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李商隐經典詩解析

李商隐經典詩解析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10 23:21:29

李商隐經典詩解析?李商隐的詩有兩個特點,一是特别好,二是看不懂這是他的《海上謠》,感受下:,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李商隐經典詩解析?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李商隐經典詩解析(一首晦澀難懂的詩)1

李商隐經典詩解析

文:娜塔莎 (微信公号 natasha-natasha)

李商隐的詩有兩個特點,一是特别好,二是看不懂。這是他的《海上謠》,感受下:

桂水寒于江,玉兔秋冷咽。

海底覓仙人,香桃如瘦骨。

紫鸾不肯舞,滿翅蓬山雪。

借得龍堂寬,曉出揲雲發。

劉郎舊香炷,立見茂陵樹。

雲孫帖帖卧秋煙,上元細字如蠶眠。

果然看不懂是吧?翻譯一下先:

桂水比江水更冷

玉兔在秋月裡悲泣

去海底尋覓仙人

卻隻見香桃瘦骨嶙峋

紫鸾啊不肯起舞

蓬山萬古的白雪

壓着她華美沉重的翅膀

隻好借來高闊的龍堂

細數雲鬓,于清晨出發

劉郎求仙的香柱還在

(或許那煙還未曾散盡)

展眼,他長眠的茂陵已松柏蒼蒼

一代代的兒孫啊都卧在了他的腳下

平野上秋煙茫茫

紫鸾不肯舞。

畫面極為華美!特别是跟後面“滿翅蓬山雪”合起來看。鸾,類似鳳凰。是西王母身邊的神鳥。“鸾鳥,赤神之精,喜則鳴舞。”高興了會跳舞。一般說“青鸾火鳳”,青綠色的稱為鸾,火紅色的稱為鳳。但是,這裡的鸾鳥卻是紫色的。為什麼是紫色的呢?青綠色不行嗎?火紅色不行嗎?這對于詩人來說可能是不假思索的直覺,但我們讀詩的人還是應該笨笨地琢磨一下,在一字之間體味美感的差異,譬如美食家會在細若遊絲的差異之間辨别菜品的高下。那麼“青鸾”與“紫鸾”有何不同呢?青鸾似乎更年輕,顔色更鮮豔蒼翠,是活潑的,是健康的。紫鸾呢,一則似乎更高貴更華美,二則,因顔色更深沉而直覺得内心更深沉。如果說青鸾是外向飛揚的,那麼紫鸾就是内斂沉郁的。結合後面的“不肯舞”,那就非紫鸾不可了!鸾鳥是“喜則鳴舞”,不肯舞,自然是因為内心悲傷。青鸾的顔色是何等翠麗活潑,對應着她的内心似乎也應該是翠麗活潑的,她的悲傷讓人感覺像是年少的輕愁,是為賦新詞而強說之愁,即便此刻悲傷着不肯起舞,隻要一轉身有了高興的事情,立即可以鳴舞起來。但紫鸾就不一樣,她的悲傷是深沉的,是郁結的,是無可排遣的,甚至可以說,悲傷已經内化為她本身的一種氣質。忽然想到一個不太恰當的比方,如果将青鸾比作《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吉蒂,那麼紫鸾就應該是安娜。吉蒂舞會上的悲傷跟安娜生命中的悲傷完全不在同一個層次。

滿翅蓬山雪。

這一句催人淚下,道盡萬古悲涼!有一句話說人是戴着鐐铐跳舞的,即便無往不在枷鎖之中,卻總是要掙紮地跳起自由之舞。義山大概不會用鐐铐、枷鎖這樣粗暴的字眼來表達他的思想。他的鐐铐美極了,是雪,蓬山雪。蓬山是仙山,仙山應該是最美好最逍遙惬意的地方,竟然嚴酷得下了雪,這會引起人怎樣的聯想呢?就我自己而言,忽然湧起天堂崩塌的感覺!而紫鸾,似乎是這崩塌的天堂中美麗的囚徒。再試問這仙上山的雪化得了嗎?如果化得了蓬山不過是人間普普通通的一歲一枯榮的小山坡了,所以這雪是千秋萬古的雪!是紫鸾永恒的枷鎖!滿翅,是不留餘地,不容掙紮起舞的機會。我們可以想見,這樣一個高貴華美的生命,戴着掙不脫的沉重的枷鎖,無限期地被囚禁在悲涼苦寒的境地,這是怎樣一種無望的悲傷!所以,為什麼紫鸾不肯起舞?因為她的悲傷實在是太沉重太絕望了!但這樣的絕望在義山的筆下絕不是慘淡的呼告哀嚎,反而閃耀着炫目又冷豔的華光。這一道光芒難道不是義山靈魂深處的光芒嗎?這被囚禁的美麗的紫鸾又何嘗不是他自己呢?

現在我們把這前面的幾句連起來看一下,剛才是“海底覓仙人,香桃如瘦骨”,現在是“紫鸾不肯舞,滿翅蓬山雪”。如果前一句搜尋的是海,那後一句搜尋的就是天。追到海底發現一片廢墟,隻留下香桃的殘骸。又追到天上,發現天堂崩塌,紫鸾被永遠地囚禁。真可謂上窮碧落下黃泉,而所得的不過是無盡的悲苦和絕望。

借得龍堂寬,曉出揲雲發。

這兩句無論從意境上還是叙事邏輯上都有很大的跳躍,所以一起講。借得龍堂寬,就是借來寬闊的龍堂。龍堂有說是海底龍宮,我個人以為大概不是,而是人間的天子堂,即皇宮。曉出揲雲發,大意是說早上起來精心梳洗——精心到幾根幾根地數着頭發絲梳洗,然後出發。揲(音“舌”),四個四個點數。雲發,是如雲一樣美的青絲烏發。(不讀詩的小夥伴注意,雲發是黑頭發,不是白頭發。“雲”描摹的是狀态而不是顔色。)

大家有沒有發現,這兩句的色調一下子變了,之前是“寒”、“冷”、“咽”、“瘦”、“雪”,冷得很,悲得很;忽然“龍堂”、“寬”、“曉”,一下子明亮又寬敞了。不僅如此,曉出揲雲發,何等的意氣風發,何等的躊躇滿志!難道在之前經曆了海底天上兩重絕望之後,這求仙之人又能重拾信心,重新出發?如果真能這樣,這人要麼是沒有心肝的鐵人,要麼是心腸麻木的白癡。白白浪費了前面那麼幽微那麼精緻的詩行。所以,我們不妨大膽假設一下,如果按照叙事邏輯,這兩句似乎可以在“玉兔秋冷咽”之後,在“海底覓仙人”之前。也就是說,先“曉出揲雲發”,再“海底覓仙人”,再“紫鸾不肯舞”。義山特意選擇一個陽光明亮的早晨,讓他的主人公躊躇滿志意氣風發地從皇宮出發,踏上求仙之路,先去到海底,又去到天上,碧落黃泉地追尋他夢寐以求的“另一個世界”。這樣的一個過程大概是生動完整、合情合理的。

所以這裡的叙事真可謂交錯迷離。至于義山為什麼不從出發寫起,而要這麼錯亂着寫,我能想到的原因有兩個,其一,義山自身風格使然。義山不是白居易,這首詩也不是叙事詩。如果套用現在的說法,這是很明顯的意識流寫法。他隻負責精準地表達他的感覺,所以忽而月亮(玉兔秋冷咽),忽而海底(海底覓仙人),忽而天上(紫鸾不肯舞),忽而人間(借得龍堂寬)。至于叙事邏輯,隻在他充分地表達感覺的夾縫中一閃而過。其二,由這一句的“龍堂”引出下一句的“劉郎”似乎節奏更緊湊,更關鍵的是為了跟下一句形成直接的鮮明的對比,這一點我們留到下面段落再讨論。

那麼這個上天入海的人又是誰呢?誰有這麼大的氣魄?誰能有這樣執着呢?我們來看一下這首詩的主人公——劉郎。

劉郎舊香柱,立見茂陵樹

劉郎即漢武帝劉徹。如果一定要從這首詩中理出一個“故事情節”來,那麼主角就是這位“劉郎”。不單單這一句明明白白地與“劉郎”有關,整首詩都可以解讀為劉郎求仙的故事。(這裡要說明一下,讀李商隐的詩不是一定非要強求故事邏輯的完整,譬如《錦瑟》,真真是“無端”的。但如果某些詩大體可以理出一條線索來還是應該去嘗試的,以義山之天才可以無所依傍地上天入地,而我們尋常人等總是盡可能的要搭一個梯子去理解他的。)有人認為前幾句上天入海的主人公是另有其人,而“劉郎”在這一句裡隻不過作為典故偶爾出現,我覺得未必。原因有三,第一,剛才已經梳理過“出發——入海——上天”的故事邏輯,注意這位求仙者是從“龍堂”出發的,所以必然是天子。第二,如果隻是尋常人等,他哪來上天入海去求仙的資格?頂多在家煉個丹。曆史上隻有最不可一世的帝王敢做這樣的事情(秦皇漢武)。第三,尋常人等求仙的失敗何足挂齒,沒有意義,義山偏偏就是要讓一個人世間最強大者——帝王,帝王中最強大者——武帝,去經曆一番上天入海的無望的追尋,以他的強大來證明希望的渺茫,甚至絕望。在這一句中我們會看到這故事的結局正是完全的絕望。

來看下文字,劉郎,為什麼不直接說武帝?(這問題很low,給不讀詩的小夥伴科普下)一般古典詩詞總是含蓄的,要拐道彎的,“武帝”或者“漢武”太霸氣,壞氣氛。在義山的詩意世界中幾乎一切都是以美的形象出現的,别人有“潔癖”,他有“美癖”,對簡單粗暴零容忍。“劉郎”就不一樣了,年輕潇灑,英姿華發,風采卓絕,甚至有點纏綿悱恻的味道!這樣才配得上“曉出揲雲發”這樣意氣風發的詩句。舊香柱,傳說漢武帝曾于七月七日焚百合香等西王母到來。“舊”字第一說明香已經焚過了,求仙已經求過了;第二說明那香柱雖然舊點,但是還在。我們知道香柱是極其纖細的東西,而且是焚過之後必定是枯槁的。但是這樣纖細枯槁的東西竟然還在,說明什麼呢?說明時間極其短。甚至短到那香煙可能還未散盡,就“立見茂陵樹”了!立見,立刻就看見,極言時間之短促;茂陵,漢家陵墓。那求仙的香柱還在呢,他死後陵墓上的樹都已經長得很好了!這裡直接的以“舊香柱”來對比“茂陵樹”,香柱的纖細對比樹的粗壯;香柱的枯槁對比樹的旺盛,道破這一個上天入海執迷不悔的故事之最後結局:隻有死亡才是最強悍的。

說到這裡我們回看一下上一聯,借得龍堂寬,曉出揲雲發。為什麼說“龍堂”是“借”來的呢?漢家的江山難道不是姓劉的嗎?有說是去到海底,跟龍王借的龍堂,我以為不通,旁生枝節。到這裡就會明白,相比起“茂陵”,你“龍堂”再顯赫又算得了什麼?不過是極為短暫的一個瞬間罷了,不過是永恒之中的一道狹小的裂縫罷了。這當然是借的了,是跟命運借的,是跟造化借的,是跟上天借的。再看這兩聯鮮明的對比,如果說“揲雲發”是躊躇滿志的出發,那麼“茂陵樹”就是無可奈何的歸來;一去一回不留間隔地緊密相連,給人一種極為強烈的“人生忽如寄”的感覺。哪怕是帝王的人生,哪怕是曾經上天入海執迷不悔地熱烈追求過的人生!

到這裡這首詩基本已經完整了,由躊躇滿志的出發,經曆上天入海的追尋,最後是無可奈何的歸來,被死亡帶走。但義山神來之筆又加了最後餘韻無窮的兩句,如果說,“茂陵樹”是一個幹幹脆脆地休止符,那麼接下來“秋煙”、“蠶眠”兩句,教我們明白什麼叫做“餘音繞梁”。

雲孫帖帖卧秋煙,上元細字如蠶眠

通下文字先。雲孫,一代一代的兒孫,世世代代的兒孫,像波浪一樣一層層前仆後繼的兒孫。怎麼樣了呢?都死了。都跟着他(漢武帝)服服帖帖地長眠在地下。帖帖,很少見,表示抗議無效,掙紮沒用,最後還得老老實實地躺下。卧秋煙,不是躺在秋煙上,卧是死的委婉說法;秋煙,是一種平野上莽莽蒼蒼的景色,有時電影到最後也會有這樣的鏡頭,長時間的、無聲的對着空曠的原野,表達着一種繁華落盡之後不可抗拒無可奈何的荒涼感。所以不僅僅是漢武帝一個人死了,連他的子子孫孫都死了,也終究無法識破“另一個世界”的密碼。“上元細字如蠶眠”,“上元”是仙女的名字,極為幹淨的兩個字,沒什麼筆畫,輕巧。“上元細字”可以簡單地理解為求仙秘籍。這秘籍很浩瀚嗎?百科全書似的讀不完學不完嗎?不是的,寥寥“細字”而已。“上元細字”給人的感覺是纖細的,輕巧的,簡約的。如蠶眠,是說那些細細的字像蠶一樣睡着,意思是讀不懂,破譯不了。“蠶”,給人很柔軟很的感覺,會讓人聯想到蠶絲,又輕又細,幾乎看不見。“眠”,是說那些個細細的字像蠶一樣睡在那裡。一是輕柔,如睡夢一般輕柔,二是與“醒”相對,在睡夢中,解不開,猜不透。總而言之,這句裡的每一個字都表示着一種輕柔、纖細、如夢幻一樣感覺,好像風一吹就能吹走似的,毫無力量感。但是,對比來看前一句,“雲孫貼貼卧秋煙”,一代一代的人世間最強悍的帝王都化作塵土了,然那像絲一樣輕,像夢一樣柔的細細的字還是永恒無解地飄在那裡。誰赢了?誰輸了?

“雲孫帖帖”很容易讓我們聯想到另一個故事,愚公移山,“子子孫孫無窮匮也”,同樣說到了子子孫孫。最後我們來比較一下這兩個故事的緣起、經曆、結局,以及彌漫其中的情緒。拿愚公移山作為反襯,我們或許可以一窺義山心靈的奧秘。

一開始兩個故事是類似的,都要去追求一個光明的前景,都意氣風發,躊躇滿志。這一光明的前景我們簡單稱之為“理想”。确定理想之後是執着不懈的努力,義山是“海底”、“蓬山”地追尋,而愚公是“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這一點也有相似。但同時,一種截然相反的情緒開始表現出來。在義山,是不斷地追尋,不斷地挫敗,不斷地失望,“如瘦骨”、“不肯舞”,“蓬山學”。而在愚公,則是越幹越有勁,越幹越有決心,智叟笑話他,他反倒笑話智叟“汝心之固,固不可徹。”你呀,太缺心眼了,沒得救。真底氣十足!再來看一下最後的結局,義山的主人翁是人世間最不可一世的帝王,稍帶帝王的子子孫孫,要征服的是像蠶絲一樣輕柔纖細的東西,然而失敗了。愚公移山的主人公是一個衰弱的老人,稍帶老人的子子孫孫,要征服的是兩座大山,最後成功了。這裡有很多話可說。我覺得這兩個故事可以很形象地表現出我們在不同時期面對不同層次的問題所發生的心靈反應。愚公移山洋溢着童年、少年時期的天真,熱情自信,敢作敢為。面對山一樣重大的問題表現出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體格強壯,精神健康,世界清清楚楚地鋪展在眼前,等待着我們去探索,去發現,去移山填海,去搞定一切!這種熱情是我們血脈中珍貴的基因,沒有這樣的基因,生命會變得多麼悲傷,多麼難以忍受!但是,終有一天,有限的世界在我們眼前褪色、倒塌,一個無限的、浩淼的、不可能征服的世界在你的心靈之中悄然打開,個體如此渺小,如同一葉輕舟置于浩瀚無邊的命運之海,你窮盡所有的努力,所得到的不過是愈來愈重的無可奈何的悲傷。這一種悲傷,正是我們走進義山那幽微而浩渺的心靈的入口。滄海月明珠有淚,義山的心靈世界正是那一片煙波浩渺的月光之海。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