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交彙點新聞客戶端】
八年來,每年春節一過,俞曉冬都會拖上給孩子們準備的禮物,鑽進大别山裡。講起原因,就要從2014年的夏天講起。
那個夏天,原南京軍區前線文工團的戰友們組織了一次大别山之行,請俞曉冬帶上古筝為山裡的留守兒童表演。悠揚的曲調在大别山腹地的安徽省六安市金寨縣梅山鎮小南京學校教室裡回蕩,孩子們聽得如癡如醉。
一曲奏罷,有老師問了一句:“俞老師,您能不能留下來教孩子們彈古筝?”看着台下一雙雙清澈天真的眼睛,俞曉冬一口就答應了下來:“可以,沒有問題!”一句話,一份承諾。國家一級古筝演奏家俞曉冬,此後便成了一群山娃娃的“俞老師”,也成了他們的“俞媽媽”。
自費20萬元,在大山裡建起了一個“古筝班”
留下來,給山裡的孩子上古筝課,可不是一句簡簡單單的話,而是一個需要用行動踐行的“承諾”。對俞曉冬而言,要克服很多困難。
2010年,50歲的俞曉冬在體檢時查出了肺部腫瘤,一場手術讓她大傷元氣,之所以去金寨,也是戰友們希望她能呼吸一下大山裡新鮮的空氣。帶上心愛的古筝,原本計劃進山休養身體的俞曉冬,怎麼也沒有想到自己會留在山裡,給山裡的娃娃們做古筝老師,而且這一幹就再也割舍不下來了。
在山裡住了兩個晚上,俞曉冬匆匆趕回了南京,琢磨起怎麼給山裡的孩子們上古筝課。學校裡隻有一間教室可以提供,古筝哪裡來?曲譜哪裡來?一架近千元的古筝對老區農戶家庭來說,是一件奢侈品。詳細了解了學校和學生的難處後,俞曉冬二話沒說,自掏腰包,前後花了20萬元為孩子們配齊了古筝和其他學習用品,還将孩子們要用的琴凳、曲譜一一配齊,就這樣建起了古筝教室。
有了教室還要有教師。俞曉冬把自己退休後開設的課程全部停掉,全心全意鑽進山裡做一名古筝老師;還從自己的學生裡,選出了有愛心、願意到山裡支教的學生作為助教,一起服務山裡的古筝班。
然而,這條支教之路并不順利。當俞曉冬拖着100多斤、幾乎全部裝着禮物的行李來到南京南站,她才發現列車停靠的站台要穿越整個候車大廳。100多米的距離,她幾乎是一步一挪,掙紮着把行李搬到了終點。但一個來自内心深處的聲音告訴她:“這是你自己選擇的路,怎麼能還沒開始就哭?”
身體原因,俞曉冬需要盡量避免感冒,但忙碌起來的她總是顧不上這些,時常感冒。久而久之學校附近的衛生所、稍遠一點的縣城醫院裡的醫生都認識了這位從南京來的“古筝老師”。“要做就一定要把這件事做好。”倔強的俞曉冬把教孩子們彈古筝看得極重。她說:“隻有死過一次的人,才能體會到活着的意義,我把它看成是上天給我的一門功課。”
用心陪伴山娃娃,“俞老師”變成“俞媽媽”
去山裡的前三年,俞曉冬每年都要在金寨待上180多天,春節、生日都在大山裡度過。她依然記得2015年的1月,當她走進教室,全班同學起立:“祝俞媽媽生日快樂!”甚至還有不少孩子把她的生日刻在琴盒上、課桌上、家裡的牆上。俞曉冬說,她自己也不知道從哪天起,“俞老師”就變成了“俞媽媽”。
古筝教室的黑闆平日用得不多,後來幾乎成了孩子們的“表白牆”:“俞媽媽:大愛無疆,您是改變山娃娃命運的人”“俞媽媽:指尖流淌師恩,琴韻伴我成長”……
陳果是俞曉冬的第一批學生,“我去她家送琴時才知道,太窮了,真的是家徒四壁。”俞曉冬的思緒又回到了七年前,“但是當我聽到婉轉的筝音從黃泥土坯牆裡飄出來時,那對我來說就是天籁,眼淚立馬就下來了。”音符在指尖流動,情感在心間紮根,俞曉冬說,教孩子們彈古筝,慢慢地就變成了一種責任、一種使命。
面對着這些孩子,俞曉冬幾乎傾其所有。她和孩子們用手電筒對着空中畫三個圓圈為信号,相約在星空下漫步;她們一起在夏夜捉螢火蟲,玩“老鷹捉小雞”;她幫孩子們梳頭、理發、系鞋帶;每一次從南京回金寨,她的大行李箱裡塞滿了零食、玩具、凍瘡膏……俞曉冬就是“俞媽媽”。
今年5月20日,俞曉冬大山裡的學生孔享打來電話,“娘倆”聊了很長時間。瘦小、不愛說話的孔享“不合群”。俞曉冬在古筝課上注意到了這個孩子,就把他調到第一排,時不時地盯着他,找機會跟他聊天。春去秋來,不愛說話的孔享話多了起來,也願意和俞曉冬吐露心事了。有一天,俞曉冬回宿舍的路上,孔享遠遠地朝她丢了個搓成團的紙條,打開一看,上面寫着:“俞媽媽,我愛你。”“從孩子身上,我一點一點地看到了他們的改變。”俞曉冬說。
其實,古筝隻是一個載體,它帶給孩子的是一種陪伴,彌補了為生活而忙碌的父母對孩子情感照護的一種缺失。俞曉冬說:“我也非常感恩這些孩子,他們也讓我在大山裡獲得另一種人生經曆。”
相信愛能創造奇迹,讓音樂為孩子的人生引路
付志宏、付志遠是一對雙胞胎兄弟,從小與奶奶一起生活,是出了名的“調皮鬼”,學校差點就把他倆“趕出”古筝班。了解了情況,俞曉冬決定重新樹立他們的自信。課堂上,但凡他倆取得一點進步,俞曉冬都要大聲在全班表揚,出了錯則隻是跟兄弟倆“咬耳朵”糾正。
改變随之而來,每次放學,兄弟倆都要抱一抱俞媽媽;俞曉冬腰椎間盤突出,上課時他倆輪流端上闆凳當起“小尾巴”,讓她能随時坐下指導同學;現在這對雙胞胎畢業了,隻要回到村子,都要來學校看望恩師……俞曉冬常說,愛總是能創造奇迹。
讓俞曉冬更在意的是孩子們能不能在藝術的陪伴下快樂成長。也正因為這樣,隻要一有機會,俞曉冬就會帶着孩子們參加演出,南京的“大舞台”都曾留下過山娃娃們的笑聲,他們甚至還登上過網絡春晚的舞台。
俞曉冬總是說:“我來這裡并不是教他們彈琴這麼簡單,而是要給孩子的未來指引一條路。”開班數年,俞曉冬可以清晰地記得自己所有學生的名字。古筝班裡的孩子畢業,她不僅準備好禮物,還要結合每一個孩子的特點寫一句寄語,希望孩子們在以後的人生路上走得順順利利。
身在國外的妹妹知道俞曉冬在支教,特意拿出數萬元,為古筝班購買教學設備。俞曉冬更是從物質、人力、教學資源等方面協調,全力保障古筝班的正常教學,也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幫助貧困學生及其家庭。
俞曉冬的故事,被越來越多的人熟知。當初定下的五年支教計劃,如今已被她延長到了十年,“不是寶貝們離不開我,更多的是我離不開他們”。她說:“我左右不了生命的長度,但是我要用有意義的事情,增加它的深度。”
一年又一年,送走一批孩子又迎來一批孩子。聽到新來的孩子們怯生生地喊:“俞媽媽、俞媽媽……”那一刻,俞曉冬知道,自己走不掉了。她說:“隻要我身體允許,就要一直把這件事做下去!”
新華日報·交彙點記者 胡安靜
編輯: 王茹雅
本文來自【交彙點新聞客戶端】,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