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音樂綜藝終于上新了。
《天賜的聲音》、《愛樂之都》、《春天花會開》。
三檔綜藝,三種風格。
流行、音樂劇和民歌。
開播期間誕生不少優質舞台,尤其在《春天花會開》的舞台上。
吉胡《長子》、龔爽《長江之歌》、陳滢竹《花兒為什麼這樣紅》……
追完兩期,我發現節目的選手和曲風主要分為兩種。
一種是音樂學院民美唱法的專業選手,另一種是少數民族音樂人。
選曲不會局限在傳統民歌,而是通過改編讓民歌流行化。
最新一期舞台,一位叫吉薩莎瑪的少數民族音樂人驚豔到我了。
乍一聽,這個名字很陌生。
當我看到她的樣子,我才突然想起來。
她參加過《中國好聲音》,盲選舞台的《等風來》還赢得四轉。
那年本以為她會沖擊鳥巢,結果中途退賽了。
有人說她是藝人合約沒談攏,也有人說她是因為家人生病,總之她退賽這件事在圈内傳的沸沸揚揚。
從那之後,她再未出現在主流綜藝舞台上。
這次《春天花會開》,她再次進入大衆視野。
反觀三年前的吉薩莎瑪,她的唱功精進不少。
一首《帶我到山頂》讓雷佳、譚維維和華晨宇連連誇贊。
“她是一位嗓音條件特别好的歌者。”
“聲音收放自如。”
最後順利晉級,同時獲得三強的綻放席位。
雖然吉胡被替換讓我非常惋惜,但她展現的能力讓人也無話可說。
《帶我到山頂》想必大家并不陌生。
譚維維和吉克隽逸都曾翻唱過,是一首極具民族特色的流行作品。
原唱是太陽部落,青歌賽銀獎獲得者。
原版是雷鬼風的外殼,民族風的内在。
反拍的律動加上原生态的和聲,讓作品過分活潑,充滿靈動。
吉薩莎瑪這一版完全颠覆了原版的調性。
她的演唱瞬間讓我想到《等風來》,兩個舞台風格極其相近。
編曲去掉了強勁節奏,把重心放在旋律本身。
給人一種雲霧缭繞、安靜寂寥的感受。
前奏的編排很簡單。
木吉他的分解和弦加上風鈴聲點綴,自然的空間感瞬間有了。
主歌部分的設計非常平緩,沒有大起大落,更沒有音響的變化。
我尤其喜歡樂句尾部的風鈴聲,就那麼簡單一下,就讓編曲有趣很多。
她的演唱也是平鋪直叙,緩慢的旋律讓我看到她的功力。
氣息特别穩,而且給樂句的分配也十分均勻。
好聽是一方面,但我聽到第四句時有些疲了。
因為主歌部分的旋律比較單一,她重複了四次。
盡管每一次都有些許差别,但歌曲框架是不變的。
正當我準備快進時,編曲發生了大轉變。
她加入了一段納西族民歌《美麗的白雲》,作品瞬間亮了。
就像是爬了很久的山,正準備放棄時,看到了山頂。
那一瞬間,整個人是通透的。
納西民歌有小轉音和快速顫音,這些技巧一旦融入演唱,就會讓作品非常有特色。
剛演唱完一小段,她就從《美麗的白雲》中跳脫出來,直接翻轉八度在主題旋律之上進行即興哼唱。
這段即興難度超大。
連續的高音、轉音,聽得我渾身雞皮疙瘩。
面對持續的呐喊,她依然保持冷靜的演唱。
顯然,她完全有能力掌控這首高技巧作品。
這段即興哼唱也是全曲亮點,有了它,作品算是立住了。
從這一點來看,民歌就發揮了它的價值。
如果能合理地穿插到流行作品,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就像雷佳說的那樣:
“去過麗江的人都知道,納西古樂是我們至今保留最完整的古樂之一,遺落在我們各個地方的民族瑰寶有很多,隻要我們的音樂唱作人去民間尋找、挖掘,你會發現一個巨大的寶藏。”
很多人都在吐槽中國音樂缺少特色,很難走出去,這不就是一個機會嗎?
吉薩莎瑪最為納西族人,她也在努力推廣民歌。
《中國好聲音》的舞台,她演唱的《等風來》正是基于民歌創作而來。
原創是劉雨潼,這首歌曾被評為《中國好歌曲》十大金曲。
他從蘭州一帶的民歌——花兒中汲取靈感,完成了這首地域性的流行歌曲。
吉薩莎瑪當年憑借這首歌獲得四轉,并讓更多人熟知了《等風來》。
這首歌的亮點在副歌部分。
極大的音域跨度,讓旋律起起伏伏,就像連綿的山脈,高低有序但又極其流暢。
一般人是真唱不了。
吉薩莎瑪的演唱很自如,沒有聽到任何吃力的地方。
歌曲過橋段,她還加入了搖滾元素,一段原生态唱法徹底征服了所有導師。
顯然,她想在有限的時間裡展現聲音更多面向。
除了玩轉柔情,她也可以極具爆發力。
這種設計,非常适合用在《中國好聲音》的舞台。
你要不斷給導師驚喜,告訴他們自己還有很多可能性。
她的演唱很有特色,如果堅持民族流行化定能走出自己的道路。
不過就她這幾年發行的新作來看,讓人略顯失望。
她的作品完全把民族風格丢掉了,呈現的是一種純流行的作品。
聽完她的《怪你》、《不想你離開》,内心毫無波瀾。
因為市面上這類作品及歌手太多,放在大風格中就非常一般。
這些年沒走出來,也在情理之中。
這次參加《春天花會開》,倒是她重新綻放的機會。
她再次把民族風格融入自己的演唱,人物形象瞬間在節目中立住了。
堅持民歌流行化或許會丢掉大市場,但會開辟新路徑,獲得更穩定的聽衆群體。
這條路很難,但值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