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殿之上,荀首輔代替小皇帝審問蕭平旌,為什麼不聽聖旨,話語間卻直指長林王府有謀反之意。争執不下之際,竟然變成了小皇帝和長林王之間的争執。
情急之下,小皇帝脫口而出:元時不如先帝那般包容堅穩,心中難免會有惶恐。
長林王心中怅然,一口血噴出,險些倒地。
幸好被兒子扶助,他說出了對皇帝最後的叮囑:最重要的還是要自己坐得穩,鎮得住。
最終,長林王蕭庭生被兒子蕭平旌攙扶着離開了大殿,也走完了他的一生。
恐怕他這樣的結局,是先帝未曾預見的。
回想先帝臨終之時,最擔心的并不是幼子,反而是長林王這個兄長未來的路,可見有多親密。
然而,或許正是這份真情,讓長林王無路可退。
01)長林王兵權太重,遭人妒忌
《琅琊榜之風起長林》劇情一開始,便是長林王世子蕭平章在北境征戰,朝中猜忌之人竟然斷了他的糧草供給。
蕭平章帶兵苦苦支撐,險些丢了性命。
而做這事的人的初衷,卻并不是為了利益傾軋,僅僅是覺得想要搓一搓長林府的銳氣。
不僅如此,很多朝中的重臣,都覺得長林王的權利太重。
這種想法固然草率,但從整個朝堂平穩來講,或許算得上是一種制衡之術。
回看這次戰争開始前,原本隻是北境有一些風吹草動,沒有任何實際的憑證證明會有戰争。
然而長林王蕭庭生根據自己的揣摩認為會有異動,就向皇帝要兵符出征。
皇帝也因為對長林王毫無間隙的信任,不聽任何朝臣的辯解,執意把兵符給了蕭庭生。
這樣的事情發生了不止一次,每次隻要蕭庭生有任何提議或者請求,皇帝都會一一應允。
這種感情在兄弟間來看可以說是親密無間,然而放在整個朝堂上來講,很難說不是一種危機。
就像每每看到這種情緒,許多老臣都會暗自歎息。甚至有人對話間還會說,國家的安危不能寄托在人心上。
長林王和梁帝之間的感情,固然是深厚,彼此間信任無間,這原本無可厚非。
但是别人并不了解長林王,不懂得長林王會為了朝堂的穩定做什麼。而且從全局來看,這種不平衡本身就是一種危機。
制約的方法也很簡單,把這種不平衡打破,重新建立一種平衡。
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面,長林王隻得到了皇帝的信任,許多朝臣的心裡面其實是在尋找時機制衡長林王的。
梁帝這樣的沒有分寸感,恰恰是把長林王推向了危險境地。
02)君恩過重
梁帝對長林王的重視不僅表現在對長林王本人的重視,還有對整個長林王府的重視,他對待長林王的兩個兒子可以說是視如己出了。
蕭平章受傷後第一次進宮見梁帝,梁帝立刻讓人給蕭平章拿了座位,關切備至,俨然一個親叔叔對侄子的關照。
對蕭平旌也是如此,彼時蕭平旌還很孩子氣,梁帝對他也非常寬厚,還總是讓太子跟他們學習。
這種關懷原本無可厚非,如果長林府沒有那麼大的兵權,或許并沒有什麼。
然而恰恰是一邊有無邊的權利,一邊又有無邊的恩寵,看上去都成了皇宮裡的人了。
自然,在梁帝的内心,他們本來就是自己的家人。但從朝堂來講,長林王卻不是梁帝的家人。
雖然長林王府一再後退,但梁帝卻一再親近,這種恩厚反而恰恰是一種沒有分寸感。
後來有北燕的使臣來訪,對方來得是皇帝的嫡子,按照外交禮儀來講,需要比對方高一級别的人來接待。
皇帝不假思索地就說太子年紀太小,讓長林世子來接待。
無疑,這也讓皇後感覺到了來自長林王府的危機,而長林王的處境其實更不好了。
03)來自皇後
皇帝雖然沒有過廢後之心,但和皇後一直都不親厚。
劇中北燕使臣來梁國,還翻出了之前的一樁舊事,梁帝最心愛的妃子淑妃,死因和皇後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系。
原來當時皇帝很重視淑妃,後來淑妃還懷了身孕,皇後很忌憚,擔心淑妃生下皇子,威脅到自己的地位。
後來便借助萊陽侯夫人與淑妃之間的糾葛,暗示萊陽侯夫人害死了淑妃。
淑妃死後,皇帝并沒有轉而和皇後感情更深,反而還有些疏遠了。
可以說,在皇帝心裡面,皇後隻是在那個位子上的一個人,卻并不是可以說心裡話的人。
這在皇後的心裡面,自然是很不舒服的。尤其是皇後還是一個心胸比較狹隘的人,她尚且容不得一個皇子的出生,更何況是皇帝對朝臣的格外器重。
然而,皇帝每逢有心事,第一個想到的人從來不是皇後,反而是位高權重的長林王。
在皇後的心裡面,長林王幾乎成為了她的假想敵。她總是用各種方法來發洩對這件事情的不滿。
她不允許當時還是太子的元時跟蕭平章和蕭平旌親近,并且處處要體現出來元時是太子,這兩位長林王的兒子應該處處尊敬着。
這固然有皇後心胸狹隘的原因,但也有梁帝的原因。
04)
梁帝和長林王的感情毋庸置疑,但是他在處理的時候,卻從來沒有考慮過分寸感。
面對國家的安危之時,他憑着自己的相信對長林王予取予求。在處理君臣關系時,憑着自己的喜惡對長林王府恩寵過剩。
而在處理家庭事業平衡時,也沒有考慮過這之間的平衡。
很多時候,對自己相信的人好無可厚非,但注意分寸感,或許才會讓這種好是真正地為對方好。
共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