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航天器是否受到地球的重力

航天器是否受到地球的重力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22 02:36:48

幾十年來,科學家一直在設想一種巨型旋轉空間站,能夠産生人造重力。

航天器是否受到地球的重力(人造重力在以後的航天史上一定是必然)1

不過,這一夢想一直未能實現。由于零重力狀态會對宇航員的健康産生不利影響,而且未來将要實施的探索火星、小行星的任務需要持續時間更長的深空作業,打造可産生人造重力的航天器成為一種必然。此外,随着商業太空旅行業的快速發展,未來可能出現的巨大充氣式輪形空間站能夠産生人造重力,讓遊客享受更為舒适的太空之旅。

零重力影響宇航員健康

航天器是否受到地球的重力(人造重力在以後的航天史上一定是必然)2

生活和工作在太空将對宇航員的健康造成不利影響。從國際空間站返回地球的宇航員雖然笑對記者鏡頭,但卻很難站立。

航天器是否受到地球的重力(人造重力在以後的航天史上一定是必然)3

空間站尚且如此,未來的火星之旅将對宇航員産生何種影響可想而知。火星之旅曆時數月,在忍受數月零重力的影響後,登上火星表面的宇航員連蹒跚都很難做到,更不用說走路了。美國航空航天局的生物學家沙爾米拉·布哈塔查爾娅表示:“零重力将對宇航員的健康産生一系列影響,例如骨密度下降,肌肉流失和視力下降。”她最近進行的研究顯示,太空飛行甚至會對免疫系統産生不利影響。在太空飛行過程中,宇航員很難保持平衡,睡眠被剝奪,心髒血管的運轉趨于緩慢,出現腸胃氣脹。此外,他們還會出現一系列太空病症狀,例如眩暈、沮喪和乏力。

航天器是否受到地球的重力(人造重力在以後的航天史上一定是必然)4

人類還沒有進化出适于在太空生存的特征。科學家一直在進行研究,了解和遏制失重狀态産生的不利影響。最近,歐空局進行了一系列卧床休息研究,了解21名志願者在卧床休息21天後身體受到的影響。很快,美國航空航天局和俄羅斯聯邦航天局将合作實施一項為期一年的國際空間站任務,測試一系列對抗失重狀态的最新理論,例如加強鍛煉和營養。

巨型旋轉輪産生人造重力

航天器是否受到地球的重力(人造重力在以後的航天史上一定是必然)5

如果人類前往火星、木星、土星的衛星或者更遙遠的天體,我們顯然需要尋找更為極端的解決方案。其中一個解決方案就是複活美國航空航天局20世紀70年代放棄的計劃,打造擁有人造重力的航天器。早期的空間站設計均設想過人造重力(由巨大的旋轉輪産生),在未來,這種空間站将越發普遍。

在1949年發表于《英國行星學會》雜志的一篇文章中,H.E.羅斯設想了一個“燃料補給站”,用于執行月球探索任務。這一設計由三部分構成,可以形象地比喻為碗、小圓面包和手臂。“碗”是一面巨大的鏡子,在設計上用于聚集陽光,加熱水以産生蒸汽動力。沒錯,就是打造一座蒸汽動力的空間站。“小圓面包”的外形更像是一張百吉餅,位于鏡子後面。“手臂”從“小圓面包”的一側伸出,連接對接端口。

借助于太空中的旋轉輪,人造重力會以這樣一種方式産生:推進器讓“碗”和“小圓面包”沿着它們的軸旋轉,産生向心力,進而産生重力。在中空輪内的任何人都會感受到與重力類似的效應,而具體産生多少人造重力取決于旋轉輪的尺寸和旋轉速度,尺寸越大,速度越快,産生的人造重力越大。

在“阿波羅”月球探索計劃的末期,美國航空航天局委托宇航公司研究未來的空間站。當時,人造重力成為所有空間站設計的一大要素。曾參與空間站設計的美國航空航天局前任工程師大衛·貝克表示:“這些空間站研究現在看來非常過時。20世紀70年代中期的太空實驗室任務證明,建造一座空間站的重點就是進行微重力研究。于是,我們放棄了人造重力這一想法。現在,我們可能有必要重新進行研究。”

鹦鹉螺-x無奈夭折

在倫敦的英國行星學會圖書館,筆者發現了貝克1971年撰寫的有關人造重力項目的報告。其中一份報告提到了麥克唐納·道格拉斯公司的所謂“太空基地”,由一系列圓柱形太空艙構成。這個基地建有一個獨立的人造重力艙段,為宇航員提供相當于地球重力1/2的人造重力。另一個更加雄心勃勃的設計來自羅克韋爾公司,采用中央芯設計,四個圓柱形太空艙從中央芯伸出,好似輪輻一樣,每一個太空艙都建有生活區和工作區。與羅斯1949年提出的設想相同,這些太空艙沿着中央軸旋轉,産生人造重力。這些設計非常巨大,可容納12名~50名宇航員,每人都有自己的艙室,艙室内桌椅齊備,甚至還有一個醫務室。

航天器是否受到地球的重力(人造重力在以後的航天史上一定是必然)6

近些年,由美國航空航天局、學術界和航天業組成的航天飛機計劃的技術應用與評估小組,提出一項被稱為“鹦鹉螺-X”的提議。根據他們的提議,“鹦鹉螺-X”将耗資37億美元,在設計上可容納6人,外形與飛行的空間站類似,裝有大型太陽能電池闆以及一系列相互連接的管道,一個巨大的中空輪環繞中央。這個輪與自行車的内胎類似,由一系列堅固的環構成,彼此間由軟壁充氣艙段相連。在結構上,這一設計與美國航空航天局要求畢格羅宇航公司設計的太空艙類似。

“鹦鹉螺-X”的外形與國際空間站類似。參與這一項目_的馬克·霍爾德曼表示:“‘鹦鹉螺-X’将在軌道中組裝,利用組裝國際空間站過程中獲取的技能和經驗。”技術應用與評估小組将目光聚焦在近期的太空探索任務上,研發新技術或者延長現有技術的壽命。他們計劃制造一個模型,安裝在國際空間站上,用于驗證這一設計,然後制造全尺寸版。霍爾德曼說:“它将成為第一個真正意義上能夠為宇航員提供人造重力的航天器。‘鹦鹉螺-X’在設計上同樣能夠為火星飛船的研制打下基礎。這種飛船有可能計劃将搭載9名~12名宇航員前往火星。”然而,由于探索重點的變化以及缺少資金,這項計劃最終夭折。

更簡單、更低廉或為方向

由于預算減少,航天部門可能會走設計更簡單、造價更低廉的路線。如果最終做出這種決定,他們可以借鑒美國航空航天局20世紀60年代中期實施的“雙子座”任務。當時,宇航員用繩索将太空艙與無人對接艙連接在一起,允許兩個組件彼此環繞對方旋轉。為了理解這一做法遵循的理論,你不妨想象一下用繩索在裝滿水的水桶内攪動,繩索的末端會在水桶内産生向心力。

對于預算緊張的航天機構來說,他們還有一個費用更低的選擇。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利用一台小型離心機進行了一系列實驗,讓桌子或者椅子旋轉。他們的想法是讓國際空間站上的類似物品旋轉,并将宇航員綁在上面一起旋轉,從而模拟重力。雖然這種裝置會讓人産生運動病(尤其是在移動頭部的時候),但實驗結果顯示,采用這種裝置能夠抵消失重狀态産生的一系列不利影響。

貝克認為可能存在另一種建造第一艘人造重力航天器的方式。他說:“毫無疑問,一座建在太空的酒店需要産生人造重力。鑒于多達50%的宇航員曾患上太空病,如果在地球軌道建酒店,人造重力将是必不可少的一個要素。”随着商業太空旅行業的快速發展,這一想法并不像10年前那樣遙不可及。由酒店業大亨羅伯特·畢格羅創建的畢格羅宇航公司與美國航空航天局合作,負責為其提供首個充氣式空間站太空艙。

航天器是否受到地球的重力(人造重力在以後的航天史上一定是必然)7

畢格羅希望将他的房地産帝國的觸角延伸到地球軌道。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天,我們會看到地球軌道中出現巨大的充氣式輪形空間站。不過,這種空間站是為腰包豐腴的太空遊客準備的,而不是前往火星的探險家。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