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都安
技術發展得如此快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今天買了IPHONE5,明天出了5S;今天買了IPHONE 6 ,明天出了PLUS~”咳咳,不小心發了一段語音,這是較早的一段廣為流傳的旋律,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信息技術更新叠代太快,快得總有事物或人幾乎無法與現代趨勢保持同步。不說遠的就說汽車行業中,智能化發展的今天,芯片叠代速度十分快,導緻硬件預埋跟不上。
硬件預埋
車企在開發新車時,對各系統的控制單元(如電池管理系統BMS、車身控制模塊)、支持智能駕駛的各模塊(攝像頭、雷達等)、與行走相關的各子系統(刹車系統、減震系統等)等預留足夠冗餘的性能,為後續升級提供空間。現在随着自動駕駛的風靡,汽車逐漸軟件化從而也興起了硬件預埋,其目的是在車内預埋超前配置的硬件後,隻需軟件叠代,就可以使用戶得到更好的使用感受。
産速差異
接着回到硬件預埋産生的問題上,但幾乎是今年剛推出算法為一個數值的芯片,明年就出了是今年算法數值一倍的芯片,比如說英偉達去年才發布了Atlan,作為Orin的接班者,算力達到了1000TOPS,今年就推出全新一代智能汽車芯片“DRIVE Thor”,單顆算力達到2000TFLOPS,是現款Orin的近8倍。
芯片技術發展得好且快本來是好事,但問題卻接踵而至。硬件預埋就目前而言很大程度上跟不上芯片的升級速度,可能硬件的功能還沒有完全實現,就已經落後于時代,成為過時的産品。
不平衡點
新能源和智能網聯獨立研究員曹廣平指出,種種迹象表明全球汽車智能網聯化的趨勢在提速,相比于電動化的速度更快,這一點從智聯化設備和軟件、器件的預埋上可見一斑。甚至智聯化方面的預埋出現了預埋過時的問題,顯示出技術發展的不平衡與不穩定,競争已滲透到向售前預埋和售後OTA升級等各方面展開。
簡言之,車型的更新速度與芯片開發叠代速度不一緻,但是目前行業大趨勢就是有了新升級的芯片一出,所有車企都會選擇最新的芯片搭載在自家品牌的汽車上面,不管是否與之匹配。某自動駕駛初創公司相關負責人曾表示“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硬件預埋是必須要做的,如果過時了很可能就是由消費者買單了。”“對于整車企業來說,不少預埋的硬件實際也沒有走上量産的階段,此時如果有新的芯片出來,那麼就要做好替換的準備。”
用戶買單
是的,廠家行為或者說行業行為由消費者買單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這次的硬件預埋即是是我們在購車時提前為部分硬件買了單,可是短期内卻無法使用這些功能,甚至有些配置可能永遠不需要,但卻被迫付出了成本,有一種被強制打包的感覺。即便是适度預埋,再實際的操作過程中也會讓用戶的利益有很大的受損。
寫在最後
所以這樣的結果是否違背了讓用戶得到更好的使用感受的初衷,反而隻是一味讓車企在硬件預埋 軟件升級的利益中内卷而不顧技術體系是否成熟可用,不是說不能賺錢,但是非要賺這樣的錢嗎?這樣的模式才能賺錢就仿佛在說,好像以前傳統車企不賺錢,都是在做公益似的……或許筆者這句話有些主觀,提前想到一定會有反駁的聲音類似于“時代變了,大家都這麼做”。其實你仔細看看,問題或許就出現在:大家都這麼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