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凱風
每一次城市格局的變化,都備受關注。
近日,國家發布《關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意見》,其中點名了12座中心城市。
以北京、天津為中心引領京津冀城市群發展,帶動環渤海地區協同發展。 以上海為中心引領長三角城市群發展,帶動長江經濟帶發展。 以香港、澳門、廣州、深圳為中心引領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帶動珠江-西江經濟帶創新綠色發展。 以重慶、成都、武漢、鄭州、西安等為中心,引領成渝、長江中遊、中原、關中平原等城市群發展,帶動相關闆塊融合發展。
為什麼是這12座城市?重慶成都武漢鄭州西安都在列,為何風頭更勁的杭州南京卻未出現?發展勢頭迅猛的合肥長沙也未見身影?
01
為什麼是這12座城市?
這12座中心城市,肩負的是引領城市群發展的重任。
這份文件,着眼的是區域協調發展。區域協調發展,從全國範圍而言,要落實到城市群上;而從城市群戰略而言,則要落實到中心城市上。
所以,這份文件提出,構建“以中心城市引領城市群發展、城市群帶動區域發展”的新莫斯。
由此,不難理解,為什麼是這12座中心城市。
其一,這12座城市基本都屬于國家中心城市。目前,我國确定了北京、上海、廣州、天津、重慶、成都、武漢、鄭州和西安等九大國家中心城市。這九大國家中心城市全部在列。
另外三個城市分别是香港、澳門和深圳,放在後面讨論。
其二,這些城市對應的均為國家級城市群,這些城市在城市群中各自處于主導地位。
目前,我國共有20多個城市群,其中有八大國際級城市群,分布全國東南西北,除了東北地區的哈長城市群之外,其他城市群均出現在這一次的文件當中。
北京天津之于京津冀,上海之于長三角,港澳廣深之于粵港澳大灣區,這三大城市群,無論是成熟度,還是輻射力,在國内都是首屈一指。
在三大城市群之外,其他城市群成立未久,城市群效應有待擴散,但政策路徑已經清晰無比。
無論是重慶成都之于成渝城市群,武漢之于長江中遊城市群,還是鄭州之于中原城市群,西安之于關中平原城市群,背後體現的無不是中心城市引領城市群、城市群引領區域發展的規劃思路。
其三,粵港澳大灣區首提以香港、澳門、廣州、深圳為中心。
粵港澳大灣區涉及三地,正是因為其特殊性,所以才提出以香港、澳門、廣州、深圳四地位中心,這種提法是第一次出現。
深圳雖無國家中心城市之名,卻有國家中心城市之實。而香港、澳門有其特殊性,在粵港澳大灣區中的地位無可替代,出現在名單中十分正常。
02
為何沒有杭州南京?
這份榜單最令人意外之處是,作為強二線城市的杭州、南京均未出現。
杭州、南京皆從屬于長三角城市群,而在長三角城市群裡,上海是當之無愧的龍頭。正是因為有了上海這一超級中心的存在,在九大國家中心城市裡,也未見杭州南京的身影。
值得一提的是,過去一兩年,杭州勢頭無兩,上海淪為杭州後花園、長三角變身環杭州城市群之類的說法甚嚣塵上。
然而,事實再次證明了上海的中心地位。
除了這次文件之外,最近的規劃,無一例外強化了上海的龍頭地位。
11月5日,上海宣布将創立科創闆,并試行注冊制。
與此同時,中國進口博覽會在上海開幕,進博會将永久落戶上海。
11月27日,《上海大都市圈空間協同規劃》被曝光,未來将構建以上海為主的“1 7”大都市圈,這裡的1就是上海,7分别是蘇州、無錫、南通、嘉興、甯波、舟山、湖州等七大城市。
科創闆、進博會的落地,無疑将強化上海的中心地位,深圳的創業闆,廣州的廣交會都不免受到影響。
而上海大都市圈的呼之欲出,更意味着上海的實質性擴容。上海大都市圈,可以看成是長三角城市群的主導部分,上海的龍頭地位進一步明确。
上海大都市圈未将杭州、南京囊括在内,從城市格局上看,這是發揮杭州、南京在各自區域的引導作用。
但從規劃格局上看,這是強化上海中心地位的再一次體現,而杭州、南京不複具有影響整個長三角的能力。
03
為什麼沒有合肥長沙?
作為網紅城市,合肥長沙在過去一年出盡風頭。
奇怪的是,同為強省會城市,成都、西安、鄭州、武漢皆在内,為何合肥長沙卻落榜了?
原因是,這份文件着眼的區域協調發展,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作為帶動。無論合肥還是長沙,都不涉及國家層面的城市群,這些城市在所波及的城市群裡也非主導性城市。
先說合肥。2016年,合肥首度并入長三角城市群,雖然地處長三角邊緣,但這一概念為合肥帶來巨大的光環效應。
但正如前所述,在整個長三角布局中,上海是龍頭,杭州、南京屬于次級的城市圈龍頭,合肥的地位與杭州南京有些相像,但在城市能級上明顯弱于杭州南京,在城市群中的引領作用更小。
再說長沙。與合肥一樣,長沙既非國家中心城市,也不是重點城市群的核心城市,自然不會進入榜單。
從小的都市圈來看,長沙從屬于長株潭城市群,在其中發揮主導作用。
但從更大的區域層面來看,長沙和武漢都屬于長江中遊城市群,而武漢既有國家中心城市地位,此番也進入了“區域協調發展”的中心城市名單。
04
未來的城市競争格局
無論是從政策路徑,還是城市發展趨勢來說,未來的城市競争格局已經日益明晰。
其一,城市群的重要性與日俱增。未來城市之間的比拼,不再隻是單個城市之間的量,而涉及城市群的較量。城市群内部的融合發展,将會産生巨大的馬太效應,助推中心城市的進一步強大。
這其中,京津冀、長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的目标在于國際級城市群,對比的是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和東京大都市圈。
而成渝城市群、長江中遊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關中平原城市群,以及未上榜的北部灣城市群、哈長城市群、山東半島城市群,着眼的均是區域平衡發展戰略。
其二,國家中心城市的地位日益突出。目前,我國共有九大國家中心城市,這些中心城市分布于東南西北,在不同區域起到中心引領作用。
北京上海且不說,廣州對應的是華南區域,天津對應的華北,成渝對應的是西南,西安對應的是西北,鄭州對應的是中原,武漢對應的是長江中遊。
未來有望進入新的國家中心城市的區域是東北,沈陽的可能性最大。
其三,強省會的引領作用也會日益明顯。過去對于強省會,批評之聲頗多,現在強省會引領作用不夠,成了受批評的理由,這說明更高層面對于強省會的态度正在發生變化。成都、西安、鄭州、武漢在強省會上的作用有目共睹,未來濟南、南京等地将會得到更多的支持。
當然,規劃是一回事,有多少能夠落地是另一回事。名号是一回事,能否名副其實,考驗着每一個城市。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