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七裡海濕地公園附近有哪些景點

七裡海濕地公園附近有哪些景點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2 04:57:39

七裡海濕地公園附近有哪些景點(這些人這座城七裡海)1

  用雙腳丈量七裡海的每一寸土地,用紙筆寫下七裡海的曆史和傳說。作為土生土長的七裡海人,80歲的于增會見證并參與了七裡海濕地的保護過程,在受聘成為天津市七裡海濕地自然保護區管委會顧問的十餘年來,這位老人始終在七裡海保護的路上奔波着。

  書寫七裡海

  天津市七裡海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委員會辦公室,于增會的辦公桌上,電腦旁堆滿了書本和資料,80歲的于增會用食指在鍵盤上敲擊着一個個字母,“就會這一個手指敲,小的文章我自己敲,長的就得找年輕人來敲了。”于增會說着,眼神專注在電腦屏幕上。

  “眼睛能看清楚字嗎?”聽見記者的詢問,于增會攤開一張報紙,念出上面的一行行小字。于增會耳不聾、眼不花,走起路來大步流星,說起話來嗓音洪亮。

  作為七裡海管委會的顧問,從退休至今的18年中,于增會以滿腔熱情投入到七裡海的研究和保護中。

  于增會自小生活在七裡海邊上的俵口村,高中畢業後當過記者、做過甯河縣委辦公室副主任、農村部部長、廣播局局長等職,2013年退休。2014年七裡海管委會成立,受邀出任管委會顧問。

  “生在七裡海、長在七裡海,對七裡海的一草一木都有感情,提到七裡海,每個細胞都興奮。” 多年來,于增會為七裡海傾注了大量心血。

  在七裡海地區,群衆中流傳着大量傳奇故事。于增會想,如不整理記載下來,多少年後很可能就會流失。于是,他多次深入群衆之中,下大力挖掘、搜集。經過加工,整理出100篇故事,包括花鳥魚蟲、風物遺迹、地名掌故、民風民俗、人物傳奇等,輯印成《七裡海傳奇》一書,為弘揚、搶救民間文化遺産做了一件有意義的事。

七裡海濕地公園附近有哪些景點(這些人這座城七裡海)2

  于增會通過細緻觀察,掌握了多種鳥類等野生動植物的特殊形态特征、生活生長習性,以及濕地保護修複的巨大變化。他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寫成散文,在報刊上發表,并輯印成《情系七裡海》、《野趣七裡海》等幾部散文集,引起不少人的興趣和關注。

  如今,和同事們一起完成一部預計50萬字的《七裡海志》是于增會目前最重要的工作,這部志書将全面記述七裡海的曆史文化、濕地文化、民俗文化、紅色文化,他說,必需用心用情用力寫好,不敢有絲毫馬虎。

  “讓更多的人了解七裡海、熱愛七裡海,從而更好地保護七裡海。”于增會說,作為七裡海人,能為七裡海做出貢獻是他的責任和使命。

  見證七裡海

  于增會自小生活在七裡海邊,見證了七裡海的經曆和過往。

  “小時候,出門就是水,大水圍門,走村串戶必須坐船,幾乎家家都有船。”水多。這是于增會少時對七裡海的記憶之一。

  “少年時,蘆葦長得特别高。鑽進蘆葦蕩就像進入迷宮,仰頭隻能看見天空的雲彩,不朝一個方向走就轉不出來。蘆葦蕩裡的昆蟲也多,放了學,跟小夥伴們鑽進蘆葦蕩玩耍,用葦葉做成小風車、在葦枝間捉蜻蜓、逮螞蚱。渴了,捧起溝裡的水就喝。”那時的情景,是于增會至今難忘的另一個記憶。

  于增會說,昔日七裡海的鳥很多。用一句古詩形容,就叫“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走近蘆葦蕩,便能聽見此起彼伏的鳥叫聲。春天數萬隻大雁鳴叫起來,六、七裡外都能聽到。日出和日落時分,成千上萬的鳥兒們飛上天空盤旋飛翔,鋪天蓋地,場面令人震撼。

  七裡海的紫蟹,是于增會記憶最深的特産。他說,上世紀50年代以前,七裡海周邊的村民基本靠打魚為生,女人則在家裡用蘆葦編織席子等物品。七裡海的紫蟹,膏紅、肉嫩、味美,早在清朝時就是宮廷貢品。每到紫蟹成熟的季節,漁民捕獲上來的紫蟹,用簍子裝好,一隻簍子能裝七、八十斤,簍子外面劃上籃十字,就是七裡海蟹的标記,送到飯店都不用驗貨。

  碧波蕩漾,魚美蟹肥,綠草茵茵,空氣清新。七裡海曾經是于增會記憶中的“天堂”。

  心疼七裡海

  上世紀80年代以後,七裡海一度生病了。

  自然降雨量變小,上遊河道斷流、濕地内部水系淤積,七裡海濕地處于幹旱缺水、半饑渴狀态,水域面積從5萬畝一度縮減到不到2萬畝。

  除了自然環境,村莊的發展、城市的擴張,都令這片濕地幾乎無法“呼吸”。

  于增會介紹,七裡海濕地核心區所有葦田、水面為周邊村集體所有,過去長期由承包大戶生産經營,許多從事漁業生産的承包戶大量投放餌料,對水環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核心區内外還興建了大量旅遊設施和賓館、飯店、農家院等,常年開展旅遊業務,大量遊人進入核心區。所有這些,都對七裡海濕地的生态環境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于增會用“水幹魚淨鴨子飛”形容七裡海的境遇。濕地不能離開水。河道幹了,濕地幹了,蘆葦生長逐年退化,七裡海濕地“綠肺”功能減弱,大量候鳥失去栖息地和隐蔽場所。

  鳥叫聲少了,鳥兒鋪天蓋地飛過頭頂的場景不見了。仰頭看天空,結伴一起飛行的,至多也就隻有幾十隻。 “偶爾能看見十幾隻東方白鹳等珍稀鳥類,竟能用‘驚喜’來形容。”于增會說。

  修複七裡海

  七裡海環境惡化引起了高度關注。2017年,《七裡海濕地生态保護修複規劃(2017—2025年)》出台。從此,一場以曆史遺留清理、水源調蓄、葦海修複、鳥類保護、生态移民等為主要内容的濕地保衛戰正式打響。

  第一項工程是排除人為對濕地的幹擾。2017年七裡海停止了旅遊運營,接着,拆除了保護區内230處違規建築,遷出處理了856座墳茔,流轉核心區6.84萬畝和緩沖區5.56萬畝土地。如此一來,杜絕了人類活動對濕地和鳥類的幹擾,七裡海變得和諧與甯靜了。

  引水是七裡海保護的另一措施。七裡海之盛在于水。2019年,更新改造潮白河、薊運河和還鄉河3處橡膠壩,疏浚了青污渠、青龍灣故道、罾口河3條河道,疏通了5條補水線路,有效提升七裡海濕地供水量,實現最大年補水8000萬立方米。七裡海有水了,水質由劣Ⅴ類提升到Ⅳ類。蘆葦再現勃勃生機,負氧離子含量比大城市中心區高出30倍—50倍,“京津綠肺”康複了。

  此外,七裡海濕地營造了1萬多畝淺水區,招引了大量蒼鹭、白鹭、黑翅長腳鹬等涉禽覓食;營造了20處大小100個鳥島,招引了數萬隻燕鷗、須浮鷗等在上面築巢繁衍。經監測,與10年前相比,鳥類種類由182種增加到258種,數量由20多萬隻增加到50多萬隻,東方白鹳、白鶴、天鵝等稀有珍禽也紛紛在此停歇。濕地野生植物由153種增加到160種,且覆蓋面積明顯增加。

  蘆葦長高了、長壯了。如今的七裡海,蘆蕩茫茫,百鳥雲集,七裡海“濕地水鄉”的景緻回來了……

  摯愛七裡海

  在七裡海生活了一生,于增會了解七裡海的一草一木,在七裡海生态修複工程實施前,于增會提出了很多參考建議。

  于增會記得,少年時到蘆葦蕩中玩耍,發現有些鳥兒不在雜草叢生的地方産卵。根據這個特性,他建議在濕地建鳥島,為鳥類營造産卵繁衍之地。“2019年,也就是建島第二年,我們劃船去看,鳥島上滿地是鳥蛋,特别壯觀。”于增會說。

  為了深層次了解野生動植物狀況,于增會經常深入實地調研。十多年間,于增會幾乎走遍了七裡海的每個角落,積累了大量第一手資料,并積極提出建議。

  在于增會的記憶中,“參差荇菜,左右流之”中的荇菜在七裡海湖塘溝渠曾經随處可見,當地人稱為野睡蓮,但在後來的歲月中逐漸不見了蹤迹。前幾年,在開展七裡海野生植物普查中,于增會和同事曆時三個多月,幾乎尋遍了七裡海所有的湖塘港汊,終于在一處河溝中發現了一小片野睡蓮。經過移栽,野睡蓮很快繁殖開來,一片一片的,碧綠的葉片,開着小黃花,非常漂亮,為七裡海增加了一道靓麗風景。

  中華攀雀是全球性近危物種,它的築巢很奇特,就像倒挂的“靴子”。七裡海裡有這種鳥類嗎?于增會查閱《鳥類圖譜》,認為七裡海應該會有,隻是從來沒見過,他就有意識地去濕地觀察。一次,意外發現兩隻跟圖譜中一樣的小鳥從眼前飛過,于增會跟着小鳥飛去的身影,在綠林裡找了兩個多小時,終于看到了那特殊的“靴子窩”。

七裡海濕地公園附近有哪些景點(這些人這座城七裡海)3

  “這幾年,七裡海濕地又變回了以前的樣子。水清了,葦綠了,鳥多了,景美了。有些旅鳥都變成了留鳥,舍不得走了。”于增會說,隻要身體允許,他會一直奔波在七裡海保護的路上。(津雲新聞記者 勞韻霏)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