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之具】
籝,一曰籃,一曰籠,一曰筥。以竹織之,受五升,或一鬥、二鬥、三鬥者,茶人負以采茶也。
竈無用突者,釜用唇口者。甑,或木或瓦,匪腰而泥,籃以箪之,篾以系之。始其蒸也,入乎箪,既其熟也,出乎箪。釜涸注于甑中,又以谷木枝三亞者制之,散所蒸牙筍并葉,畏流其膏。杵臼,一曰碓,惟恒用者佳。
規,一曰模,一曰棬。以鐵制之,或圓或方或花。
承,一曰台,一曰砧。以石為之,不然以槐、桑木半埋地中,遣無所搖動。
檐,一曰衣。以油絹或雨衫單服敗者為之,以檐置承上,又以規置檐上,以造茶也。茶成,舉而易之。
芘莉,一曰羸子,一曰筤。以二小竹長三赤,軀二赤五寸,柄五寸,以篾織,方眼如圃,人土羅闊二赤,以列茶也。
棨,一曰錐刀,柄以堅木為之,用穿茶也。
撲,一曰鞭。以竹為之,穿茶以解茶也。
焙,鑿地深二尺,闊二尺五寸,長一丈,上作短牆,高二尺,泥之。
貫,削竹為之,長二尺五寸,以貫茶焙之。
棚,一曰棧,以木構于焙上,編木兩層,高一尺,以焙茶也。茶之半幹升下棚,全幹升上棚。
穿,江 東淮南剖竹為之,巴川峽山紉谷皮為之。江 東以一斤為上穿,半斤為中穿,四兩五兩為小穿。峽中以一百二十斤為上,八十斤為中穿,五十斤為小穿。字舊作钗钏之“钏”,字或作貫串,今則不然。如磨、扇、彈、鑽、縫五字,文以平聲書之,義以去聲呼之,其字以穿名之。
育,以木制之,以竹編之,以紙糊之,中有隔,上有覆,下有床 ,傍有門,掩一扇,中置一器,貯煻煨火,令煴煴然,江 南梅雨時焚之以火。
【譯文】
二、茶葉采制工具
籯,又叫藍,又叫籠,又叫筥。用竹編織,容積五升,或一鬥、二鬥、三鬥,是茶農背着采茶用的。
竈,不要用有煙囪的(使火力集中于鍋底)。鍋,用鍋口有唇邊的。
甑,木制或陶制。腰部用泥封好,甑内放竹籃作甑箅,用竹片系牢。開始蒸的時候,葉子放到箅裡;等到熟了,從箅裡倒出。鍋裡的水煮幹了,從甑中加水進去。也有用三杈的榖木翻拌。蒸後的嫩芽葉及時攤開,防止茶汁流走。
忤臼,又名碓(用以搗碎蒸熟的芽葉),以經常使用的為好。
規,又叫模,又叫棬(就是模型,用以把茶壓緊,并成一定的形狀),用鐵制成,有的圓形,有的方形,有的像花的形狀。
承,又叫台,又叫砧,用石制成。如用槐樹、桑樹做,就要把下半截埋進土中,使它不能搖動。
檐,又叫衣,可用油絹或穿壞了的雨衣、單衣做成。把"檐"放在"承"上,"檐"上再放模型,用來制造壓緊的餅茶。壓成一塊後,拿起來,另外換一個模型再做。
芘莉,又叫籯子或篣筤。用兩根各長三尺的小竹竿,制成身長二尺五寸,手柄長五寸,寬二尺的工具,當中用篾織成方眼,好像種菜人用的土篩,用來放置茶。
棨,又叫錐刀,用堅實的木料做柄,用來給餅茶穿洞眼。
撲,又叫鞭,竹子編成,用來把茶餅穿成串,以便搬運。
焙,地上挖坑深二尺,寬二尺五寸,長一丈,上砌矮牆,高二尺,用泥抹平整。
貫,竹子削制成,長二尺五寸,用來穿茶烘培。
棚,又叫棧。用木做成架子,放在培上,分上下兩層,相距一尺,用來烘焙茶。茶半幹時,由架底升到下層;全幹,升到上層。
穿,江 東淮南劈篾做成;巴山峽川用構樹皮做成,用來貫串制好的茶餅。江 東把一斤稱"上穿",半斤稱"中穿",四兩、五兩(十六兩制)稱"下穿"。峽中則稱一百二十斤為"上穿",八十斤為"中穿",五十斤為"小穿"。
"穿"字,先前作钗钏的"钏"字,或作貫串。現在不同,"磨、扇、彈、鑽、縫"五字,字形還是按讀平聲(作動詞)的字形,讀音卻讀去聲,意思也按讀去聲的來講(作名詞)。"穿"字讀去聲,表示一個單位。
育,用木制成框架,竹篾編織外圍,再用紙裱糊。中有間隔,上有蓋,下有托盤,旁開一扇門。中間放一器皿,盛有火灰,使有火無焰。江 南梅雨季節,加火除濕。
【作品簡介】
《茶經》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第一部專著,被譽為茶葉百科全書,唐代陸羽所著。此書是關于茶葉生産的曆史、源流、現狀、生産技術以及飲茶技藝、茶道原理的綜合性論著,是劃時代的茶學專著,精辟的農學著作,闡述茶文化的書。将普通茶事升格為一種美妙的文化藝能,推動了漢族茶文化的發展。
中國是茶的故鄉,漢族人飲茶,據說始于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現在,漢族民間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漢族對茶的配制是多種多樣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蘇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鹽茶、成都的蓋碗茶、台灣的凍頂茶、杭州的龍井茶、福建的烏龍茶等等。
【作者簡介】
陸羽,名疾,字鴻漸、季疵,号桑苎翁、竟陵子,唐代複州竟陵人(今湖北天門)。733年出生,幼年托身佛寺,自幼好學用功,學問淵博,詩文亦佳,且為人清高,淡泊功名。一度招拜為太子太學、太常寺太祝而不就。760年為避安史之亂,陸羽隐居浙江苕溪(今湖州)。其間在親自調查和實踐的基礎上,認真總結、悉心研究了前人和當時茶葉的生産經驗,完成創始之作《茶經》。因此被尊為茶神和茶仙。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