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為鑒,可知興替”,曆史是智者的工具,智者讀史,不僅能讀懂曆史的表象,更能讀懂史中智慧,用以指導實踐,庸者隻會略知皮毛而沾沾自喜,喜歡模仿而忽視現實情況,導緻失敗,甚至釀成慘禍,而不自知,悲乎!
同樣一種政策,或者說戰略,不論之前取得了多麼大的成功,都不能簡單效仿,否則,隻會是東施效颦,适得其反。今天,我們就拿戰國時的“遠交近攻”戰略來分析其中道理,為什麼同樣一種戰略思想,秦國卻步步強大,最終橫掃六合,一匡天下?北宋卻步步淪陷,最終被金國所滅?
首先,把目光轉向2000多年前的秦國
公元前260多年,忍辱負重多年的秦昭王罷黜權相魏冉,開始了親政。懷着強國夢,他積極引進各國人才。這時範睢來到了秦國,提出了著名的“遠交近攻”戰略,他說服秦王不要四處為敵,要把鬥争重點放在近旁的三晉,對偏遠的齊楚兩國暫時交好,從而“得寸即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達到破壞東方六國“合縱”策略的目的,從而各個擊破,逐漸蠶食,最終達到一統天下的宏偉目标。
從此,幾代秦王都堅定地執行“遠交近攻”戰略,穩住齊楚兩國,一個勁地打擊韓趙魏三國,逐漸消滅了韓趙魏三國,再揮師東進滅齊,揚鞭南下滅楚,最終于公元前221年統一了天下,建立了曆史上第一個統一大帝國。
在秦的統一過程中,雖有朝堂的運籌帷幄,士卒的拼死搏殺,百姓的苦力支持,但“遠交近攻”戰略也是起了很大的作用,正是由于秦國較好地執行了這一戰略,才使統一戰争有了一個明晰的目标,一步一個腳印,少走了很多彎路。
其次,把目光轉向約900年前的北宋
契丹族建立的遼朝是大宋北方鄰國,北宋建國初期,為了從遼國手中奪回“燕雲十六州”,多次發動對遼戰争,然而敗多勝少,直到宋真宗時,通過“澶淵之盟”,兩國結為兄弟之國,從此不再兵戈相見,維持了百年和平,兩國百姓得到了長久的和平,遼國也成了北宋北方邊境的守護者。
1114年,完顔阿骨打統一了女真各部,起兵反遼,1115年建立大金國。新生的金國以虎嘯狼奔之勢橫掃遼國,此時的遼國已到末世,政治腐敗、軍備松弛,根本無力抵抗,眼見就要被滅亡。
此時,徽宗不思兩國兄弟之義,不僅不發兵救遼,反而遣使與金國結盟,妄圖遠交金國,近攻遼國,約好共分遼地,奪回失去百年的燕雲十六州。
徽宗遣童貫率軍15萬進攻遼國,本以為遼國已奄奄一息,進攻應該易如反掌,那想到15萬宋軍攻城不下,被幾千遼軍殺得大敗,後來還是靠金兵出馬幫助,才攻進城去。
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北宋的“遠交近攻”徹底暴露出自己孱弱的軍事實力,激起了金國的欲望,金國滅遼兩年後,北宋也灰飛煙滅了。
最後,反思兩國運用相同戰略,命運卻大相徑庭的原因
根本原因是兩國實力的差異。秦國對于東方六國,自身實力絕對占優,無論揍誰,那都是想揍就揍;而北宋,無論對遼,還是對金,還是對以後的蒙古,實力都是處于下風的。實力決定一切,強者自強,無論運用什麼謀略都是強大的;弱者,縱使用盡三十六計,得到諸葛輔佐,也徒然無功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