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人人都是産品經理《原創激勵計劃》出品。
互聯網為人們提供了一個更為廣闊的發聲區域,人們在匿名身份背後,可以更加自由地發表觀點和看法,但也因此,部分“鍵盤俠”可能會利用這層隐匿進行輿論攻擊,導緻他人身心遭受傷害。這就要求網絡平台做好防暴措施,共同塑造一個良好的言論環境。
最近的一則新聞,深深刺痛着我的心……
一名外賣員曆時4小時,騎行27公裡為上海一名女子的聽障父親送菜,事後女子為外賣員充值了200元話費作為感謝。網友卻質疑給的太少,在網絡上對女子進行語言攻擊和謾罵,女子因輿論壓力,最終選擇墜樓來結束生命。
其丈夫表示,平時她膽子很小,連買一條魚都不敢碰。事情發生後像失了魂一樣,完全聽不進任何人的聲音,她接受了很多很多精神上的壓力,不然真的不會選擇這一步。
而這并非個例!網暴已經成為了新的奪命方式,且愈發嚴重。
據抖音披露的數據,抖音每天會有8億條評論産生。其中,被處理的視頻裡,“謾罵,人身攻擊”占比32.79%;國家網信辦在今年3月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2022年以來,已累計清理有害信息87.9萬條,處置違法違規賬号4.1萬餘個。
國家近幾年一直在采取相關行動來制止網暴,但網暴為何屢禁不止?面對網暴,作為平台方,又能發揮哪些作用呢?這篇文章,我們一起來探讨下。
一、網暴為什麼屢禁不止?1. 什麼是網暴
網暴,即網絡暴力。據央視網給出的定義,以下8種行為均視作網暴:引戰營銷、煽動對立、言語謾罵、私信轟炸、惡意剪輯、人肉搜索、P圖抹黑、造謠诋毀。
2. 網暴屢禁不止的原因是什麼?
1)網絡是匿名的,發言門檻極低
網絡世界和真實世界的區别在于,它是匿名的。
在互聯網上沖浪,每個人都帶着一個面具,沒有人知道我們是誰。人是多面性的,在不同的環境下,會表現出不同的人格和特性。一個彬彬有禮的男生,戴上面具後,可能是一個歹毒的鍵盤俠。
而正是因為匿名性,我們對自己在網絡上的言行舉止基本不需要付出任何代價,發言門檻極低。
2)看不到聽不到,很難感同身受
面對面指責一個人時,我們是能看到對方的情緒反應的。他的憤怒和難過,是會反饋給我們的,從而激發我們内在的同理心。我們會自省是不是說得過分了,是不是說錯了,是不是誤會别人了。
而網絡隔絕了這種反饋,我們寫下的每一句話,隻是代表着自己當下的判斷和情緒,對别人的心理影響和壓力,我們是看不到、感覺不到的。所以沒有人覺得自己傷害了另一個人,因為我們看不到。
但是一個普通人,特别是缺乏網絡經驗的人,會因為突然被這麼多人指責而承擔巨大的精神壓力。有些人會因為無法接受這種壓力,選擇極端的方式釀成悲劇。
3)沒有法律約束
時至今日,我國還沒有專門針對網絡暴力的法律法規,隻是在憲法和民法、刑法中作出相關規定。這讓各地在監管和執法上存在盲點,沒有法規做依規,對潛在施暴者的震懾力不足。
4)網絡信息的碎片化
人的本能反應,絕大部分是感性,而非理性的。我們在看到一個新聞事件時,總會以我們自己了解到的信息去分析并得出結論,這很容易以偏概全。網絡信息高度碎片化,想真正了解清楚事件的全貌和真實原因難上加難。
作為網暴言論的發酵地和傳播地,平台的作用至關重要。因為疫情影響,網絡暴力呈現上升态勢,2022年,全國各地監管部門出台多項通知,要求平台切實履行監管和查處責任,發揮平台主體作用。
2022年,也被視作網暴治理元年,各平台都交出了自己的答卷,這些措施能否有效治暴呢?我們一起來探讨一下。
二、遏制網暴,平台能做些什麼?知乎上有一個題為“面對網絡暴力時,正确的做法是什麼?”的話題讨論,該話題浏覽次數高達950餘萬次,産生323個回答。高關注的背後不難看出,人們對于被網暴後如何自救,迫切需要一個完美答案。
浩瀚的網絡,充斥着形形色色的人,如果真的遇到了網暴,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不知所措。作為提供服務的平台來說,能否在産品層面給予解決方案呢?
網絡暴力,按照發展階段,可以分為事件發生前、中、後三個時期。圍繞不同的階段,我們可以采取不同的手段。
事件發生前期更關注對用戶的教育和風險預判,盡可能減少源頭暴力内容的出現;事件發生中期,要為用戶提供更為便捷有效的防暴功能,起到對信息的隔離和消除作用;事件發生後期,應更加重視對違規人的追責和處置機制。
1. 事件發生前:關注用戶的教育和對風險内容的識别和預判
1)制定社區公約,明确社區規則
B站發展到至今,已經是一個多元化的社區,營造良好且正向的社區氛圍是社區建設的重點工作。B站獨有的“答題轉正”功能,不但可以篩選符合社區的用戶,更能在此過程中,對用戶進行深度教育。
通過題目的設置,讓用戶對社區公約和規則有更深入的了解,明确哪些事情是不被允許的。
該功能更适合于十分垂類的興趣社區,對于泛流量的産品來說,增加“答題轉正”會極大增加用戶注冊的流失概率。
不妨可以通過做任務領積分或抽獎的方式,引導用戶完成答題任務,從而達到教育用戶的目的。
2)設立專屬賬号,公示違規處置結果,震懾潛在施暴者
公示的作用在于震懾,告知這樣做的嚴重後果。經實際測試,每家産品都會開設類似“安全中心”“管理員”這樣的專屬賬号,來發布違規信息的處置公告。“抖音安全中心“還打造了“梅樓封”這樣的IP角色,以寓教于樂的方式解讀哪些内容是不受平台允許的,還會科普防騙知識。
科普是長期教育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設立安全中心賬号的出發點很好,落地執行時會發現,用戶根本不喜歡看這樣冷冰冰的公告,效果大打折扣。
抖音安全中心“梅樓封”的IP角色,是在塑造一個人物,在你平時刷抖音時,隔三岔五就能收到他的視頻,在産品使用過程中隐性科普,有血有肉,比冷冰冰的處置發布公告,更有傳播力。
3)機器算法,做好風險識别和預判
針對用戶已發送的不當評論,抖音上線“發文警示”功能,可對風險内容進行攔截。如果發送者堅持發送,則該條評論不會在評論區出現,僅自己可見。抖音意在從源頭治理網絡暴力。
在訓練機器模型的過程中,可能會存在誤判,建議增加人工二次審核,在極限情況下,給用戶一個申訴的出口。
4)關愛負向情緒人群
(圖片源自網絡)
抖音在新的防網暴系統中新增了名為“心情暖寶寶”的平台助手,如果用戶多次違規發布私信、評論,算法可以自動匹配觸發“心情暖寶寶”,用消息對話嘗試緩解用戶的抑郁情緒,甚至引導用戶去人工求助、線下就診。
2022年3月底,抖音小安推出“超能力抱抱”功能,呼籲全平台用戶通過擁抱表達善意。用戶隻需要在想要給予關懷的視頻評論區發送【抱抱】,并@抖音小安,就有可能觸發超能力抱抱。據抖音透露,該功能上線一周内,累計35萬視頻創作者收獲了來自平台用戶送出的超過2000萬次抱抱。
治理網絡暴力,治标更要治本。科技向善,才是産品應該追求的價值觀。這不僅需要平台付出努力,更需要所有人的共同參與,用心感化心,人間真情,最暖人心。
我們需要看到,治理網絡暴力,不單單是依靠冷冰冰的規則和處理,還需要增加人文關懷。人之初,性本善,我們更應站在施暴者的角度,來聽一聽、想一想他們為什麼會做出這樣的舉動。
5)隐私設置,阻隔可能的網暴風險
各大互聯網平台均會在設置-隐私設置中提供基礎的防暴能力,常見的是,可以通過私信、評論、關系三個維度,設置哪些人可以與你進行互動。
小紅書支持設置隻有【我關注的人】,才可以評論、發送彈幕、@我。
知乎配有“瓦力保镖”功能,開啟後,系統會對新獲得的評論進行檢測,被系統識别出的不良評論将被折疊或删除。被識别為不友善的私信将會被自動隐藏,嚴重者将會主動幫你拉黑對方。
今日頭條支持作者設置評論區禁評詞。
好的功能,需要真正讓用戶知道,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經體驗發現,抖音、知乎、小紅書的隐私設置入口層級過深,用戶需先找到設置入口,才能再進入隐私設置。豆瓣的隐私設置入口和設置是同層級的,查找起來相對容易。
6)顯示網絡IP地址
近期,各大互聯網平台相繼上線“網絡用戶IP地址顯示功能”,境外顯示國家,境内顯示到省市,且功能不支持關閉。
目前明确上線該功能的平台有:新浪微博、今日頭條、抖音、知乎、快手、小紅書、百家号。這個功能的上線,将對網絡造謠等行為用戶形成極大的震懾作用。深不可測的虛拟網絡,終于被撕開了一個口子,讓我們看到了更多真實的身份信息。
有利也有弊,近期針對該功能,網友們衆說紛纭,更多的争議在于3個方面:
- 顯示IP是否會洩露個人隐私?
- 顯示IP是否會引來間接網暴?
- 顯示IP就能絕對阻止被網暴嗎?
首先,不可否認的是,顯示IP地址能極大震懾網暴行為,很多謠言會直接原形必露,例如:說自己是中國人,結果IP地址顯示在美國。
其次,凡事沒有絕對一說,極有可能發言的人确實是中國人,隻是IP地址在美國呢?會不會引發網暴從個人層面上升到國家層面呢?最後,防止網絡暴力不是僅靠産品功能層面就能解決的,還需要社會治理和各方共同的努力。
7)個人曆史隐私保護
網暴的核心特點是,被網暴者的個人信息會遭到曝光,在互聯網上留下的曆史記錄會被網友扒出來。因此,在日常使用互聯網絡時,要養成保護個人隐私的習慣。
在産品層面,這樣的曆史隐私保護措施已經是最基本的标配功能。
微信朋友圈支持設置允許陌生人查看十條朋友圈、允許朋友查看朋友圈的範圍提供半年、一個月、最近三天、全部等4個選項。
抖音支持将賬号設置為私密賬号,開啟後,任何人都無法查看自己的作品、點贊作品,關注賬号需要經過本人批準。
2. 事件發生中:給予用戶應急方案,平台應及時開展專項整頓行動
1)開啟一鍵防暴功能
若用戶遭遇了網絡暴力,我們應為用戶提供一鍵開啟防暴功能的能力,使用戶更為快速地阻隔不良信息,減少對身心的傷害。
微博在3月11日上線了一鍵開啟“防暴模式”。開啟該模式後,在7天内,将不接收未關注人的私信,未關注人将無法評論你的微博,未關注人轉發你的微博的記錄将不會展示在轉發列表中。在有效期結束前12小時,微博小秘書将發送功能即将關閉的提醒,如果需要繼續防護,用戶在功能關閉後可手動打開。
豆瓣上線了“應急防護模式”,旨在保護網絡暴力的發生和傳播。
2)對于不良内容,系統自動提醒,引導删除或拉黑
抖音在新推出的功能中,若系統自動識别出内容是不合适的,是不良的,會在該信息的接收者端進行提醒,引導拉黑、舉報和移除粉絲。
根據抖音官方的數據,該功能上線後,日均對25萬次會話發出風險提示,日均近9萬條消息被列入垃圾信息,日均超過7萬用戶受益。
3)關注被施暴者心理疏導
遭遇網絡暴力,需要承擔巨大的心理壓力。情緒的變化是最為明顯的,平台除了阻斷信息騷擾和轟炸外,還要關注被施暴者的心理疏導,在核心環節進行人文關懷。
當然,對于遭遇網絡暴力,最好的方式是将通訊設備完全抛棄,及時和家人溝通,保證有人陪伴在身邊,如有必要,請及時尋求心理醫生的指導和幫助。
4)開設舉報投訴暴力行為渠道
多數平台均會開設專門的用戶投訴渠道,接收來自用戶發現的網暴行為,平台根據反饋進行核實和處置。
要注意的是,在設置投訴渠道時,要簡化程序,便于更多用戶參與其中;同時,要保護好舉報者的隐私和個人信息安全。
目前的舉報隻是針對某個人、某條信息,而網暴保護閥是針對群體。如果一個人向平台提出自己被網暴了,平台就應該自動查詢與此人關聯的信息,進行識别和處理。
當然,這個過程中會影響很多人使用平台,某種程度可能影響平台用戶和讨論的活躍度。但這種活躍度是違背道德或法律的,平台切勿唯流量論。
5)平台開展專項整治行動
出現網絡暴力事件後,平台應承擔起自身責任,有必要、有有義務去主動開展整治活動,及時查處、删除相關不實内容,并向公衆進行公示,以免造成較大範圍的謠言傳播。
當然,這種整治行動更多的是對大事件的整治,對于普通用戶個體來說,他們遭遇網暴後,可能并不會引起平台的過度關注,平台需要從産品層面來考慮,如何更好地幫助這部分用戶進行信息阻隔。
6)提供權威最新進展和情況,引導了解事實真相
網絡暴力源自對事實的不充分了解,甚至過度或錯誤解讀,在網暴事件發生時,平台應對相關信息快速梳理,進行權威官方解讀,并不斷向用戶推送。信息不對稱,甚至信息繭房,導緻不能感同身受、不能換個角度看問題,是網暴發生的主要原因。
目前抖音、今日頭條、騰訊等平台均設有辟謠的闆塊和内容,但建議對相關信息進行關聯,比如:當用戶在平台搜索相關關鍵詞時,能優先展示辟謠的内容或事件發生後的真實信息(經官方确認或證實),給用戶盡可能全面的判斷依據。也可以邀請專家或新聞從業者對事件進行解讀,給出價值觀判斷,引導正确的讨論風向。
對于部分有争議的内容或賬号,可在賬号主頁明顯位置增加标識,提醒用戶進行甄别。
3. 事件發生後:對違規個人和賬号進行處罰
1)相比處罰賬号,更應該追求背後的責任人
應建立更完善的用戶個人信息機制,在注冊時,需完成實名認證,對于實施網絡暴力的個人或集體,不單封禁賬号,更應該封禁其個人再使用相關産品。
對于責任人,目前各平台都有不同梯度的處罰标準。除了短暫的封禁外,建議平台增加“價值觀考核”機制,用戶解封後,需完成答題,通過答題,對該部分用戶進行深度教育,告知哪些内容是不被平台允許的,還可以增加強制觀看網絡暴力宣傳片等手段(計算觀看時長)。
治暴的過程中,也需要更多的人參與進來。對于被封禁的賬号,平台也可以考慮:有效舉報一定數量的違規内容,且審核通過後,也可以申請解封。
賬号若首次被封禁,且賬号曆史行為較好,抖音會提供自助答題解封入口,用戶完成題目作答且全部答對後即可解封。
2)完善平台推薦機制和算法機制
算法的完善和發展,讓接收的信息更加符合我們的期待,提供了更美好的使用體驗。有利就有弊,也正因為算法和推薦的機制,導緻唯流量論盛行,助推了網絡暴力危害的增強和放大。
平台應該根據事件做複盤,以傳播的角度,來制定更為合理的推薦機制。
三、結語治理網暴,是平台的責任,更是智慧。網絡暴力的形勢空前嚴峻,國家有關部門多次發布文件,指導各互聯網平台采取有效措施治理網絡暴力。
它已超出單一産品層面的問題,是更為複雜的人性和社會治理問題。治暴,要從源頭抓起,除了采用技術手段外,人文關懷也至關重要。
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請對自己的言行舉止負責!
如果你正在遭遇網絡暴力,請務必第一時間和身邊的朋友、家人說明情況,或許他們的一句話,就能避免悲劇的發生。
也請相信,網絡暴力在絕大部分時候,并非是主持正義,隻是群體情緒的宣洩。無視他們的謾罵和指責,讓他們自覺沒趣,反而是最好的回擊。
願這些防暴功能永遠都用不上……
#專欄作家#
李雲琪,公衆号:李雲琪,人人都是産品經理專欄作家。癡迷于研究心理學和傳播學,志向成為産品 運營的複合型人才。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産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本文為人人都是産品經理《原創激勵計劃》出品。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