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改革開放40周年住房變遷

改革開放40周年住房變遷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3 10:50:50

改革開放40周年住房變遷?講述人:湘潭市老幹部(老年)大學 李文玉,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改革開放40周年住房變遷?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改革開放40周年住房變遷(改革開放40周年十人談)1

改革開放40周年住房變遷

講述人:湘潭市老幹部(老年)大學 李文玉

整理: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彭婷

改革開放初期,大部分家庭兩代甚至三代都蝸居在一個狹小的空間裡。我身臨其境,清晰記得住房随着歲月變遷的每一幕場景。

改革開放前,我和父母弟妹一家五口居住在建築面積約30平方米(含違章搭建的棚子)的平房裡,簡易的家具都是租借單位的。當時那種窘迫的生活狀态,至今仍然記憶猶新。由于違章搭建的棚子把廚房夾在了中間,一到生火或炒菜的時候,室内烏煙籠罩、油煙嗆鼻。有時我望着在公共廁所門口排隊等待的焦慮的人群,心裡默默企盼着:什麼時候,我們都能有一個獨立的衛生間啊!

當時,城鎮居民解決住房問題隻能是“等、靠、要”,分房夢想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是奢望。難怪當時很多年輕人感歎:“找媳婦容易,找房子難啊!”

為了緩解日益增長的人口與住房的矛盾,很多單位的職工住進了筒子樓。我們單位馬路邊也有一幢三層高的筒子樓,每層樓有一條長廊串連着二十多個單間,東西兩頭是共用洗漱間、衛生間和沐浴間。每天天剛破曉,洗漱間和衛生間就人滿為患、排起長隊;每當夜幕降臨,沐浴間就人頭攢動、熱鬧非凡。為節約空間,各家各戶将煤爐竈擺在了公共走廊裡,一到燒飯時段,到處都彌漫着嗆鼻的氣味,夾雜着鍋碗瓢盤碰撞的聲音,整棟摟象奏鳴着一部具有時代特色的交響曲。後來,随着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随着住房商品化的形成,這些筒子樓逐漸退出了人們的視線。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老百姓的住房從滿足防風避雨到舒适溫馨,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實現了從“憂其屋”到“優其屋”的轉變,實現了老百姓安居樂業的幸福夢想。說 “住房問題既是民生問題也是發展問題,關系幹家萬戶的切身利益,關系人民安居樂業,關系經濟社會發展成就”。黨和國家為了老百姓的福祉殚精竭慮、大膽創新,使千萬個家庭由改革開放初期人均不足7平方米躍升到現在的人均40.8平方米,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在追求住房寬敞的同時,也開始注重住房的環境和配套設施的改善。人們的選擇更高、更精了。現在,鱗次栉比的高樓大廈、高檔小區、别墅、公寓、廉租房等諸多類型的房子如雨後春筍出現,人們可根據自己的經濟能力和實際需求選擇适合自己的住房。就我自己的家庭來說,這些年來也經曆過多次搬遷,而且是越搬越好,現在我們兩口子住的電梯房面積超過了100平方米,室内寬敞明亮、設施齊全,室外環境優美、幹淨整潔。孩時的願望,得到了真真切切的實現。

人們向往舒适的居住條件,是古往今來亘古不變的真理。唐代詩人杜甫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裡,悲切地描述了他的茅屋被秋風所破的凄慘處境,但在那民不聊生的封建社會裡,他無力擺脫困境,隻有歎息、悲憤和無奈。這位人民詩人希冀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顔”的夙願,卻在一千多年後、在一個以為人民謀福祉為己任的共産黨領導下得以實現。我想,憂國憂民的詩聖應該含笑九泉了。

“窺一斑而知全豹”。老百姓住房的變遷,是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果的一個縮影。飲水不忘掘井人,安居當思福祉源。我們全國人民将緊密團結在以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以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為契機,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将改革開放進行到底,取得決勝小康社會的全面勝利,喜看廣廈千萬間,天下寒士俱歡顔!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