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茯苓特别補脾

茯苓特别補脾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27 17:06:15

茯苓特别補脾(茯苓利水滲濕健脾)1

茯苓

來源産地

《本草經集注》陶弘景

生太山山谷大松下。二月、八月采,陰幹。

今出郁州,彼土人乃故斫松作之,形多小,虛赤不佳。自然成者,大如三、四升器,外皮黑細皺,内堅白,形如鳥獸龜鼈者,良。又複時燥則不水。作丸散者,皆先煮之兩三沸,乃切,曝幹。白色者補,赤色者利,世用甚多。《仙經》服食,亦為至要。雲其通神而緻靈,和魂而練魄,明竅而益肌,厚腸而開心,調營而理胃,上品仙藥也。善能斷谷不肌。為藥無朽蛀。吾嘗掘地得昔人所埋一塊,計應卅許年,而色理無異,明其貞全不朽矣。其有銜松根對度者,為茯神,是其次茯苓後結一塊也。仙方唯雲茯苓,而無茯神,為治既同,用之亦應無嫌。

茯苓特别補脾(茯苓利水滲濕健脾)2

《中藥大辭典》

多孔菌科植物茯苓的幹燥菌核。野生茯苓一般在7月至次年3月間到馬尾松林中采取。

寄生于松科植物赤松或馬尾松等樹根上,深入地下20~30厘米。分布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湖南、湖北、四川、貴州、雲南、山西等地。

性味功效

《神農本草經》

味甘,平。主胸脅逆氣,憂恚,驚邪,恐悸,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咳逆,口焦舌幹,利小便。久服安魂養神,不饑,延年。

《本草經集注》陶弘景

味甘,平,無毒。主治胸脅逆氣,憂恚,驚邪恐悸,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咳逆,止口焦舌幹,利小便。止消渴唾,大腹淋瀝,膈中痰水,水腫淋結,開胸腑,調髒氣,伐腎邪,長陰,益氣力,保神守中。久服安魂魄,養神,不饑,延年。

《本草經解》葉天士

氣平,味甘,無毒。主胸脅逆氣,憂恚驚邪恐悸,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咳逆,口焦舌幹,利小便。久服安魂養神,不饑延年。

《中藥學》 淩一揆主編

茯苓 (《本經》)

【性味歸經】甘、淡,平。歸心、脾、腎經。

【功效】利水滲濕,健脾,安神

【應用】

1. 用于小便不利、水腫及停飲等水濕證。茯苓利水而不傷氣,藥性平和,為利水滲濕要藥。凡水濕、停飲均适用。常與豬苓、澤瀉同用以加強利水滲濕作用,并随濕熱、寒濕等不同性質,配伍有關藥物。如濕熱配車前子、木通;寒濕配附子、幹姜等。又茯苓既能利水滲濕,又能健脾,故脾弱運遲、水濕停蓄者用之,有标本兼顧之效,停飲所緻的頭眩、心悸、咳嗽,亦持為要藥。本品與白術同用,其健脾利濕之功益彰,如五苓散、苓桂術甘湯等均配伍有茯苓、白術。

2. 用于脾虛證。茯苓能健脾。脾虛體倦、食少便溏者,每與黨參、白術、甘草等補脾藥同用,即四君子湯。

3. 用于心悸、失眠。本品能甯心安神。常與朱砂、棗仁、遠志等安神藥同用。

【 用量用法】10〜15g。用于安神,可以朱砂拌用,處方寫朱茯苓或朱衣茯苓 。

歸經

《雷公炮制藥性解》

歸肺、脾、小腸經

《本草經解》

歸肺、脾經

《長沙藥解》

歸胃、脾、腎、膀胱經

别名

白茯、雲苓

炮制

茯苓特别補脾(茯苓利水滲濕健脾)3

《雷公炮炙論》

雷公雲:凡采得後,去皮、心、神,了,搗令細,于水盆中攪令濁,浮者去之,是茯苓筋,若誤服之,令人眼中童子并黑睛點小,兼盲目,甚記之。

《中藥大辭典》

茯苓:用水浸泡,洗淨,撈出,悶透後,切片,曬幹。

朱茯苓:取茯苓塊以清水噴淋,稍悶潤,加朱砂細粉撒布均勻,反複翻動,使其外表粘滿朱砂粉末,然後晾幹。(每茯苓塊100斤,用朱砂粉30兩)

失眠很痛苦,茯神來了靠邊站;一天一身汗,疾病靠邊站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