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有并夕法尼亞大學研制出的世界上第一台計算機數字計算機,這台計算機的名字成為ENIAC,
即電子數值積分和計算機。它采用了18000個電子管,30頓,占地170平方,投資超過48萬美元。字長10位十
進制,計算機速度每秒5000次。每次最多能儲存20個字節長位10位的十進制數。因為最早誕生的一台計算機
所以我們稱為計算機的鼻祖。
在ENIAC研究的同時,馮諾依曼與莫爾提出了全新的儲存程序的通用計算機方案。它是首先提出了計算機
采用 二級制 代碼 表示數據和指令的,并突出 程序存儲 的概念。為現代計算機奠定了基礎,
1946年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問世以來,以計算機硬件的邏輯元件為标志,經曆了從電子管,晶體管,中小規模
集成電路到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等4個發展階段。
第一代計算機 1946-1956電子管數字計算機。邏輯元件采用電子管,儲存采用磁芯,程序采用機器語言和彙編語言
,以科學計算為主,體積大,功耗大,價格昂貴,可靠性差名但奠定了以後計算機科學的基礎。
第二代計算機 1957-1964晶體管數字計算機 ,邏輯單元件用晶體管,出現操作系統,用Cobal ,Fortran 等高級語言
第三代計算機 1964-1970集成電路計算機,邏輯元件采用小規模的集成電路,用半導體儲存件,采用流水線,并行多道
處理技術,高級語言提出模塊化和結構化的程序設計。計算機向多元化方向發展,體積更小,速度更快,功能強大。、
第四代計算機1971超大規模的集成電路計算機出現,軟件硬件技術日益完善,應用開始進入科學,軍事,空間和大型
事務處理和社會各個領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