日月未具,狀如雞子,混沌玄黃,已有盤古真人,天地之精,自号元始天王。‘雖然道書中有将元始天王與元始天尊當作兩位尊神,但正如宋代道士甯全真所說,元始天尊者‘故稱雲元始天王者是也‘。AC《雲笈七簽》卷一百一,撰列諸尊神傳紀,亦首列《元始天王紀》,可見宋時已當作一位尊神了。南朝梁陶弘景撰《真靈位業圖》,共分七個神階,元始天尊列為第一神階的中位,《隋書-經籍志》也載:‘道經者雲:有元始天尊,生于太元之先,禀自然之氣,沖虛凝遠,莫知其極。‘道書認為:‘玉清元始天尊也,本玄一之氣,凝結至高曰天,上有主宰謂之帝,道居帝之先,故為元始。‘AD唐末道士杜光庭于廣明二年(881)進《三界混元圖》于朝,其中叙曰‘天尊者極道之宗元,挺生自然,消則為氣,息則為形,不無不有,非色非空,不終不始,永存綿綿。居上境為萬天之元,居中境為萬化之根,居下境為萬化之尊,無名可宗,強名曰天尊,蓋世人尊之如天,仰之則彌高,攀之則無階,杳杳冥冥……生萬物而不為主宰,禦萬化而不為言,至尊、至極,故曰天尊也。‘AE《雲笈七簽》卷一百一《元始天王紀》雲:‘元始天王禀天自然之胤,結形未沌之霞,托體虛生之胎,生乎空洞之際。時玄景未分,天光冥遠,浩漫太虛,積七千餘劫,天朗氣清,二晖缰絡,玄雲紫蓋映其首,六氣之電翼其真……進登金阙,受号玉清紫虛高上元皇太上大道君……元皇位在玉清,掌括上皇高帝之真。‘總之,從兩晉到南北朝時,元始天尊已逐步駕臨于太上老君之上,成為道教第一位至高神。
靈寶天尊居‘三清尊神‘第二位。南北朝時《上清》《靈寶》經相繼出現太上玉晨大道君、太上大道君。梁陶弘景《真靈位業圖》列第二神階中位,名‘上清高聖太上玉晨玄皇大道君‘為萬道之主。《雲笈七簽》卷一百一的《太上道君紀》《上清高聖太上玉晨大道君紀》所記略同,但又稍有差異。
據《靈寶略紀》稱:‘太上大道君以開皇元年托胎于西方綠那玉國,寄孕于洪氏之胞,凝神瓊胎之府三千七百年,降誕于其國郁察山浮羅之嶽丹玄之阿側,名曰器度字上開元,及其長乃啟悟道真,期心高道,坐于枯桑之下,精思百日。而元始天尊下降,授道君靈寶大乘之法十部妙經。……元始乃與道君遊履十方,宣布法緣,既畢,然後以法委付道君,則賜道君太上之号,道君即為廣宣經箓,傳乎萬世。‘AF又據《洞淵集》稱:‘玉晨道君者,乃大道之化身也。言其有不可以随迎,謂其無複存乎恍惚,所以不有而有,不無而無,視之無象,聽之無聲,于妙有妙無之間大道存焉。道君即審道之本,洞道之元,為道之氣,即師事元始天尊,稱受道弟子焉。猶是老君禀而師之矣!居上清真境禹餘天中,降金科寶箓、三洞仙經,付經師郁羅翹真人,傳教于萬國焉!‘AG上清、靈寶派新造作的太上道君,依然以‘道‘為根,體現了道教以‘道‘為最高信仰的思想。後之靈寶天尊即由太上大道君衍化而來。
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居‘三清尊神‘的第三位,是道教初期崇奉的至高神。原為春秋時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東漢明帝、章帝之際(58~88),益州太守王阜作《老子聖母碑》雲:‘老子者,道也。乃生于無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遊六虛,出入幽冥,觀混合之未别,窺濁清之未分。‘将老子神化為先天地之神物,并與‘道‘相等同。順帝時(126~144)張陵在巴蜀鶴鳴山創立五鬥米道,即奉老子為教主。據傳張陵在傳教布道時作的《老子想爾注》稱:‘一者道也。……一在天地外,入在天地間,但往來人身中耳。……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常治昆侖,或言虛無,或言自然,或言無名,皆同一耳。‘AH首次在道書中出現了太上老君的名号。至魏晉南北朝,太上老君之名益顯。北周武帝建德三年五月‘初斷佛、道兩教,經像悉毀,罷沙門、道士,并令還民‘。據道書稱,當時太上老君曾遣使顯靈。時過一月,武帝即又下诏曰:‘至道弘深,混成無際,體包空有,理極幽玄。……今可立通道觀于都城……并宜弘闡,一以貫之。‘AI說明當時已經開始利用太上老君幹預朝政了。
至唐,太上老君之威靈更盛。他不僅被奉為李唐王朝的始祖,幫助唐高祖李淵平定天下,據稱當武則天篡奪李唐王朝後,又顯靈降世,謂‘武後不可革命‘,不得辄立異姓。
……武後亦終懼此言,不敢立武三思‘。因此,天寶年間,玄宗最後為他上‘大聖祖高上金阙玄元天皇大帝‘尊号。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八月加号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
雖然曆代帝王和民間傳統都奉太上老君為道教始祖,但在道教三清尊神中仍居第三位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