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十二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其詩句中多用“瑟瑟”一詞。像《琵琶行》開篇就是楓葉荻花秋瑟瑟,又如《暮江吟》半江瑟瑟半江紅等。據《全唐詩》統計,“瑟瑟”一詞,白居易共用了 15 次,占了總使用次數的 1/5,形成了他獨特的“白氏瑟瑟體”。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李白、王維、杜牧等詩人均一次不曾使用。
最近看《長安十二時辰》,第22集裡面安大人陪夫人逛集市時,安夫人提到要打馬球用的發簪,寶珠要足夠大,天青的瑟瑟石最好。繼而又提到波斯的瑟瑟石,最差也要千錢一顆。這裡可以看出來瑟瑟石是一種寶石,顔色是天青色的。
那麼這個“瑟瑟石”和白居易詩句中的“瑟瑟”一詞,他們二者之間有關聯嗎?有何關聯?
長安十二時辰截圖
《說文解字》有注釋說:瑟是古代一種弦樂。如李商隐的《錦瑟》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隻是當時已惘然。
——李商隐《錦瑟》
但值得注意的是,這裡說的是瑟,而不是瑟瑟。錦瑟是指裝飾華美的瑟。
“瑟瑟”後被用來代指風聲或其他比較微弱的聲音,如魏晉時期劉桢有詩雲,“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再後來,“瑟瑟”又被用來形容顫抖。比如我們常說的瑟瑟發抖。物理學中我們知道聲音是有物體的振動産生的。所以楓葉荻花秋瑟瑟中的“瑟瑟”既有風聲瑟瑟又有抖動的意思。這裡的“瑟瑟”确實與瑟瑟石無關。
白居易詩中的“瑟瑟”還有另外一種意思,就跟瑟瑟石有關了。相信很多人第一次接觸瑟瑟一詞,都是來自課本白居易的這首《暮江吟》。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
課本上對瑟瑟一詞的注解是,原意為碧色珍寶就是瑟瑟石,此處指碧綠色(瑟瑟寶珠的顔色)。
值得一提的是有另一種說法把這裡的瑟瑟也翻譯為聲響和抖動,顯然是不對的,首先江水抖動是什麼意思?如果解釋為江水流動,和上一句一道殘陽鋪水中有什麼關系?又怎麼會半江抖動半江紅?翻譯為聲響就更離譜了,難道半江有聲響另外半江還沉默了?所以聲響和抖動在這裡顯然是翻譯不通的。這裡的瑟瑟應該是如瑟瑟寶石一般的碧綠色。一道殘陽倒影在江面上,陽光照射下,波光粼粼,一半背光面呈現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受光面呈現出紅色。
隻是這裡說瑟瑟石是碧綠色,而《長安十二時辰》裡面說天青的瑟瑟石最好,為什麼會顔色不一樣?哪個是對的,哪個是錯的?
其實都是對的,這裡要說的是瑟瑟石可以指原礦,也可以指加工後的成品。
瑟瑟作為一種寶石,最早記載出自《魏書》:“波斯國……土地平正,出金、銀……瑟瑟”。而《長安十二時辰》劇中也提到波斯的瑟瑟石。唐人令狐德棻主編的《周書》也提到:“波斯出…水晶、瑟瑟。”劇中也提到了波斯的瑟瑟石。所以說明瑟瑟石大多産自波斯。
《敦煌廿詠·其九·瑟瑟詠》裡面提到:瑟瑟焦山下,悠悠采幾年。這裡說的是瑟瑟石的原礦石,色入色入青霄裡,說明是天青色的,所以劇中安夫人說的天青的瑟瑟石乃是說的原礦石的顔色。
瑟瑟焦山下,悠悠采幾年。
為珠懸寶髻,作璞間金钿。
色入青霄裡,光浮黑碛邊。
世人偏重此,誰念楚材賢。
——《敦煌廿詠·其九·瑟瑟詠》
長安十二時辰截圖
白居易詩中用了這麼多瑟瑟,表明瑟瑟石在唐代已不陌生。确實,在五代十國前蜀人《緯略》引《博雅》說:“瑟瑟,碧珠也。”明人在《野獲編·外國·烏思藏》說:“其官章飾,最尚瑟瑟。瑟瑟者,綠珠也。”
《新唐書》記載,唐敬宗時期,有一個叫盧昂的貪官,家裡有鬥大的瑟瑟枕頭。皇帝氣壞了,連皇宮都沒有。可見瑟瑟有很大的礦石,可以加工成枕頭。
還有在前面文章提到的五代時花間詞派詞人歐陽炯《南鄉子·其五》形容一妙齡女子,我們說這首詞很粗鄙,沒有境界,但是我們這裡不深究其境界,詞中有耳墜金镮穿瑟瑟一句,指女子的耳環上穿着的瑟瑟寶珠。
這裡說的都是瑟瑟石加工後的寶珠成品。
二八花钿,胸前如雪臉如蓮。
耳墜金镮穿瑟瑟,霞衣窄,笑倚江頭招遠客。
——歐陽炯《南鄉子·其五》
另一方面,可見唐末五代時期,瑟瑟已經進入民間,隻是這未必是好事。
劇中安夫人曾提到一點嚴太真(楊玉環)的姐姐被封為虢國夫人,大修宅院,給了工匠兩百萬工錢不說,還又另給了三鬥瑟瑟石。這一點在野史《明皇雜錄》裡有記載:“(虢國夫人)堂成,以金盆貯瑟瑟二鬥,以賞匠者。”要知道瑟瑟可是相當寶貴和值錢的,某種意義上也代表了一種身份的象征。
長安十二時辰截圖
《宋傳奇·李師師外傳》記載,宋徽宗微服出行,柳巷尋歡,送給李師師的見面禮不過是“内府紫葺二匹、霞氍二端、瑟瑟珠二顆、白金廿镒”。而《新唐書》記載,唐玄宗時,外戚楊家勢力煊赫,楊國忠及楊貴妃随唐玄宗前往華清宮,用瑟瑟鋪路,又用瑟瑟裝修溫泉房,足見其富貴豪奢。
上行下效,皇親貴胄喜歡瑟瑟,民間百姓必然跟風,隻是這瑟瑟石豈是尋常百姓可以買得起的。劇中安夫人的一句話也透露了,他說一顆瑟瑟石最少千錢,就夠安大人一個戶部小吏半年的俸祿,況尋常人家?所以瑟瑟在民間的跟風流行,某種意義上也加重了百姓的苦難。于晚唐詩人溫庭筠《瑟瑟钗》一詩可見端倪。
翠染冰輕透露光,堕雲孫壽有馀香。
隻因七夕回天浪,添作湘妃淚兩行。
——溫庭筠《瑟瑟钗》
長安十二時辰截圖
唐代詩人除了白居易,還有另外一位大詩人杜甫也有寫過“君不見益州城西門......雨多往往得瑟瑟”的詩句。與白詩不同的是,杜甫詩中的瑟瑟指的就是瑟瑟石,而并非瑟瑟石一樣的碧綠顔色。杜甫說在成都西門的石筍下雨後經常發現瑟瑟,一說是古蜀王造七寶樓留下的,另一說法是胡人大秦寺遺留。具體是什麼原因不可考,但這是唐詩中出現瑟瑟石的另一個例子。
相教于杜詩而言,白居易獨創的“白氏瑟瑟題”顯然對後世影響更大,中晚唐詩人方幹有詩《孫氏林亭》:
池亭才有二三畝,風景勝于千萬家。
瑟瑟林排全巷竹,猩猩血染半園花。
并床欹枕逢春盡,援筆持杯到日斜。
丱角相知成白首,而今歡笑莫咨嗟。
——方幹有詩《孫氏林亭》
“瑟瑟林排全巷竹,猩猩血染半園花。”一句“瑟瑟”與“猩猩”對仗,可知是說顔色,不是受白詩影響,又是什麼。同樣在唐末宰相詩人韋莊在《乞彩箋歌》中也将“瑟瑟”與“猩猩”對仗。此處的“瑟瑟”均有瑟瑟石的顔色派生而來,指的是瑟瑟石一樣的碧綠色。
當然我們不能說白居易詩中的瑟瑟全部都是和瑟瑟石有關的,這顯然是不對的,其中顯然有一部分如楓葉荻花秋瑟瑟一樣是指的風聲瑟瑟。
但也有很大一部分指的是由瑟瑟石的顔色派生出來的顔色,如半江瑟瑟半江紅:因為你不能說江水一半有聲響(抖動),一半沒有聲響(不抖動),這是不對的。一道殘陽鋪在水面上,波光粼粼,背光面呈現出深深的碧色,受光面呈現出紅色。多麼美好的畫面。同時和尾句“露似真珠月似弓”相呼應,真珠呼應瑟瑟石。
這是我們說的“瑟瑟石”和白居易獨創的“白氏瑟瑟體”的一點關聯。也是理解白居易詩中“瑟瑟”一詞的需要注意的點。
(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感謝圖片作者對本文的大力支持)
每天共話詩詞,關注十二讀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