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掃落葉,也掃暑氣。一場接一場的秋雨,夜風涼爽了起來。
年過八十的徐老爺子,老伴前年剛剛去世,他與兒子一家住在城裡。那片住了幾十年的低矮老平房宿舍區,正在拆遷改建。
他年事已高,記憶力衰退,整天丢三拉四。越是眼前的事,忘的越快。這不,他頭上頂着花鏡找花鏡,手裡拿着電視遙控器找遙控器。兒子一旁催促他整裝一下,今天家有客人,他那分别五十多年的工友老張要來家拜訪。兒媳在廚房準備着午宴,兒子要開車去酒店,接從貴州來的父女倆。
徐老爺子是煤礦工人,當年他與老張同在一個區隊,都是幹運搬工。他在井下的井口,老張在地面上的井口。從豎井罐籠升落的礦車,由他們推運、摘挂、排列,再由電機車拉運。煤炭與矸石、空車與重車、上下與來往,這繁重、枯燥、重複勞作的日子,随着井架上的天輪晝夜飛轉。
不遠處矗立的矸石山,逐年增高,兩人也因井上井下同工之緣,情分日漸厚重。老徐屬馬老張屬羊,兩人兄弟相稱。他倆老家都是魯北地區的農村,家屬都轉成了市民,住工人家屬宿舍區。兩人拖家帶口的,生活都不富裕。六十年代,煤礦井下機電、運搬等輔助工的入坑費是每天五毛錢,糧食定量每月五十斤。采煤、掘進工的入坑費是六毛錢,定量是五十六斤,粗糧,細糧各一半。另外掘進工每天有兩毛錢的保健費。他倆屬輔助工,一般月工資也就四五十元。老張在地面井口幹,沒有入坑費,比老徐收入少,家庭生活就更困難一些。
六十年代末,支援三線建設,老張被調往貴州水城礦務局,一家人也随着搬遷,在貴州安了家。這一分手,就是大半輩子了。臨老了,都念舊情。老張的老伴體弱多病不能出門,年歲大了,身體雖硬朗,但腦子也總健忘。女兒退休有閑,這次她陪父親從貴州水城坐高鐵來山東拜訪老友。
兩位老夥計一見面,握住對方的手像陌生人一樣,面無表情的相互端詳着。盡管前幾天,老張女兒千方百計聯系上徐大伯兒子後,讓兩位老人用手機視頻了一下,為相見做了點鋪墊。沒想到真見了面,兩人健忘的竟然僵住了。
旁邊的徐兒子、張女兒,當年也就十歲左右。徐兒子對張叔叔、張女兒對徐大伯,也因世事滄桑,分别太久,對老人的面目印象不深,陌如路人。此時無言以對,措手不及。空氣像凝固了一般。
“叮....鈴....”,不知誰的手機響了,打破了這靜默的氛圍。像是點燃了什麼,騰的一下,氣氛爆燃了。隻見兩位老夥計,老淚縱橫,抽泣起來。一下子把兩人拉回到了半個世紀前的時空。
兩位老兄弟,坐在沙發上,手拉着手不放。水不喝,煙不吸,回憶往事的話語像開閘的水,不停息地流淌着。憋了五十年的話,恨不得頃刻間全洩出來。他倆一會兒點頭,一會兒搖頭,一會兒放聲大笑,一會兒陷入沉思。時不時地還争辯着什麼。兒子、女兒生怕老人過于激動,發生意外,也不敢走開,隻能靜靜地聽他們唠叨。
兒子、女兒靜靜聽着,終于明白了他倆在争辯什麼。
老張說:我一輩子也忘不了,那年老父親在老家病重,我回老家前,老兄硬塞給了我三十元錢。那時生活那麼困難,能拿出這錢真不容易啊!這救命錢幫我給父親住院治療度過了難關,後來我好幾年分幾次才還給了他,他每次都是推讓不要,說是他比我掙錢多,救急錢不用還帳。今天我提這事,他竟然忘的一幹二淨,好像就沒有過。
老徐說:他說這事根本就沒有,那時互相救急的事,人人都幫過,我早不記得是咋回事了。當年老弟保護救我的事我可記了一輩子。那年代,區隊天天班前班後,搞早請示晚彙報活動,裝模作樣喊口号。我有次上井班後很累,不耐煩了就說,别弄這些玩意了。被人聽到打了小報告,什麼委會的人下來調查,要抓現行。老張作證說,我聽老徐說的是:“别弄這麼晚了!”他想急着回家。我也堅持是這樣說的。結果逢兇化吉,避免了一次大禍。現今聽起來好像是玩笑,那年代真的是天災人禍!
兒子、女兒一聽,就樂了。都說:老人說的這件被幫助的事,還有對他有恩的事很多呢,我們做兒女的都聽得耳膜長繭子了,多少年都一直記恩未忘呢!這幫助對方的事,咋從未談起過啊,真有這事嗎?
兩老人固執地說:老了啥也能忘,這事都長在心裡了,想忘也忘不了啊!
說來說去,兩個人記着的都是你幫我的事,忘了的都是幫你的事。老人的兒子、女兒看他們老兄弟間的争辯,還真不是故作姿态,客氣一番。老人流露出的尴尬神态,還真的把幫對方的事忘了!
兩位兒女也犯嘀咕:這健忘咋也是選擇性的啊!
老人還在說着什麼,兒媳走進客廳:“叔叔、爸爸,咱們邊吃邊聊吧!”
老兄弟倆被女兒、兒子攙扶着走向餐桌。
秋陽從窗外灑進的光線,漲滿了有點空曠的客廳。
壹點号 西樓空間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6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