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康熙乾隆評價漢人

康熙乾隆評價漢人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13 18:19:40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滿臣天保和漢臣馬人龍,共同上了一道關于科場舞弊案的奏折,“因天保在前,遂概稱奴才”。但沒料到的是這是這一奏折中概稱了“奴才天保、馬人龍”,引得乾隆皇帝發怒,“向來奏折滿洲率稱奴才、漢官率稱臣”,乾隆皇帝因此斥責馬人龍是冒稱“奴才”。下谕曰:“嗣後幾内外滿漢諸臣,會奏公事,均着一體稱臣、以昭畫一。”

康熙乾隆評價漢人(乾隆為何如此動怒)1

《初學階梯》裡也有“滿漢官民稱呼”一條,說:“大清國朝例:凡居官者,在漢人,則稱帝曰皇上、自稱曰臣;在滿洲,則稱帝亦曰皇上、自稱曰奴才。”奴才之說是什麼時候有的呢?在滿清,為什麼漢人不可以稱“奴才”,是有意提高漢人的地位嗎?

“罵人奴才蓋北俗,中原無是語也。有之,自晉始。晉世五胡人中國,胡言遂載以俱來。”也就是說“奴才”一詞,是古代北方遊牧民族的一句罵人話,意為無用之人,隻配為奴,故又寫作“驽才”。如今罵某人犯賤,奴性重、是走狗,也會用到“奴才”一詞。

明清兩代宦官及清代旗籍文武官員對皇帝自稱奴才,清代旗籍家庭的奴仆對主人亦自稱奴才。清朝皇帝對旗籍官吏有時亦以奴才稱之。滿人不論是在文書上還是在口語上,“奴才”二字都使用極為普遍。在主子面前,滿人進退都是“奴才”。譬如慈安垂簾聽政時,用的垂帝是一道黃幔,黃幔前坐着皇帝。官吏要從門外一條厚而寬的大門簾裡很快地鑽進,慢了可能會被簾子打到,而且忙中不能出亂,比如碰歪帽子上的花翎的話就算不禮貌。

進宮後三步,就得先跪稱“奴才某某,恭請聖安”,然後脫帽、磕頭,并且說“奴才叩謝天恩”,再戴上帽子向前走,跪下。

清朝既然“奴才”的叫法如此普遍,為何惟獨不肯讓漢人自稱“奴才”呢?魯迅先生在雜文《隔膜》中寫道:“滿洲人自己,就嚴分着主奴,大臣奏事,必稱‘奴才’,而漢人卻稱‘臣’就好。這并非因為是‘炎黃之胄’,特地優待,錫以佳名的,其實是所以别于滿人的‘奴才’,其地位還下于‘奴才’數等。”

事實确實這樣,“嗣後幾内外滿漢諸臣,會奏公事,均着一體稱臣、以昭畫一。”甯我不叫,也不許你叫。這個規定,為的就是嚴格區分滿人漢人。不讓漢臣稱“奴才”,目的也在于讓漢人歸化于自己,臣服于自己,強迫漢人剃頭發,易衣冠,如滿人一樣穿着等等措施都是此目的。

康熙乾隆評價漢人(乾隆為何如此動怒)2

雖然在今人的眼裡,“奴才”與“臣”這兩個稱謂兩相比較,“臣”無疑要高過“奴才”。但在滿清時,“奴才”的地位是有其特殊性的,并不是想象中那麼低。

滿清時,“嚴分着主奴”。滿洲人在入關前,實際上處于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社會,占據中原後,也未徹底根除奴隸制的一些根底,在一定程度上還保持着濃厚的奴隸制習氣。坐觀老人《清代野記》記雲:“每有旗主,貧無聊賴,執賤役以糊口,或為禦者,或為喪車杠夫,或為掮肩者。若途遇其奴,高車驷馬,翎頂輝煌者,必喝其名,使下車代其役,奴則再三請安,解腰纏以賄之,求免焉。故旗奴之富貴者,甚畏見其貧主也。”因此,滿臣自稱“奴才”,表示的不僅僅是自己是皇帝的臣子,更重要的是表示自己是皇帝的家奴,與皇帝的關系比漢臣要更進一層,所謂“打是疼,罵是愛”,漢臣和皇帝有的隻是臣子的身份,而少一些自己人的意味。換句話說,也就是說漢臣的地位低于滿臣。

“皇宮是個金碧輝煌的妓院,皇帝是天底下最大的嫖客。”安意如如此說,其實皇帝還是天底下最出爾反爾的人。皇帝明明自己規定漢人不能稱“奴才”,當人才按規章制度老實稱“臣”時,他又怪罪人家有異心。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周元理會同西甯(人名)等奏到搜捕蝗孽一摺,摺内列名處,西甯、達翎阿稱奴才,周元理則稱臣。

乾隆皇帝卻懷疑周元理稱“臣”是“不屑随西甯同稱,有意立異”,是不服當奴才。可有什麼辦法呢,人家是皇帝老子啊,是黑還是白,還不是由他說了算,周元理、馬人龍當然不管對還是錯,都是錯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