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傳一些經典語錄?這是最美好的時代,也是最糟糕的時代,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阿q正傳一些經典語錄?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這是最美好的時代,也是最糟糕的時代。
——查爾斯.狄更斯《雙城記》
《雙城記》裡有這樣的一段話描寫英國,描寫着資本主義世界在當時的欣欣向榮以及這繁榮背後的黑暗。而魯迅筆下的二十世紀的中國又何嘗不是呢?
閉關鎖國,固步自封,曾經的繁榮強國轉瞬間變成了資本主義世界的附屬品與侵略地。落後的封建專制,愚昧的君主和國民,貪圖利益的小人,曾經這個密不透風的大國,如今也已傷痕累累。
然而災難帶來的同時,與之共生的是先進的思想、技術和制度以及先進分子的覺醒。可是少數分子的覺醒不代表整體國民的自覺,沒有全民族的共同努力又怎能解救國家于水生火熱中呢?
愚昧無知的民衆比比皆是,麻木到好似一模一樣。《阿Q正傳》裡,魯迅就塑造了阿Q這樣一個典型的封建統治與新文化沖擊交替下的可憐人的形象。
魯迅筆下的人物,既令人哀其不幸,又令人怒其不争。從阿Q身上,我們能看到當時一代人,整個社會的民衆對革命,對封建的理解。他們隐隐約約察覺到了革命的星火,卻又在強大的封建勢力面前膽怯退縮。
初看阿Q,我們最先從他身上看到的就是卑微和膽怯。他仍然帶着舊社會民衆對比自己高一階的人的畏懼,并利用這種與生俱來的畏懼欺負較他而言更加懦弱的人,恃強淩弱。我們可以看到這其中的可憐與可悲,這是當時國民的難以改變的惰性。
這本書中,阿Q在某種程度上是一個革命者。當然,作者是無意将阿Q寫成一個徹頭徹尾的革命者的,隻能說他是一個跟風的善于與投機的可憐人。這個時候,大多數民衆是沒有理解革命的内涵的。革命是什麼?革命了會怎麼樣?我家的土地還會有麼?會有糧食麼?圍繞在民衆間的大多是這樣的問題,這是一種小我的表現,無論是支持革命還是反對革命,都是自我利益的追求。革命之風吹到未莊,便想乘此機會,哪曉得衙門老爺一抓便改變陣營。中國雖完蛋但自己絕對不會為此而付出一二,這種善于投機的機會主義者,不隻是阿Q形象的體現,更是整個民族劣根性的表現。
阿Q在整本書中表現的十分要強和自尊。這是一種較為扭曲的自尊體現。無論是比自己卑微的人還是比自己地位高的人,都說不上對他人的認可。他可以膽怯害怕有權有勢的人,但内心裡絕對不會有對這人的任何好話。在阿Q的心裡,隻有他自己。
阿Q是封建社會下的犧牲品以及新思想的懵懂者。土地是封建所有制的根本,而阿Q也是在這土地下被束縛的,在壓迫與落後中掙紮的可憐的農民形象。他能繼續生存在當時,很大程度上倚仗他的精神勝利法。自欺欺人,用自己幻想的優勢安慰自己,說是樂觀,但更多的則是一種對自我認識的缺陷和内在自我的缺失。用虛幻的滿足來安慰自己,卻無法看清這黑暗的封建社會後面的吃人本質。
魯迅說,貪安穩就沒有自由,要自由就要曆些危險。隻有這兩條路。這既是對當時國民的随波逐流的可憐,也是寄予了魯迅對革命,對啟發民智的期盼和呼喚。當時的中國不止一個阿Q,但是這樣的人,直至現在依舊令我們看到了當時的可憐,并警醒今天的我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