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瑪目廣場是伊斯法罕最核心的景點。圍繞廣場無數的宮殿、巴紮、清真寺無數,記錄了波斯文明的曆史、宗教和商業發展,如此重要的地方,難怪被列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産。
地處伊朗高原中部的伊斯法罕,是南來北往必經的交通要道。從公元前古波斯的阿契美尼德王朝開始,這裡就是曆代王朝重要的軍事和商貿中心。塞爾柱王朝到薩法維王朝都定都于此。
在漫長的絲綢之路上,伊斯法罕也是東來西去最重要的節點,多種文明的沖突和融合給這個城市帶來了豐富多彩的文化底蘊。伊斯法罕的美,跨越古今和宗教的隔閡,包羅萬象。難怪有了這句響亮的伊朗諺語【伊斯法罕,半天下】。
伊瑪目廣場
伊瑪目廣場
伊斯法罕最核心的,無疑是伊瑪目廣場。被認為是世界第二大的古城市廣場(第一大當然是我們偉大的天安門廣場,新擴建的那些現代廣場當然不算)。
伊斯法罕廣場建于17世紀的薩法維時期。當時是國王檢閱部隊和舉行馬球比賽的場所。所以原名叫國王廣場,伊朗伊斯蘭革命後,更名為伊瑪目廣場。圍繞廣場無數的曆史、宗教、商業遺迹,讓這裡被列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産。
伊瑪目廣場
伊瑪目廣場
既然是閱兵場,那圍繞廣場飛奔的馬車,是遊人的最愛項目之一。感受一下飛馳檢閱部隊的感覺。
伊瑪目廣場
伊瑪目廣場
伊瑪目廣場
據說以前每年會在廣場舉辦馬球比賽,現廣場修起了噴泉花圃,完全是一個公園的模樣,馬球是沒法舉辦了,不過踢個足球,騎個自行車還是可以的。
伊瑪目廣場
伊瑪目廣場
和這可愛的小馬來張合影,那騎白馬的,想來不是唐僧,也有王子。
伊瑪目廣場
伊瑪目廣場
作為文化遺産,廣場最吸引人的有幾個點:一是周圍的宮殿遺址;二是聞名絲路的大巴紮;三是華美至極的國王清真寺和謝克洛夫拉清真寺。今天先給大家介紹這周圍的宮殿。
廣場西面的阿裡·卡普宮,是廣場附近的制高點。雖然稱為“宮”,其實更應該叫“門樓”,當時國王檢閱部隊和觀看馬球比賽的平台,也是薩法維時期偌大皇宮的正門。這一點也和我們的天安門城樓很像。其内宏大的壁畫和構思精巧的内廳,雖然曆經四百多年風雨,年久失修,讓人不經遙想當然的輝煌景象。遺憾的是我們拜訪的時候上面的檢閱台正在維修,沒能在上面俯瞰廣場,感受一下當年國王的視角。
阿裡·卡普宮夜景
正式從這裡開始,愛上了對屋頂的仰拍,這美輪美奂的圖案和變化多樣的空間,讓人充分領會了波斯建築藝術的輝煌傳承。
阿裡·卡普宮屋頂
阿裡·卡普宮屋頂
阿裡·卡普宮屋頂
第三層的音樂廳,是當年皇帝看音樂表演的地方。屋頂的花紋不止好看,也充分考慮了音樂演奏時的回音效果,讓在其中享受音樂時更覺空靈。
阿裡·卡普宮屋頂
如果說阿裡·卡普宮是天安門城樓,那蒼天古樹環繞下的四十柱宮就是故宮的太和殿。這裡薩法維時期皇宮的一部分,作為波斯園林的典型代表,四十柱宮花園和其他7座散布伊朗各地的園林一起,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整個花園呈現左右對稱的結構,中央是淺淺的長方形水池,從正門一直延伸到大殿前,剛好可以看到正殿的倒影。
這樣的淺水倒影,也被很多現代建築所模仿,你可以在不少最新派的建築中找到類似的造型。藝術的發展,果然也是螺旋上升的。
四十柱宮(後視圖)
四十柱宮
四十柱宮
四十柱宮大殿主體為木質構造,其實正面隻有20根修長木柱,那40是什麼意思呢?原來在波斯語境中,“四十”即是衆多,但當你站在長水池面,那倒影中的不就是另外的20根柱子麼?
四十柱宮
四十柱宮
四十柱宮的大殿也很有意思。作為薩法維時期國王接待來賓的大殿,氣勢恢宏自不必說。三幅異常巨大的壁畫卻最吸引眼球。中間是國王遠征印度大獲全勝的戰場風雲,左右各是國王接待貴客的宴會盛況。難道是想告訴來賓,“朋友來了有好酒,豺狼來了有刀槍“麼?看我這腦洞大開。
四十柱宮大廳
四十柱宮大廳
四十柱宮壁畫
作為一個中國人,你也會是小朋友最感興趣的合拍對象。雖然語言不通,但一個眼神,卻都心領神會。
四十柱宮和伊朗小朋友合影
四十柱宮的伊朗小朋友
去過了“伊朗的故宮太和殿”,下一站是南邊的八重天宮。這裡曾經是皇帝居所之一,類比故宮……大概是乾清宮?還是養心殿?
八重天宮曾是伊斯法罕最美的世俗建築之一,但現在比較殘破,依稀可見如同四十柱宮般的美豔,更主要是遊人稀少,鳥語花香,讓旅人忍不住坐在椅子上休息片刻,享受着數百年不變的美。 不過這麼小的宮殿也要售票,就略有些坑爹~
八重天宮
八重天宮屋頂
八重天宮屋頂
八重天宮前長池
我是莎莎愛旅行!快上車,十年駕齡女司機,帶你看不一樣的世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