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是字還是畫?可以說是字也可以說是畫,因為它們都是甲骨文,從畫中演變來的字。
約5000年前,古埃及人發明了象形文字,如同埃及的象形文字,蘇美爾文、古印度文以及中國的甲骨文, 都是獨立地從原始社會最簡單的圖畫和花紋産生出來的。是最早的象形文字。其中我國的甲骨文是最形象,演變至今傳承最完好的一種文字。
漢字從結繩記事到倉颉造字,從甲金篆到隸楷行,每一次的文字變革無不體現了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
古人造字,大多為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等方式,合稱為造字六法。
象形字最為古老,其實質就是描摹勾畫。屬于“獨體造字法”。用線條把要物體的外形特征,具體地勾畫出來。例如上圖的每一個字都是勾畫的一個動物,“牛”就是牛身上的兩支角和兩支耳朵,“馬”字就是一匹有馬鬣、有四腿的馬,“魚”就更形象了,有頭、有身、有尾,一看便知,還有日月山川等等。
随着古人社會活動的不斷加強,象形字的局限性就慢慢的體現出來了,因為有些事物是畫不出來的。于是便誕生了指事,會意,形聲等方法來。
指事也屬于“獨體造字法”。在象形字基礎上加上了含有繪畫較抽像的東西。例如“刃”字是在“刀”的鋒利處加上一點,“兇”字則是在凵裡加上X符号表示危險;還有“上”、“下”二字也是典型的指事字。
會意是為了補救象形和指事的局限而創造出來的造字方法。屬于“合體造字法”。會意字由兩個或多個獨體字組成,組成新的字形或字義。例如“尖”字,上小下大,表達尖字義;“分”字的剖拆字義,是以用“刀”把“八”分開來;“鳴”指鳥的叫聲,于是用“口”和“鳥”組成而成。這種組成法極大的豐富了漢字的字庫。
會意字中有一種疊加字挺有趣,如人從衆,木林森,火炎炎,馬騳骉等等,自體疊加字還有很多,大家有興趣可以探究。
形聲屬于“合體造字法”。形聲字由兩部份組成:意符表意和音符注音,前者說明字的含思,後者表示字的發音。例如“礦”字,形旁是“石”,表示它是一種石頭,聲旁是“廣”,表示它的發音與“廣”字相近;“花”字形旁是“艹”,表示它是草植物,聲旁是“化”,表示它的發音;
轉注屬于“用字法”。漢字的發展是個長期的過程,不同時期,不同地區對同樣的事物會有不同的稱呼。這些在不同時空造出的“語根相同,語義相同,但字形不同的”文字在某時某地都已經普遍使用,很難取消,古人就用轉相注釋的方法來溝通這些文字。例如“考”、“老”二字,本義都是長者;“颠”、“頂”二字,本義都是頭頂;“竅”、“空”二字,本義都是孔。這些字有著相同的部首(或部件)及解析,讀音上也是有音轉的關系。
假借
假借就是同音替代。口語裡有的詞,沒有怎麼辦?古人的辦法就是找一個和它發音相同的同音字來表示他的含義。例如“自”本來是“鼻”的象形字,後來借作“自己”的“自”。
不同于前四種是主要的造字法則,後兩者則是用字法。兩種用字法的區别在于轉注是同義異體,假借是一體多義。
除了上述造字用字法外,中華民族亦是個學習包容的民族,古為今用,洋為中用,也出現為些許泊來字為我所用,如阿拉伯數字,如佛教卐字等等。
筆者說:本文在撰寫中,參考了百度等網絡文獻,所用圖片來源于網絡。在此表示感謝!同時深感撰寫此類文章也是筆者學習的過程,歡迎大家關注讨論,指導交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