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建水盛産紫陶,也是中國四大名陶之一,有幾百年的曆史。
但是過去的建水陶以生活陶為主,制作一些花瓶和汽鍋等日用陶,産量并不大。
建水陶主要使用本地得陶土,講究陶器得畫面感,畫面也不是簡單得作畫與施釉,而是采用獨特得刻填技術,先是繪畫,然後手工雕刻,再用彩泥回填,将國粹藝術詩書畫融合在一起,使建水陶不僅獨特,也維美和具有觀賞性,而一些名家的作品還具有收藏價值。
近年來建水紫陶發展迅速,特别是茶文化與茶具文化的興起,建水陶也把茶具作為産業重點,現在紫陶作坊多達幾千個,從業人員幾萬人。這些人中有很多外地人,主要有來自江西的拉坯師傅和書畫家,還有來自各地的學習制陶、投資制陶,其中也有不少是紫陶産品的營銷人員。
建水是一座旅遊城市,建水陶的銷售很大一部分是通過來旅遊的遊客買走了,所以這裡有大量的經營建水陶産品的商店。但由于疫情的影響,遊客銳減,這些店家也是非常慘淡的經營,整個行業出現了低谷。
我來建水多了,也開始聽到本地一些人抱怨:現在外地人太多了,來本地争搶飯碗,錢都給外地人掙走了。
真是這樣嗎?
我把疑問說給“鄉下大哥”老徐,他說帶我去拜訪一位隻賣壺而不做壺的外地經銷商,他對當前的建水紫陶有清醒而真實的認識,另外聽聽他對建水陶市場的看法和經營思路。
這個人就是周偉,來自重慶,到建水已經四五年了。
周總說他來建水之前就已經做了二十多年的茶具生意,屬于資深業者,主要是營銷景德鎮陶瓷與宜興紫砂,在好幾座城市開有實體店,而國内的一些經銷商也是特别的熟,為很多内地茶具店供貨的。他說“我是自帶流量與營銷資源來到建水的,可以說對建水陶的宣傳與推廣,做了貢獻的”。
周總說,他現在同建水一百多家紫陶作坊有合作關系,這裡既有大師名家,建水紫陶産業的引領者;也有從業不久,産品有特點和靈性的年輕匠人,他一年要往内地推銷幾萬件紫陶産品,在建水屬于比較大的經銷商。
說到建水陶茶具,他說建水做茶具比較晚,對于茶具文化的理解還不夠深刻,有些壺型隻是簡單的模仿,雖然形似但神卻相差很遠,特别是茶具的實用性與精度也不足。而外地工匠的到來,恰恰是提升和彌補了不足。
這些年除了一些拉坯與制壺工匠的到來,還有很多畫家與藝術上有追求得人到了,使建水陶得畫藝水品大大得提升和擴展,這些年外地人的到來,對于提升建水陶整體得水平和名聲,還是很有幫助與促進的。
當然了外地人來投資與創業就是來掙錢,但是不要隻看到他們掙錢,還有帶來了成熟的營銷理念和市場。他們不僅帶來技術,也帶來了影響,把建水陶文化傳播出去,使建水陶走得更遠和在價值與價格上的提升。
而本地一些制陶藝人由于對外面市場不了解,不擅長營銷,一旦遊客減少,就會陷入被動,産品賣不上價,也造成擠壓,最後打擊信心和無法保證收入。
其實并不是像有些人說的那樣“錢讓外地人掙了”,這是一種雙赢的關系。
建水陶當下要做好宣傳與營銷。營銷是當下建水陶發展的瓶頸,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建水陶的發展就會受到限制,而要想解決這個瓶頸,還應該吸引更多的外地進銷商來做生意,中國的市場非常大,但是市場的開拓需要有人來做。
雖然現在看似直播賣貨很熱絡,但是這種方式與行為也是暫時,不能持久與長期,而開拓固定穩妥的的經銷商、代理商,才是發展的持續性。
周總說他經營了二十多年景德鎮與宜興的茶具,對這個行業和産品還是很熟悉的,建水陶茶具還是屬于新興的産業,很多從業人員,并不懂得茶文化與茶具文化深奧,做出的壺細節差距大,使用不順暢,所以他在選擇合作的工匠與産品時,主要選擇實用器皿,成熟的茶具,保證出水的順暢和好用。
做實用性的茶具,做科學而嚴謹的壺型,做價格相匹配的産品,不妄自尊大,不花裡胡哨的,而是物有所值,看着順眼,用着順手,擁有順心的建水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