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科技

 > amd至強處理器和普通對比

amd至強處理器和普通對比

科技 更新时间:2024-12-27 20:54:29

繼12代酷睿H高性能處理器發布後,英特爾又于日前正式發布了針對輕薄、輕便本的兩大類處理器:12代酷睿P系列,和12代酷睿U系列!

是的,和以往不同,這次針對輕便本和輕薄本,有兩大類,共計三小類處理器!

你肯定不知道的是,這“三小類”輕薄輕便本處理器中,有兩類的封裝尺寸和12代酷睿H處理器的封裝尺寸是相同的——你說這意味着啥

……嗯,先别瞎猜,看我們詳細分解!

amd至強處理器和普通對比(有啥優勢和不确定性)1

●第一大類是酷睿P系列

amd至強處理器和普通對比(有啥優勢和不确定性)2

官方定義是“針對高性能輕薄本”,和酷睿H一樣,主要采用6(大核) 8(小核)和4 8的形式,集顯主要是Iris Xe的96EU款和80EU款。其基礎功率28W,而最高運行功率可高達64W!

具體來說:最高端的i7 1280P是6 8共計20線程;其餘i7是4 8共計16線程;i5款也是4 8共計16線程;連i3都是2 8合計12線程了。

酷睿P的緩存容量非常高:1280P高達24MB,其他i7 18MB;i5和i3都是12MB。而上一代1135G7/1165G7/1195G7/11320H什麼的,最高才12MB,普遍是8MB!

amd至強處理器和普通對比(有啥優勢和不确定性)3

P系列規格猛性能強,而且内存支持還很寬泛,從DDR4 3200到LPDDRx 4267,到最高LPDDR5 5200都支持,PC廠商可以降低規格來省成本(在雙通道情況下,說不定性能相差不太大,當然這是推測)。

amd至強處理器和普通對比(有啥優勢和不确定性)4

既然是“高性能輕薄輕便本”,那總得拿出高性能來吧!還真給了——英特爾官方PPT裡面給了一大堆領先數據,這裡先給出大家熟悉且關心的多核性能測試,Blender渲染,BMW轎車樣張,渲染時間比11代低壓U的高端款i7 1195G7少了一半!甚至比R7 5800U耗時都少!

amd至強處理器和普通對比(有啥優勢和不确定性)5

而日常的網頁浏覽、照片編輯自然也“登頂”了!把R7 5800U、i7 1195G7,甚至蘋果的M1 Pro芯片都幹掉了。

TIPS:注意,以上涉及性能的部分,都是官方給出的數據。而大家知道,筆記本總是和功率輸出、機器自身的調校密不可分,所以大家看看就是。最終還是得“具體機型具體分析”。

那麼,酷睿P系列是用在什麼産品上的呢?大家回想一下去年下半年,銳龍本其實很大一部分出貨量在R7 5800H/R55600H集顯本上,處理器輸出封裝功率45W-50W左右,價格便宜性能足。雖然1135G7/11300H/11320H這類處理器也能跑到35W~42W,但無奈4核8線程,CPU部分性能不理想,無法匹敵R7 5800H和R5 5600H的多核性能。雖然顯卡性能強,但對于不玩遊戲更加在意多核應用性能的用戶來說,就沒吸引力了。

所以,我們初步分析,酷睿P其實更多就是要“拿回高性能集顯輕薄輕便本市場”,或者說,“把設計創意本市場進一步做大”。比如,結合更好的外觀設計、更好的工藝和更好的屏幕,叫做“設計創意本”。IrisXe集顯的遊戲和專業應用性能又很出色,要做視頻做視頻,要做圖像做圖像,現在核心和線程數量也補全了,2D/3D渲染也強了——真正的全能本!多棒啊!還能玩點遊戲!

TIPS:各位看了R7 6800H快測的朋友可能要說了:AMD 6800U/6800H的集顯更強啊!但注意,它的功率很高!光考GPU,整機功率就接近90W了,CPU 集成GPU雙烤,整機132W!所以在有限的功率下,鹿死誰手還真不一定啊!

隻是呢,如此高功率和多核心的架構,這類“高性能輕薄輕便本”的閑置功率和日常應用功率不一定能有U系列及11代1135G7這類低壓U那麼低(推測),也就是說,可能續航介于真正的輕薄本和遊戲本之間!

●第二大類是酷睿U系列,又分兩小類

英特爾放棄了11代酷睿用顯卡規格G4/G7結尾的命名規則,重新把“最标準的低壓處理器”回歸到U系列命名上。而U系列有兩小類:基礎功率15W的,以及基礎功率9W的。

先看第一小類酷睿U:基礎功率15W,最大運行功率55W

amd至強處理器和普通對比(有啥優勢和不确定性)6

這類數字5結尾加上U字母的12代酷睿處理器的構成主體是2 8共計12線程,顯卡部分的構成依然是Iris Xe的96EU款和80EU款(i3和奔騰賽揚咱先不介紹了,不是家用市場主力和關注重心)。

amd至強處理器和普通對比(有啥優勢和不确定性)7

▲15W基礎功率的酷睿U功能看左圖。你會發現,它的各種指标和P系列幾乎相同,包括内存支持都是相似的。但實際上,它們的性能區别是必然存在的:

由于比P系列少2~4個大核,所以這類基礎功率15W的U系列肯定性能相對P系列有所降低。但我們也不小看它:它相對11代輕薄本處理器的4核8線程,總體的線程數量還是提升了50%到12個;另外緩存容量i5/i7都是12MB,且最高功率可上到55W,比1135G7這類處理器的最高功率(42W~45W)要高出10W~13W,所以同比性能肯定會明顯提升!

就産品方面,我們的判斷是:它可以原封不動地替換掉原有的11代酷睿U 1135G7/1165G7/11320H這類處理器,進入13/14/15英寸輕薄輕便本,并以主流的價格成為輕薄本輕便本的主力——而它們的檔次劃分,除了屏幕素質、便攜性,就是功率釋放——畢竟,15W~55W,中間足足有40W的空間,可以玩的名堂很多。

當然,結合這兩年輕薄本演進的實際情況來看,15W的産品肯定是拿不出手了,即便是商用輕薄本,除非是3000元的入門級,也不會隻給15W這麼寒碜的功率,這會導緻頻率過低。至少,也是從25W起。而總體分布情況,基本應該是“商用機功率輸出相對較低,家用機相對高”的格局。

※OK,說到這裡要解讀一下前面提到的話題:基礎功率15W的酷睿U和基礎功率28W的酷睿P,封裝尺寸和12代酷睿H是相同尺寸的,都是50mm×25mm×1.3mm,那麼,它們是“同一顆處理器的不同拉皮版嗎?”

英特爾的官方回答是:并不是!盡管這三者封裝尺寸相同,但可看到它們可以達成的功率上限和下限是不同的,内部的設計也有不同。另外我們可以看到,這兩者的PCIe總線規格也明顯比酷睿H低,2×4PCIe Gen4,如果咱們要接個獨顯啥的,占用一根×4PCIe Gen4,那麼剩下的就隻能接一塊高速SSD了。而酷睿H則多了一組×8PCIeGen4,專門用于連接高性能獨立顯卡。

amd至強處理器和普通對比(有啥優勢和不确定性)8

▲這是12代酷睿H的結構圖,注意看紅色箭頭處,這是酷睿P和酷睿U沒有的。

而說到這裡,也就涉及到了另外一個知識點:酷睿P也好,酷睿U也好,這些針對輕薄輕便本的處理器平台,即便連接獨顯,最好也是中低端獨顯,如果是高端獨顯,×4PCIe Gen4通道未必可以發揮它們的全部性能(我們一直說雷電3外置顯卡是低性價比也是這個原因,因為通道數不夠)。

再看第二小類酷睿U:基礎功率9W,最大運行功率29W

amd至強處理器和普通對比(有啥優勢和不确定性)9

▲這是第二小類酷睿U,數字0結尾加上字母U,它的封裝尺寸更小一些,28.5mm×19mm。它的i5/i7主力構成也是2 8,共計12個線程,可以跑上28W,而且依然是80EU/96EU的Iris Xe,性能應該也不差呀!

但要注意,它的規格層面和其他的比就有差距了。請大家往前面看兩個圖,兩種類型的酷睿U結構對比圖,就能看到其×4PCIe Gen4通道隻有1個了,另外USB接口數量、SATA設備接口數量、Thunderbolt4支持數量都打了折扣。另外,Iris Xe的頻率也較低,不到1GHz,而處理器基礎頻率也較低。還有一點,它隻支持LPDDR4x和LPDDR5,也就是内存必須是高規格的闆載類型。

所以從産品形态層面,這種9W/29W的酷睿U,定位是超輕薄本(比如900g的)、輕便二合一機型、平闆,或者曲面屏機型,以及一些特定、單一用途的迷你機及工控機,總之是對功率和性能要求不高的機型。

但是,你說它能不能當一款普通輕薄本的處理器用,隻要功率釋放高,也是可行的,隻是可能很少有廠商願意這樣做,一方面是周邊配置規格低,但内存要求又比較高,不太合算。而且性能上限低,在國内市場必然不受待見!

OK,說到這裡,我們已經給大家講清楚了兩大類共計三小類輕薄輕便本12酷睿處理器(P和U系列)的情況,也把各自針對的機型進行了分析!

而目前所有PC廠商,包括國際廠商,以及各個國家和地區的區域廠商,目前已經規劃了超250款采用酷睿P和酷睿U的輕薄輕便本産品,将于3月份開始陸續上市。

最後還給大家留個念想:英特爾的Arc獨顯,據說移動端第一季度末能上市。另據悉已有PC廠商的筆記本會采用英特爾獨顯,但是數量幾何?放在酷睿P還是酷睿U平台上?或是酷睿H平台上?具體是A300還是A500或是A700?都不得而知。英特爾官方也還沒有給我們相關信息。

amd至強處理器和普通對比(有啥優勢和不确定性)10

而一個很顯然的事實就是,切入獨顯市場并不容易,這并不是“做出一款高規格、高指标的硬件”那麼簡單,AMD折騰了那麼多年,獨顯占比依然很小。當然,英特爾有“大補帖”的能力,會不會用在獨顯上用來搶占市場份額呢——畢竟市場份額足夠大後,才有“快速糾錯和查漏補缺”的可能。但即便要用“大補帖”,前提也是性能和兼容性不太拉——而這,就進入了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循環中。尤其是在家用市場,消費者的挑剔程度是非常高的。但無論如何,我們期待Arc顯卡能順利登場亮相,并能在今年大放異彩!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科技资讯推荐

热门科技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