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的采是哪個采?每次出去參加網絡活動,都要戴一個“采風證”,也不知怎麼了,我很反感,不願意戴…不管領導怎麼要求,我就是不戴…總是有一種感覺:似乎定義有問題查閱後才恍然大悟,我竟然是對的,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采訪的采是哪個采?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每次出去參加網絡活動,都要戴一個“采風證”,也不知怎麼了,我很反感,不願意戴…不管領導怎麼要求,我就是不戴…總是有一種感覺:似乎定義有問題。查閱後才恍然大悟,我竟然是對的。
網絡“自媒體”已經也是媒體了,發展很厲害,我們也是采寫新聞,與采風的意思不一樣。
采風是指一些文學、攝影等愛好者為了去了解各地的風土人情所特定的詞彙,采風是針對這些人用的。“采風”的本意是收集民間各種文學素材,來自于“詩經”中的“國風”中的“風”字。
在我國古代,“采風”的含義主要是指采集民歌。民歌是個總稱,它包括民謠,後來又包括諺語,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的《周易》中就有産生于商代的民間謠諺。 公元前五百多年時編寫的《詩經》,其中《國風》的約大部分和《小雅》的小部分,就是周初到春秋中期的民歌,它們都是從民間采來的。
再翻閱曆史文集的時候,發現古代的詩詞歌賦的文體形式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注明了采風。可見我國的采風活動起源很早,曆史悠久。
也不知怎麼了,網絡的“記者證”始終未辦,也就是這類人群不被承認呗,可我們下去采寫的是新聞,不是其它内容,怎麼報社、電視台的是采訪,我們就必須是“采風”呢?
不知時乃直覺告訴我有問題,明晰時又很無奈,專業記者叫:采訪,業餘記者就必須寫“采風”。這是啥規制,啥規矩啊?
“貓熊”被命名為“熊貓”,是清朝的錯,似乎問題不大。當代把“冰櫃”定義為“冰箱”?北方的文化人都笑了。為啥“櫃子”與“箱子”竟然能整反啦?
采風是那個高人定的調?也已經這樣了,就像“熊貓”的錯,不好改變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