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出自于《道德經》第八章(易性第八)。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争,處衆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争,故無尤。”意思是說,水有滋養萬物的德行,它能使萬物得到恩澤,卻不與萬物發生矛盾、沖突,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過于水。而“上善若水任方圓”是在講處世哲學。即人生在世,既要有棱有角,也要學會由方轉圓,海納百川,包容萬物,能夠在紛雜的世間能處事不驚,“平和心态靜如水,正直為人明如水,輕看名利淡如水,笑對坎坷韌如水”。真正做到,如水之靜,如水之明,如水之善,如水之韌。
中國有句古訓叫“外圓内方”。即做人内要方正,外要圓通。認為方是做人之本;圓是處世之道。強調做事要方正,要有鮮明的棱角;做人需圓通。要有處世的技巧。而“上善若水任方圓”恰恰昭示了上善若水的為人之道和方圓之間的處世價值,體現了原則性與靈活性的辯證統一:方即規矩。方在先,規制前置,萬物勃發而有序;圓即策略。圓在後,進退有據,物理緩急而折中。方者,世之經;圓者,事之緯,經定而緯成,方定而圓暢。曆史上,諸葛亮守規矩而立方圓,既能揮淚斬馬谡,又能七擒七縱孟獲,可謂方圓之間,各得其妙。
在現實生活中,網球是圓的,球場是方的,方圓之間組成了我們最愛的運動。方球場可以讓小圓球盡情飛舞,但小圓球不能越過方球場的底線。相互包容卻又堅守底線,才是這項運動的魅力。其實,我們每個人也都是不同的容器:有的人是方的,有的人是圓的。方,體現的是一種原則和人格的維持,是做人的底線和不屈服的心态;圓,體現的則是一種豁達和容忍的表現,是一個人的心胸和能屈能伸的氣度。方的可以用來裝牛奶,圓的可以用來裝礦泉水。我們總能夠找到适合自己的液體裝入其中。正如李白說的“天生我材必有用”。
古人雲:“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當今社會,國有國法,軍有軍規,“無規矩不成方圓”。人們處世做人總要有個原則,總要把握一個度,把握好一個底線。中國的傳統思想都以儒家學說的“君子”為理想标準,然而,在當下紛繁複雜的社會中,我們卻很容易迷失自我,隻有把握做人的原則,社會才會奏出和諧的音符。這就要求我們“矝而不争,群而不黨”,按照自己的社會定位,從身邊做起,從今天做起,讓自己成為心内完善的人。隻有内心有了一種從容淡定,才能不被人生的起伏左右。可人生苦短,來去匆匆,我們可以青春,可以年少無知,可以等待那個不讓我們再迷茫的契機,但在等待的那個契機出現之前,我們還是要懂得改變,學會負責,并注重内心的修養。
人世間才者有二:任事與謀劃。任事者,貴在平實,不棄瑣細,不厭繁劇,不羨奇詭,不越常理;謀劃者,貴在奇變,料人之不能料,測人之未可測,慧眼卓識而叛逆常規,方得有奇略長策。二者随方就圓便可圓通處事,化解糾葛,使上下同心而成事。在古代聖賢中,孔子以方為德,認為方是規矩,是禮;老子以圓為善,覺得圓為無懈,是道。可我們回看方圓,卻都是最基本的幾何圖形,但圓有柔和圓滿之美,方有工整方正之美,圓和方體現了剛與柔完美的藝術結合。我們不是經常談論聰明智慧嗎?“聰明”與“智慧”的區别就在于選擇與适應。聰明者總能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适合自己的位置;智慧者則是把自己變成水,身懷最強大的實力卻以最謙卑的姿态去适應各種環境與變遷。所以說,智者若水,方能任爾方圓,才會有一種處于曠世山野之間那種聽風飲澗的怡然。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生活中的景色總是讓人流連忘返,可我們往往看着看着就淡化了去探尋美景深層次方面的東西,隻是停留在眼界。所以景色也就還是景色,入眼不入腦。其結果是多看一物,少思一悟。明朝田汝成在其所著《西湖遊覽志馀?委巷叢談五》中寫道:“方圓大小随人,腹裡文章儒雅。有時滿臉桃紅,常在風前月下。”當然,這多少有些調侃的味道,但究其本意,還是強調意識心态的問題。告誡我們大可不必為了表現和出彩而刻意的粉飾自己,因為富者,富有宇宙四海;貴者,貴有自知之明。
記得有一本雜志,卷首語是這樣寫的:“在飛機上,坐頭等艙的人都在安靜的讀書、看報;坐商務艙的人都在緊張地辦公;坐經濟艙的人都在悠閑地聊天、玩手機或打遊戲。”于是,作者便發出疑問,到底是人的位置影響了人的行為,還是人的行為影響了人的位置呢?我想,答案是顯而易見的:是懦夫把自己變成懦夫!是英雄把自己變成英雄!
編輯:孫寶勝
轉載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