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科技

 > 得物電子産品拆了能退嗎

得物電子産品拆了能退嗎

科技 更新时间:2024-10-13 09:20:23

得物電子産品拆了能退嗎(得物删用戶手機緩存)1

資料圖。有用戶表示得物App未經允許删除了自己手機上的視頻。圖/IC photo

近日,“得物删除用戶視頻”一事引發輿論關注。

起因是有用戶表示,自己雙十一在得物平台購物,收到貨後認為商品有問題,于是拍視頻準備聯系平台,不料收到自己手機提示“得物App删除了視頻”。

當天,得物回應稱,經核實,得物App從未删除用戶手機相冊中的原視頻,為避免占用用戶手機空間進行删除的是臨時緩存文件,并“觸發了系統攔截通知”。

到底删除的是不是緩存文件?手機的隐私權提示又是不是“誤觸發”?這兩個問題,其實并沒有權威的說法。但是,這種對隐私被侵犯的焦慮是實實在在的,應該有權威部門的調查,特别是這種“誤解”已經多次發生過了。此前,多家知名App都曾遇到類似情況。

自己的手機就像自家的口袋,但是若有App平台以“為你好”的名義,把手伸進你的口袋,“幫”你清理垃圾,那所有用戶都會産生厭惡心理。

我國《個人信息保護法》第二十一條明确規定,“個人信息處理者委托處理個人信息的,應當與受托人約定委托處理的目的、期限、處理方式、個人信息的種類、保護措施以及雙方的權利和義務等,并對受托人的個人信息處理活動進行監督。”

也就是說,App運營方要獲取個人信息時,必須得到用戶的明确授權,并且約定收集個人信息的目的、範圍等,而且事後處理時也必須按約定的“目的、期限、處理方式”來處理信息,包括删除相應的信息。合法、正當、必要,是App運營商采集用戶信息的底線。

但是,所謂“緩存信息”卻處于法律的灰色地帶。一方面它對于用戶是垃圾信息,并且占用手機存儲空間,一方面,這裡面又保存有個人信息:你搜了什麼商品?看了什麼短視頻?輸入了什麼文字?哪些熱詞可能帶動用戶的消費?

問題在于,緩存到底算不算“個人信息”?是否需要按“個人信息”予以保護?目前從立法層面,到司法判決層面還沒有明确說法,某種程度上,也正是這種不明确性,引發了很多争議。

2020年時,有用戶聲稱,自己手機裡的圖片被某社交軟件自動删除,同樣觸發華為手機的警報,之後,該軟件回應稱:“所删除的圖片是臨時緩存圖片,不是用戶保存在系統相冊的照片”。此事當時就曾引發過法律界、IT界的熱烈讨論。

應該看到,這種所謂的“誤報警”,歸根到底還是因為有的App獲得太多的權限,甚至可以做到随意管理用戶的文件。哪怕删除的是緩存文件,但也已經嚴重侵犯了用戶對于文件的管理權。這是問題症結所在。

這背後,其實是App的過度索權、強制索權。對于用戶來說,最安全、最放心的方法就是自己删,不需要App運營方越俎代庖。

近年來,國際社會信息領域的法學家一直在探讨“個人可識别信息(PII)”的概念,核心還是公衆對于“隐私權的合法期待”。哪怕是手機的“垃圾堆”,哪怕用戶自己手動删除不方便,但仍然不希望把這個權限轉讓給App運營商。這就是對于“隐私權的合理期待”。

其實,自2019年以來,工信部一直在重拳整治App“過度索取權限行為”,當年就發布了《關于開展App侵害用戶權益專項整治工作的通知》,這幾年來多個知名App就被點名批評過,甚至有的還被重罰過。

對于目前屢屢被曝光的“删緩存”問題,工信、網信等部門也不妨更多地介入、調查,制定更多行業标準,明晰規則,壓縮擦邊球的空間,讓用戶有一個不被打擾到的手機。“删緩存”是法律空白地帶,但也是真問題,需要通過公共事件來推動技術規範的細化,打上法律的補丁。

撰稿 / 克鮮(媒體人)

編輯 / 劉昀昀

校對 / 劉越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科技资讯推荐

热门科技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