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産物。人們在生産、生活和相互交往聯系中為了識别不同的地方,就給每一個地理實體賦予一個名稱代号,就好比我們的名字一樣。由于我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不同地區的人有不同的文化環境,受到曆史文化、古音遺存、約定俗成及前人誤讀的影響,許多地名的讀音和如今普通話有很大不同,造成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一看都會,一讀都錯”的怪現象。
現以四川省一些熟知的地名為例,列舉如下:
犍為縣,在今四川省樂山市,我敢肯定90%以上的人都會讀錯,這個“犍”是個多音字:
①讀作“jiān”,作名詞用,為閹割的公牛;作動詞用,是閹割的意思。
②讀作“qián”,僅作為地名用,例如犍為縣。西漢建元六年朝廷在今四川省宜賓縣西南設置犍為郡,郡下轄犍為縣,故有此稱呼。之所以讀“qián”,很顯然是古音保留下來的緣故。
筠連縣,在今四川省宜賓市,“筠”也是讀錯頻率很高的字,它有兩個讀音:
①讀作“yún”,本義是竹子的青皮,竹皮,後也特指竹子。蘇轼的《臨江仙·送錢穆父》:“無波真古井,有節是竹筠”,借竹子來比喻好友的品格高潔。
也可作人名。例如唐朝著名的“花間派”詞人溫庭筠,還有著名的革命烈士江姐。江姐原名江竹君,被捕後臨時化名為江竹筠。值得注意的是在江姐的老家自貢乃至整個四川,還是習慣讀作“jūn“,這算是一種約定俗成吧。現代漢語詞典已經統一讀音為”yún“。
②讀作“jūn“,僅作為地名使用,例如筠連縣。
荥經縣,在今四川省雅安市,“荥“也是個多音字:
①讀作“yíng”,地名,例如荥經縣,源于《集韻》的”萦定切“。也作穴位名稱,荥穴。
②讀作“xíng”,地名,例如荥陽市,在今河南鄭州,源于《增修互注禮部韻略》的“惠扃切”。
看到這裡,你會覺得奇怪,為什麼都用作地名,讀音卻不同呢?其實都不過是古音遺存,當地人約定俗成而已。類似的還有山東莘縣,讀作“shēn”,上海莘莊,讀作“xīn”。
此外,還有①嘉陽桫椤湖景區,“桫”讀“suō”,不要讀成“shā”。
②僰王山景區,“僰”讀“bó”,本意為中國古代西南地區某一少數民族的稱呼,不要讀成“jí”。這是個生僻字,僰王山原名也叫“博望山“。
③罨畫池,“罨“讀”yǎn“,本意是捕魚或捕鳥的網,引申為覆蓋,敷。是個生僻字,很容易讀錯。罨畫,就是色彩鮮明的繪畫。
④郪江古鎮,“郪”讀“qī”,雖是個生僻字,但認半邊也能讀出來。該鎮是春去戰國時期諸侯國郪國王城所在地,西漢設置郪縣,三國蜀漢在此地設東廣漢郡。
⑤綿虒古城,“虒”讀“sī”,不要讀成“chǐ”,本意是一種行走水中,似虎有角的獸,這也是古城名字的由來。
⑥賨人谷景區,“賨”讀“cóng”,本意是我國古代秦漢時期四川、湖南等地少數民族繳納的一種賦稅,也代指這些少數民族。生僻字,估計都不認識。
⑦窦圌山風景區,“圌”讀作“chuán“,《說文解字》裡解釋:”篅,以判竹,圜(環)以盛谷者。“大詩人李白年青時遊曆此山,寫下《題窦圌山》的詩,後人取其”團團然“之意,将”篅“統一寫為”圌“。
另一個讀音為“chuí“,山名,例如圌山,位于中國江蘇省鎮江市東長江邊上。
當地已經約定俗成的這種稱呼,我們不必糾結,隻需記住就夠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