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吃老鼠是一件很常見的事情,畢竟蛇是老鼠的天敵,但老鼠吃蛇卻有些駭人聽聞,不過這是真實的事情。
老鼠吃蛇是什麼絕活兒?
民間有傳“蛇吃鼠半年,鼠吃蛇半年”,為何老鼠能吃蛇?是否與蛇的冬眠有關?
冬眠的冷血動物為了抵禦寒冷的冬天,許多動物都有冬眠的習慣,在所有冬眠的生物當中,冷血動物的種類最多。
冷血動物們的身體會随着外界溫度的變化而變化,冬季的外界氣溫一般都是在零度左右。
也就是說,如果冷血動物們不冬眠,身體也沒有特殊的結構來抵禦寒冷,那冷血動物們的體溫就會驟降。
這樣的體溫并不适合生物生存,于是許多冷血動物選擇一個溫暖舒适的地點來“睡覺”,熬過寒冷的冬季。
蛇可以“宅”一個冬季
那麼,冬眠有什麼好處呢?為什麼動物冬眠就能熬過冬天?不會被餓死嗎?
要說明的是,如果蛇選擇的住所不當,或者是外界氣候變化太大,也會導緻蛇凍死在冬眠的場所當中。
但是處于冬眠當中的動物可以大幅度地減少身體的新陳代謝,隻需要在冬眠之前飽餐一頓,選一個合理的冬眠地點,熬過一個冬天是綽綽有餘的。
蛇:我先把老鼠吃個夠
蛇在冬眠之前吃了足夠的食物之後,它們能夠睡三年不用進食,因此蛇類的冬眠比其他動物更深入。
在過程當中,蛇會進入一種假死狀态,将身體的新陳代謝降到最低,以此來保證長久冬眠。
除了冷血動物之外,熊類也會有冬眠的習慣。
與冷血動物不同的是,熊類冬眠是為了減少自身能量的損失。
因為在寒冷的冬天,土地被積雪覆蓋,熊類很難找到食物,但是龐大的身體需要的能量很多。
于是熊類就選擇了冬眠來減少能量的消耗,防止在冬天被餓死。
鼠吃蛇蛇的冬眠時期并不固定,隻要空氣的溫度降到一定程度,蛇就會鑽進自己的“被窩”當中。
越是往維度高的地方,蛇類的冬眠時間也就越長,我國的蛇類普遍的冬眠時間都在11月份到第二年的4月份。
在冬天的時候,老鼠不會冬眠,在“睡覺”的蛇自然給了老鼠有機可乘的機會。
而且冬天也是食物最為缺乏的時候,外出尋找不到食物的老鼠看到洞裡躺了一根“辣條”,怎麼也得來上兩口。
這個時候有人會很好奇,如果老鼠要吃蛇,為什麼蛇不反抗呢?憑借蛇的體型,老鼠反而會成為蛇的“越冬套餐”。
蛇:我先把老鼠吃個夠
其實并不是蛇不反抗,而是蛇反抗不了,因為蛇的冬眠程度很深,能夠将它叫醒的,隻有外界的溫度變暖。
就算是老鼠如何撕咬它,啃食它,蛇都會無動于衷。
尤其是北方地區的蛇類,為了應對更冷環境,不得不陷入深度冬眠當中,就像是一條死蛇一般,任憑外力如何拉拽,都無法将它吵醒。
對于蛇來說,在冬天蘇醒很有可能就意味着死亡。
因為在蘇醒之後,蛇很難再次陷入冬眠當中,由于外界的氣溫過低,蛇自然是不可能出去尋找食物,随着身體新陳代謝的加快,蛇就餓死在了洞中。
沒飯吃,太痛苦
反正橫豎都是死,蛇還是選擇在夢鄉當中死去。
不過,也有人會有疑問,老鼠的膽子這麼小,真的會去招惹自己的天敵嗎?
平常情況下肯定不會,以老鼠的天性來說,見到光都得跑,更别說直面自己的天敵。
但是,真要給老鼠餓急了,别說是冬眠的蛇,就算放一條活蛇在它面前,老鼠也敢搏上一搏。
所謂的兔子急了也會咬人,就是這個道理,自然界的生物們在面對死亡威脅的時候,會拼盡自己的全力。
天道好輪回此外,也有人想知道,自然界如此之大,老鼠又是通過何種方式找到冬眠的蛇的呢?
其實,這一切都是蛇自己造的孽,老鼠根本不用去找,往往在自己老家當中就有一根“辣條”。
蛇雖然長得和黃鳝相似,就連它們的住所也相同,但蛇可不會自己打洞,而是喜歡占用其他動物的巢穴。
由于蛇喜歡在陰暗的地方,而這些地方又恰好的是老鼠們的住所,所以蛇占用的洞穴或者是地道通常都是老鼠的家。
對于蛇來說,自己能夠搶奪一個舒适的巢穴,還能抓捕到當中的食物,簡直是一箭雙雕。
可憐的老鼠,不僅面臨着巢穴被占用的風險,而且還可能被吃。
生活不易 鼠鼠歎氣
但是,到了冬天的時候可就不一樣了,這些居住在老鼠巢穴的蛇是最容易被吃掉的。
一條蛇往往能夠支撐一隻老鼠吃很久的時間,再加上自己儲存的食物,熬過一個冬天是沒有問題的。
真的是應對了網絡上的那句話“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
也有一些蛇為了冬天能夠更加溫暖,往往會三五兩條結伴冬眠,這個時候,老鼠便可以一鍋給它們端了。
别看老鼠的牙齒小,但是它的啃食能力是真的強,就連堅硬的甲闆都能啃得動,更别說蛇皮。
飽餐一頓的老鼠通常不會将蛇拖走,而是讓它留在原地,等饑餓的時候再來啃食。
老鼠把蛇當成儲備糧
蛇就像是固定的食堂一般,任人宰割,當老鼠啃到蛇的内髒部位,也就宣判了這條蛇的死刑。
有的人表示,老鼠在啃食蛇也算是在宣洩一種複仇的情緒,在平時的時候,蛇們經常吃掉老鼠的親戚朋友,讓老鼠們恨之入骨。
不過等到第二年的春天,老鼠們可又要遭殃了。
但是蛇吃老鼠隻是出于一種本能的需求,因為蛇的腦容量很小,在蛇的腦子當中,隻有繁衍和生存,除此之外,再無其他。
相反,老鼠是一種聰明且機靈的動物,在許多方面與人類相似,所以小白鼠也是實驗室中絕佳的實驗對象,為人類科技研究做出了巨大貢獻。
所以,雖然老鼠的名聲不好,但是老鼠還是有許多用處的。
動物們冬眠的曆史追溯動物們的冬眠習慣究竟是如何養成的,這要追溯到遠古時期的水龍獸。
水龍獸生活在2.5億年前,是當時為數不多的陸地哺乳類動物,也是當今許多生物們的祖先。
水龍獸在外形上有點像如今的河馬,喜歡生活在濕潤的沼澤地區。
為了應對遠古時期多變的環境,水龍獸逐漸進化出冬眠的能力。
水龍獸構想圖
它們會在地底當中挖一個洞,進入到地下睡覺,有的時候一睡就是幾年甚至更長時間。
也正是因為水龍獸“睡覺”來應對外界變化的習慣,才讓它逃過了石炭紀時期的生物大滅絕。
在2.5億年前,水龍獸可是地球的曾經的霸主,當時的水龍獸遍及地球的各個地區,與恐龍分布的範圍差不多。
就這樣,水龍獸在地球延續了上億年的時間,直到恐龍接管地球的霸主地位之後,水龍獸才逐漸退去。
水龍獸當中分化出的亞種繼承了原本冬眠的習慣,并且從亞種當中再次分化,許許多多的動物便有了冬眠的習性。
不過這隻是科學界一種比較主流的說法,畢竟年代實在是太過久遠了,是否還有更古老的生物存在冬眠的習慣,人們尚不可知,畢竟地球上還有許多秘密等待人類去挖掘。
不論如何,自然界動物們冬眠的特性,讓人類見識到了物種們在自然環境面前的強大适應能力,人們不由得感歎遠古物種們的智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