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地方都有每個地方的家常菜,安慶也一樣。安慶家常菜的特色,顯現在它的食材中。安慶地理倚山環水,水的比重相對更大。水邊長得“嫩”與水裡育得“鮮”,構成安慶家常菜濃烈的“黃梅戲”個性——百嘗而不厭,吃了還想吃。
準備做“安慶家常菜”春夏秋冬系列,此次推出的是春之篇。餘下的夏之篇、秋之篇、冬之篇,不知道你有沒有更好的推薦,如果有,請在文章下方留言,我會認真地去寫一篇與大家分享。
□ 韭菜炒螺蛳米
安慶人是吃螺蛳的。但安慶人沒有上海人那種吃技,用鐵鉗把屁股剪掉,炒熟後一個一個用嘴将螺蛳肉吸出來。安慶人吃螺蛳,是直接把螺蛳肉挑出來吃的。菜場有現成的賣,不叫螺蛳肉,叫螺蛳米。“米”是說很小很小的那種。螺蛳米也不用買多,四兩或半斤,再帶一把韭菜回來,如果有幹辣椒,順帶一個也就可以了。
螺蛳肉要用清水漂洗——這是極費時間的複雜工序,要反複洗,要反複沖,直到把肉眼看不清楚的腸子與泥沙都洗幹淨。然後韭菜切成小段,幹辣椒切成丁狀的碎片。火一定要旺,鍋燒到冒青煙再倒清亮亮的油,螺蛳米下鍋是“哧啦”一聲大響,香氣就浮上來了。韭菜下鍋時間要短,在鍋裡稍稍跳幾下就可以,然後放入醬油、香醋、料酒、白糖、味精等,上盤,整形,冒着熱氣就端上桌來了。
這道菜就叫韭菜炒螺蛳米。
韭菜是松軟的,到口即化,帶着淡淡的清香。這種清香,蓋住了螺蛳米的泥腥味。螺蛳米有嚼勁,夾有三月韭菜的香,夾有幹辣椒絲的辣,越嚼就越有味。
安慶人說韭菜炒螺蛳米也是道時令菜,隻能在清明前後享用。因為坊間有種傳聞,說清明之後螞蟥會寄生于螺蛳殼内,那時候螺蛳米就不能吃了。
□ 臘肉炒藜蒿芽
安慶的這個藜蒿芽,是紅杆子的那種。也不是全紅,越往上,紅色就越淡,最後就是青色了。
到菜市場去買的時候,一定要拿鼻子聞一聞,一定要有濃烈的正宗的藜蒿香味,如果香味不濃,或香味不正,再便宜也不要動心——個中原因,你懂的。
藜蒿芽取的是“芽”,下面的太老,上面的太嫩,旁生出的莖葉也要剔除幹淨。寸餘左右,或者略長一點,清水洗過,就可以待用了。炒藜蒿芽的臘肉,很多地方是切片的,安慶不是,安慶是切絲。切出來的臘肉絲相對有些粗,與藜蒿芽粗細相仿。有些人家不舍得買太多藜蒿芽,就會放兩塊香幹,還會切幾根幹辣椒絲放在裡面。放了香幹的臘肉炒藜蒿芽,味道也不錯,隻是菜名就不太準确了。
聽說藜蒿芽是打出來的,不知道這個“打”是怎樣的畫面,想必也是很苦的很累的。因為苦因為累,所以市場上價也貴,安慶人家的飯桌上也是偶爾有之,不是天天都能吃到這道家常菜。
小時候聽家母說過,“正月藜,二月蒿,三月四月做柴燒”。做柴燒自然是一種誇張,但随天氣漸漸變熱,市場的藜蒿芽也漸漸斷了痕迹,想必那一定是吃不得了。
近些年南京還是什麼地方,人工培養出了一種藜蒿芽,杆子是綠的,長,也嫩,也脆,也有藜蒿味,但這個味與野生的藜蒿芽相比,還是有一種溫房裡的胭脂色彩。
□ 蒿兒菜燒豆腐
一直不知道蒿(在這裡讀音為“高”)兒菜燒豆腐中的“蒿兒菜”為何物,網上求教,有說是菖蒲的嫩莖,也有說是水筍(茭白嫩芽,長大後安慶人喊為“蒿瓜”),也有籠統說為水生蒿草。雖然不肯定究竟為何物,但有一點大家都認可,那就是“貴”。貴就好吃。過了這個季節,就是貴你也買不到。買到了也不會好吃。
安慶人家做這道菜,多是與豆腐放在一起清炒。豆腐要切成長條,旺油稍稍煎一下,時間不能長,長了就硬了,但也不能短,短了就沒有筋骨。就要那種外脆内軟的感覺。
蒿兒菜是需要單炒的,大火煸到七成熟,就把煎好的豆腐倒下去。說蒿兒菜燒豆腐,“燒”也隻是這麼一說,因為這道菜或放一點醬油,但隻是為了改色,最終還是以清淡為主。起鍋之前,需要略微帶一點湯。這一點,與幹炒又不太相同。
那湯也是特别有味的。如果不是太鹹,可以沖點開水喝下去。依然淡淡蒿兒菜清香。
也有人家做這道菜,喜歡切一些粗條肉絲放裡面,半肥半瘦的那種。但似乎清炒更好吃些,放肉之後,肉味的肥膩沖淡了蒿兒菜的清香。
蒿兒菜一般是紮成把買的,有的過稱,有的直接論把。雖然貴,安慶人每年還是要吃上一兩次。說是“家常”,其實已經很貴族化了。
我們小時候,常被母親揪着耳朵來擇(安慶人讀“趕”音)菜,一段一段剝去外面包葉,隻選細細的莖杆,乳白之色,嫩嫩的,軟軟的。用清水沖洗過後,水靈靈的,特别誘人。
□ 蓬蒿蒸
肉
安慶人喜歡吃
肉,這個
肉,在袁枚《随園食單》中稱為“粉蒸肉”,具體做法為:“用精肥參半之肉,炒米粉黃色,拌面醬蒸之,下用白菜作墊。熟時不但肉類,菜亦美。以不見水,故味獨全。”袁枚還特别強調它是“江西人菜也”。安慶為移民城市,百分之七十左右的家族均由江西瓦屑壩遷徙而來,粉蒸肉由此而盛,有它特定的淵源。但粉蒸肉為何在安慶演變為
肉,做法也逐漸強化安慶地域個性,這就無法得知了。
肉的
“
”是個生僻
字,《漢典》釋義隻有一條——
子:
俗稱,泛指糧食的碎粒或碎粒狀糧食。但它的讀音是“cha(二聲)”而非“zha(三聲)”。從
肉取材與制作角度,
“
”是非常精确的:
切好的食材拌以
肉粉,腌制四至五個小時,這個過程就稱之為“
”
。而
肉粉,也恰恰是碎粒狀的米粉制作的。早前找不到“
”
,就以三點水旁的“渣”替代,結果本意全失。用米字旁的“
”
,安慶人做出來的粉蒸肉,才具體,才形象,才生動,才美味。
安慶人講究清明這一天吃
肉,但這一天的
肉,又另外有一種做法,叫“蓬蒿蒸
肉”:下面鋪一層青乎乎的蓬蒿,上面蓋一層
肉。蒸熟之後,鍋蓋掀開,同樣清香撲鼻,但此香中淡淡有一些藥味。蓬蒿為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分大葉與小葉蓬蒿。安慶蓬蒿似介于小葉與大葉之間,以葉為主,很少莖杆,看上去也肥嫩許多。
蓬蒿蒸
肉的精華,在于蓬蒿而不在于
肉。
肉用料是豬腹部的五花肉,比平時要略肥一些。蒸出來的油,淋浸于蓬蒿之中,又有醬色
肉粉雜拌,蓬蒿等于是素菜葷做,入口的鮮美,可想而知。
此四道菜,為“安慶家常菜”春之篇。餘下會有夏之篇、秋之篇和冬之篇。如果你覺得安慶家常菜還有哪些值得推薦的,請在文章下方留言,我會很認真地寫出來與大家分享。
來源:安慶老城閑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