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中旬,統計局公布了2021年的出生人口數據:2021年出生人口僅為1062萬人,同比2020年的1200萬又減少了138萬,同時創下了1949年以來新低。梁建章計算得出,2021年我國的總和生育率僅為1.15,這幾乎低于世界上所有的國家。
對此,人口專家評論稱,“雖然已經做好了出生率下滑的心理準備,但沒想到數據會這麼辣眼。與此同時,這也說明去年推出的三孩催生政策‘無果’。”
查閱近幾年的出生人口數據,我們會發現一個驚人的結論:如果以2016年出生人口1786萬為基數,過去5年我國總共少生了1957萬人。更重要的是,即便有“全面二孩”政策支持,過去5年我國的出生率還是迎來了“5連降”。
無怪乎,經濟學家馬光遠直言,催生“無果”後,我國的人口形勢已經非常嚴峻了。按照當前的趨勢,未來2-3年我國的出生人口就會跌破千萬,這意味着很快我國也将追随韓國成為“人口負增長”的國家。另有北大、清華的專家也發出長遠預警:如果年輕人都拒絕生育,50年後,我國的人口數量會降到不足8億。
有人可能會說,人口負增長有什麼可怕,世界上主要發達國家的人口都是不斷萎縮的,少生多福,人口質量才會提升,未來國家發展主要依靠的是人才,而不是龐大的數量。
在财經作家王明遠看來,人口是文明的基本載體,人口的負增長對我國未來的挑戰将是多方面的,不僅體現在經濟方面,也體現在國家安全、國際競争等方面。首先是城市衰敗問題,将導緻整個社會生态系統的塌陷:不僅經濟規模縮減、财政衰竭,無力維持城市繁榮,還導緻城市生活環境的系統惡化,居民精神狀态的頹化,以及社會治安變差等諸多問題;其次是區域經濟格局重組的問題;再者是邊疆人口結構穩定問題;當然不可忽略的還有國際競争優勢下降問題,要知道目前中國的全球性大國地位,很大程度是人口規模成全的。
此外,經濟學家還指出,人口不斷萎縮會導緻我國的養老問題更加尖銳,一方面我國現階段已經步入“深度老齡化社會”,另一方面,我國與發達國家的國情有本質區别,我們是“未富先老”,現階段我國90%的老人仍然是“居家養老”。
綜上,催生“無果”後,過去5年我國少生了1957萬人,而且基于專業研究,最遲到2024年我國就将迎來“人口負增長”。換句話說,屆時各種與人口因素相關的問題,都會逐漸爆發,其中包括但不限于經濟發展降速、人口結構斷層、勞動力不足等。
基于此,2021年5月31日,國家宣布“為進一步優化生育政策,實施一對夫妻可以生育三個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即國家提倡适齡婚育、優生優育,一對夫妻可以生育三個子女。
為了應對人口老齡化,為了鼓勵生育,雖然“三孩政策”千呼萬喚始出來。但專家們還是着急了,仍然覺得當前的催生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力度不夠,急不可耐地紛紛提出新建議。俗話說得好,着急就容易出錯。換句話說,未經斟酌推敲,未經調研的新建議難免出醜。比如廈門大學的趙燕菁教授,2021年5月份就提出了“要懲罰不生孩子的人”的建議,被網友怒怼是“把人當生育工具”、“不尊重人”;再比如知名經濟學家任澤平,不久前也提出了“印錢生娃”(多印2萬億十年多生五千萬)的建議,他自稱是“找到了解決低生育的辦法”,結果卻引來專家學者以及普羅大衆的“吐槽”。
人口警報拉響,專家着急,固然是好心,但不經思考地提出一些嘩衆取寵的建議,實屬不該。在我們看來,有些專家的建議之所以會遭到“群嘲”,本質上是沒有找準當下年輕人不願意生的“痛點”。
年輕人為什麼不願意生了?原國家衛計委在2017年進行的全國生育狀況抽樣調查結果顯示,育齡婦女不打算再生育的前三個原因依次是“經濟負擔重”、“年齡太大”、“沒人帶孩子”,分别占77.4%、45.6%和33.2%。官方調查問卷給出的結果值得反思:生育成本逐年增高才是年輕人不願意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國的生育成本到底有多高?2022年2月22日著名人口經濟學家梁建章發表的《中國生育成本報告2022版》給出了答案:全國家庭0-17歲孩子的養育成本平均為48.5萬元;0歲至大學本科畢業的養育成本平均為62.7萬元。其中城鎮一孩0-17歲養育成本為63.1萬元,二孩為49.7萬元,三孩為37.7萬元。
和國際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生育成本都高出一大截:把一個孩子撫養到剛年滿18歲所花的成本相對于人均GDP的倍數,澳大利亞是2.08倍,法國是2.24倍,瑞典是2.91倍,德國是3.64倍,美國是4.11倍,日本是4.26倍,而中國是6.9倍,幾乎是全球最高的。
有人可能不解,城鎮家庭養一個孩子平均成本為63萬,怎麼會這麼高?事實上,這些費用支出,僅僅包括了孩子的教育、醫療、日常生活開支等部分費用,其中占比最高的住房支出并未計算在内。如果算上父母為孩子準備的學區房以及未來的結婚成家的用房,那麼這份養育成本報告還将再高出一倍不止。參照2021年底,全國平均房價10458元/平,僅購買一套全國房價中位數面積100平米的房子,就要支出不低于110萬(稅費、維修基金、裝修、物業費等)。
看到這些壓在年輕人身上的“擔子”後,與其說現在的年輕人是不願意生,不如說是生不起、養不起、沒人帶。而面對不斷新增的住房、生育等壓力,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不婚不育不消費”,開始自動躺平,有的甚至已經開始擺爛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專家看來,大城市年輕人的住房問題,才是抑制生育意願的最重要因素。住房涉及居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購房首付款、稅費、銀行貸款等也是絕大多數普通家庭的最大頭的開支。央行報告顯示,80%的城鎮居民的77%的工資收入都用在了房子上。所以,鼓勵生育的重中之重是解決億萬民衆的居住問題。
不過慶幸的是,在過去5年連續催生“無果”後,國家終于動用“住房”這個大招了,即解決好關乎民生同時又制約生育率的住房問題。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2021年進一步收緊調控,打擊投資炒作,遏制房價上漲,降低房地産金融杠杆。去年以來相繼推出的涉房融資“三道紅線”、房貸額度集中管理以及住建部等部委發布的“房地産三年整治行動”等,主要目的是穩樓市、穩房價,幫助更多剛需購房者實現居住夢。當然,最主要的變化是,去年下半年以來,全國絕大多數城市的房價真的跌了——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7-12月,70個大中城市新、二手房價格下跌的城市範圍逐步擴大,房價也重回“萬元以内”了;
第二,去年6月、11月以及今年1月中旬,國家在三次重要會議上都提出了“推動解決符合條件的無房新市民、青年人等群體的住房困難問題”。而解決的方式并非是“讓每個人都能實現買得起商品房”,而是從“多層次供應入手”,保障性租賃住房、共有産權房、發放購房補貼、因城而異實施人才購房新政等;
第三,從2021年6月到現在,全國已經有10多個城市響應“三孩生育政策”号召,重點推出了“生育與購房相關聯”的新政”。比如甘肅張掖市臨澤縣,發布新政明确,生育三孩後家庭購房至多可獲補貼的總額超10萬元;再比如甯波市,二孩、三孩家庭購房,不同程度提高了公積金貸款的最高額度;此外,貴州、安徽、吉林等,也制定了多孩家庭購房可享受貸款政策優惠、申請公租房等優先權等新政。
可以想象,如果能順利解決住房問題,讓年輕人尤其是新住民樂業安居,毫無疑問将化解一個制約城市人口生育率的重要因素。不過,僅僅動用住房大招,僅僅是少數城市在購房貸款利率或公積金等層面的政策支持,肯定起不到立竿見影的催生效果。正如人口經濟學家梁建章所說,到目前為止,這些都是地方性的政策,而且力度遠遠不夠,對于幾十萬到上百萬的養育成本可以說是杯水車薪。在他看來,隻有中央政府才有實力給到實質性的養育負擔的減輕。
梁建章提出催生新建議,父母們贊同
在梁建章看來,鼓勵生育是國家大事,理應由國家來重點投入資金解決。據其測算,我們需要每年需要3-5%的GDP投入才能把養育成本比降到其他發達國家的水平。不僅如此,梁建章還提出了一套自成體系且可全面推廣的催生新建議,涉及現金稅收補貼、購房補貼、教育改革、增建托兒所、提供男女平等的育産假、引進包括外國保姆在内的外國勞工、推廣靈活辦公模式、保障單身女性的生育權、允許輔助生育技術等9個大方面。
在這裡我們主要歸納總結前面4個方面的内容:1、現金和稅收補貼。對于二孩家庭子女,給予每月1000元的現金補貼。給予三孩家庭的每個孩子,每月2000元的現金補貼,直至孩子到20歲。對于二孩家庭,實行所得稅和社保減半,三孩家庭所得稅和社保全免除(對于特别富裕的家庭,可以設定一個封頂補貼的上限);
2、購房補貼。可以通過按揭利息返還或房價打折進行補貼。比如說返還二孩家庭的房貸利息的50%,對于三孩家庭的房貸利息可全部補貼返還。或者在高房價的地區,實施一孩房價九折,二孩房價七折,三孩房價五折的政策;
3、增建托兒所。國家直接或者牽頭興建至少十萬個幼托中心。按照0-3歲有4000萬兒童計算,每個兒童補貼20000元的營運費用,結合50%的入托率目标,每年大概需要4000億左右的财政補貼;
4、教育改革。減少高考内卷,縮短學制。具體是要普及大學教育,推遲普職分流到大學甚至是研究生階段,取消中考。
對于梁建章的新建議,父母們看了是表示贊同的——我們做了小範圍的調查,快速抽調了10對父母的意見,結果顯示10對父母全部贊同。其中大家最感興趣的是現金稅收補貼、購房補貼、增建托兒所建議,這三個建議内容幾乎徹底解決了父母從生娃到帶娃的方方面面。換言之,這些建議直戳父母們的生育“痛點”。尤其是購房補貼,如果真的能夠順利實施,可以幫助家庭節省十幾萬甚至上百萬的購房成本,這些節省下來的費用完全可以覆蓋養娃、育娃日常開銷。這一系列舉措下來,或許真的能提升父母們的生育意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