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旅遊

 > 乾隆旅遊攻略自由行

乾隆旅遊攻略自由行

旅遊 更新时间:2024-07-21 04:09:09

□作者 冬華

乾隆皇帝活了89歲,在位64年。他對泰山非常崇拜,一生七次下江南,十次駐跸或祭拜泰山,六次登上泰山極頂,留有170多首詠頌詩、130多塊碑碣,是到泰山次數和所留詩作、碑碣最多的皇帝。

乾隆旅遊攻略自由行(齊魯青未了旅遊達人)1

十至泰安六登岱頂

乾隆十三年(1748年)二月,乾隆皇帝陪伴皇太後首次登臨泰山,他乘馬而上,山勢險要處均架設了棧橋。諸王侍臣乘馬或乘肩輿陪行,乾隆皇帝到達朝陽洞後小憩,至泰山極頂駐跸行宮。次日,祭祀碧霞元君,後下山至岱廟。

乾隆十六年(1751年)四月,乾隆皇帝奉母南巡回銮,路過泰安,祭祀岱廟。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四月,他南巡回銮至泰安,谒岱廟,登岱頂祀碧霞祠。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四月,他南巡回銮至泰安,拜谒岱廟,登泰山祭祀碧霞祠。乾隆三十年(1765年)四月,他奉母南巡,回銮至泰安,拜谒岱廟。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二月,他奉母東巡,至泰安,拜谒岱廟,登泰山祭祀碧霞元君。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三月,他奉母東巡,至泰安,谒岱廟,登泰山祭祀碧霞祠。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正月,他南巡至泰安,拜谒岱廟。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二月,他南巡至泰安,到岱廟行禮。總體來說,乾隆皇帝到泰安都是南巡、東巡途中路經,順道登泰山,時間多選在二、三、四月,這個時間段恰逢“泰山神”和“泰山女神”碧霞元君的誕辰。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乾隆皇帝喜迎八十大壽,這年春三月,他特意東巡拜谒岱廟,登泰山祭祀碧霞元君。禮畢後,大宴群臣,犒賞三軍,回銮所經沿途減租稅,賜銀與父老數以萬計。這是乾隆皇帝最後一次登上泰山。

前九次來泰山,他都遵循祖父康熙皇帝祭祀泰山神的慣例,行二跪六叩禮。而最後一次,他用了三跪九叩的大禮,充分表明了他對泰山的崇敬。

乾隆皇帝在位期間還多次實施了泰山祠廟維修工程。乾隆七年(1742年)五月,下诏發帑銀,遣内務府員外郎江都重修碧霞宮,并禦制《重建泰山神廟碑》,立石于祠中。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十月,他為慶祝自己六十壽誕,遣内務府大臣劉浩重修岱廟。岱廟的神像、大殿以及各殿宇、廊庑、門垣皆拆改重修,禦制滿漢文碑以記其事,岱頂碧霞宮也進行了重修。

曆代帝王封禅、官員祭岱,都留下大量祭祀用器。這些專用于祭祀泰山神靈的祭品、供器種類繁多,精美華貴,主要有銅器、瓷器、玉器、漆器、玻璃器、木器、金銀器、印玺、服飾等,統稱為“泰山祭器”。在所有到泰山的帝王中,乾隆皇帝禦賜祭器最多。

據《岱覽》《泰山志》等記載,乾隆皇帝共禦賜岱廟祭器30餘次,有“錦袍、黃袍、龍袍、七珍八寶、海爐、滿達尊、卣、瓶、鼎、壺、碗、香盒、燭台、磁輪、珠幡、竹如意之屬”,達300餘件。其中,溫涼玉圭、沉香獅子、黃釉青花葫蘆瓶更是被譽為“鎮山三寶”,尤以溫涼玉圭最為特殊。

溫涼玉圭是乾隆皇帝為恭賀其母壽辰,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東巡泰山時禦賜岱廟的。玉圭色白微青,采自新疆和田。全長92.2厘米,上寬29.5厘米、下寬21.7厘米,分上下兩段,重27.75公斤。上半截為硬玉,密度高,手感涼,下半截材質為璞玉,密度相對較低,手感溫熱,故名“溫涼”。

玉圭的特别之處還在于雕刻的紋飾。上半截浮雕的“日、月、星、河、海、岱”是漢代賈逵所說的六宗,即天宗“日、月、星”、地宗“河、海、岱”,象征着天和地。另外,古代天子“以青禮東方”,圭是中國古代重要的禮器之一,被視為皇權的象征。将此等重器獻給泰山,乾隆皇帝的推崇之意不言自表。

寫下170餘首詩

乾隆皇帝一生喜好遊曆,留有詩文達數萬首,論數量,在中國詩歌史上首屈一指。其中,有關泰山、泰安的詩有170餘首。

他的泰山詩有描寫風景的,如對松山、朝陽洞、五大夫松、壺天閣、回馬嶺、十八盤、飛來石、桃花峪、日觀峰、丈人峰等,幾乎囊括了泰山所有知名景點。有關于名勝古迹的,如岱廟、無字碑、環詠亭、登封台、靈岩寺、漢明堂遺址、唐槐、漢柏等。

乾隆皇帝第一次登泰山時寫有《朝陽洞》詩:“迥巒抱深凹,曦光每獨受。所以朝陽名,名山率常有。是處辟雲關,坦區得數畝。結構寄幽偏,潇灑開窗牖。曆險欣就夷,稍息複進走。即景悟為學,無窮戎株守。”該詩刻在朝陽洞東北的禦風崖上,是泰山除經石峪之外最大的摩崖刻石。它高約30米,寬約12米,字徑3尺,形制宏偉,俗稱“萬丈碑”。

相傳,乾隆皇帝站在泰山南側的朝陽洞上,環顧四方,隻見周圍群山環繞,主峰屹立正北。主峰和西側峰巒夾峙,十八盤東側的山澗透迤而下,溪水淙淙。山巒、怪石、青松、溪水、山道、房舍構成了一幅天然的山水畫。他不由慨歎大自然的巧奪天工,但認為這幅天然的山水畫尚缺畫家的印記。于是,他下令将這首《朝陽洞》詩镌刻在泰山主峰的山崖上。

乾隆皇帝80歲時,在泰山留下了《谒岱廟瞻禮》詩:“來因瞻岱宗,岱廟谒誠恭。封禅事無我,阜安祈為農。代天敷物育,福國錫時雍。九叩申虔謝,八旬實罕逢。”此詩镌刻在泰安岱廟天贶殿碑亭内,詩中說自己禮神誠恭,是為民祈福,求得國富時雍,并對自己80歲還能來泰山禮神頗有自負之感。

乾隆皇帝雖然多次登泰山,但并未舉辦封禅大典。他在《登封台》詩中表明了心迹:“登封降禅古來傳,總屬誇為可鄙旃。造極至今凡六次,無他祗謝愧心虔。”他認為“登封降禅”過分誇侈,不應看得多麼重要,他想表達自己對天神的感激之情,并不需要通過封禅的形式。

漢柏圖和東禦座

乾隆皇帝不僅喜歡詩文,繪畫也是好手。面對泰安風物,他親手繪制了《禦制漢柏之圖》,并刻石于岱廟,展現了自己的多才多藝和風雅情緻。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乾隆皇帝第四次祭祀泰山。當他祭拜岱廟泰山神完畢後,來到漢柏院,見漢柏雖壽逾千年,仍枝葉蒼翠可愛,頓生感慨,遂成腹稿,回宮後繪成圖畫并題詩,命人刻碑立于漢柏樹旁,人們稱之為“禦制漢柏之圖碑”。

該碑陽刻《雙幹連理柏圖》,跋曰:“岱廟東院漢柏六株,森郁庭宇,信數千年神物。其西北隅一株,尤為輪困奇古,壬午初夏,南巡回跸經此,默識其狀,以歸氈廬,清暇點筆成圖,并系短句;遙望嵩山結昆仲,近臨西院是雲仍。大椿歲月猶虛拟,萬古埢桓永瑞凝。”

碑陰為辛卯年(1771年)所刻《題漢柏》詩:“漢柏曾經手自圖,郁蔥映照翠蔭扶。殿旁亭裡相望近,名實主賓誰是乎。”碑的北側一面,是丙申年(1776年)所刻《漢柏口号》詩:“曆劫那知菀與枯,謂猶多事寫形吾。不禁笑指碑圖問,久後還能似此無?”碑的南側一面,是庚戌年(1790年)所刻《漢柏》詩:“既成圖畫複吟詩,漢柏精神那盡之。碑堵卻空留一面,待茲來補豈非奇。”

“禦制漢柏之圖碑”在岱廟漢柏碑刻中形制最大,又屬皇帝手筆,盡管晚于陳昌言的“漢柏圖贊碑”,卻最受關注和贊譽。而“雙幹連理柏”也因這座禦碑而更顯地位尊貴。

乾隆皇帝關注漢柏并非偶然。在漢柏院以北、東華門西側,有一小巧玲珑的四合院建築,因它臨近東華門,得名“東禦座”。該建築始建于至正七年(1347年),是當時達官貴人來泰山時的住憩之所,到了明代時改稱“迎賓堂”。

因長期自然侵蝕,東禦座主體建築物瓦面破損,雜草叢生,望闆、瓦口、連檐變形,木柱腐朽,院四周雨後積水,存在不少安全隐患。泰安市博物館本着“保護第一、搶救第一”和“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自2003年9月開始施工,至2004年3月完工,對東禦座進行了科學的維修改造,使東禦座真正恢複了乾隆行宮的風貌。

沿東禦座東門拾級而上,隻見門上方灰瓦覆頂,檐下雕梁畫棟,朱紅色大門與圍牆盡顯雍容華貴。跨過大門,走進院内,前方約三米處有一門橫跨于甬道兩端,兩根石立柱支撐巍然聳立,頂上覆蓋灰瓦,這就是西儀門。在甬道東首與東華門連接處,還有一門,門下矗立“回避”“肅靜”等衙門指示牌,這就是東儀門。儀門是明、清時期官署、邸宅大門内的第二重正門,是官員坐轎、騎馬的起止點,有“禮儀之門”的作用。

在院南側有一影壁牆,牆下兩側擺放着泰山松盆栽,威嚴莊重。穿過大門進入其裡,台階東西兩側松柏下各矗立一石碑,其中東側為宋真宗禦制“青帝廣生帝君之贊碑”,高275厘米、寬114厘米,原在泰山西南麓青帝觀殿西,後被損毀,現此碑為9塊殘石與磚石拼湊而成。西側的玻璃護罩内就是有“千古一碑”“名山刻石之祖”之稱的“秦刻石殘字碑”,該碑原在泰山碧霞元君祠内,镌刻着秦始皇功德銘和秦二世诏書,系秦相李斯的手筆。後幾經輾轉,今隻剩10個殘字,其中7個完整可辨,堪稱稀世之寶,現為國家一級文物。

東西兩側各為一配殿,放置乾隆皇帝與泰山圖片、資料,供遊客觀覽。北側五間正殿高築台基之上,登上石基,可見殿内按清宮設置作複原陳列,龍墩、龍椅、立櫃、方桌等紫檀家具布置其中,配以金絲鏽古器型的挂屏以及筆墨紙硯,赫赫有名的“鎮山三寶”就陳列于此。在龍座上方有一匾額,書“勤政親賢”,兩側鑲刻“惟以一人治天下,豈為天下奉一人”,與紫禁城養心殿是同款。

主播/後期剪輯:翟浩鈞(實習)

編輯:朱若彤

值班主編:王娟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旅遊资讯推荐

热门旅遊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