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現在雙一流考研難嗎

現在雙一流考研難嗎

教育 更新时间:2024-12-04 23:39:12

現在雙一流考研難嗎?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孫唯 實習生 郭伊珞,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現在雙一流考研難嗎?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現在雙一流考研難嗎(從雙一流到)1

現在雙一流考研難嗎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孫唯 實習生 郭伊珞

近日,教育部宣布,2023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将于10月5日開始報名。這也标志着一年一度的考研大幕即将拉開。近年來,考研競争日趨激烈。2022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報名人數達到了457萬人,相比去年增長了80萬人。記者留意到,近年“逆向考研”正在成為越來越多人的選擇。一些本科畢業于“雙一流”建設高校的學生,在考研時不再局限于報名“雙一流”建設高校,普通院校也逐漸成為他們的選擇。

“逆向考研”的出現也在網上引發了一些讨論,不少人認為,名校生到比本科“層次”稍低的院校讀研,也許是出于不想被淘汰的心理,但總顯得不太上進。那麼,那些從“雙一流”到“雙非”讀研的學生,後來發展如何?考生報考院校時該追求什麼?

故事:從“雙一流”到“雙非”,他們後悔了嗎?

回想起收到錄取信息的那一天,周同學還是非常開心。本科就讀于北京某“雙一流”院校的他,讀研主要是為了跨考到計算機專業,最初的志願則是一所名牌院校。雖然最終被迫調劑,但他并沒有感到很失落:“我很不想再準備一年,讀總比不讀好。”最終,他在武漢的一所普通的一本院校“上岸”。

不過,他也承認,剛到學校的時候,還是有一定的心理落差。這種心态在研一後期發生了轉變——他遇到了一個不錯的導師,且恰好是從他本科學校調來的老師。如今的他已經研三了,在他看來在資源和師資方面,“雙非”與“雙一流”院校的差距并不是很明顯:“隻能說找工作時還是有差距的,學校的‘牌子’畢竟很重要。”

與周同學不同,楊俊娴是主動選擇到“雙非”讀研的。“放棄兩個‘雙一流’院校,我來到了廣外。”本科就讀于南昌大學的她曾被四川大學和南京大學預錄取,但最終她選擇保研到廣外。

據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研究生招生信息網公布,近年來,在廣外接收的推免生中,來自“雙一流”的高校生源每年占比基本在30%-40%。楊俊娴認為,“雙一流”和“雙非”最大的差别在于基礎設施:“這是最現實的問題,‘雙非’的資金相對不太充足。”

如今,楊俊娴在中國法國工商會(CCIFC)實習。在實習過程中,她發現比起畢業院校,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專業技能更受關注。“身邊同齡人普遍更追求‘雙一流’,在這種潮流下,個人判斷難免受影響。選‘名牌’沒有錯,追求夢想更沒有錯。但是,沒有哪條路是完美的,知道每條路上的利弊,再根據自身傾向選擇,最終結果一定不會差。”楊俊娴說道。

來自華南師範大學的小馬目前正在備考,她曾考慮過一些“雙一流”院校,但綜合比較後,她最終選擇把目标定在廣外。“據我了解,廣外對考生比較友好,‘壓分數’‘不保第一志願’等情況都比較少。”雖然本科就讀于華南師範大學,但她覺得“逆向考研”也可以是“往上走”的,“某些‘雙非’院校,也許在綜合實力上比不上‘雙一流’,但在強勢專業上,并不比這些名校差。”

然而對某些學子而言,“逆向考研”确實是無奈的選擇。小李是今年考研的四百多萬考生之一。“我其實很不甘心,”她考研成績很好,但出于學校地理位置不合适等種種原因,她最終選擇了一所普通一本院校,“雖然這所‘雙非’可以滿足我的基本需求,但如果重來一次,我不會放棄心中真正想去的那所‘雙一流’,‘逆向考研’的人,不會真正和‘雙非’這個詞和解,不過是各有各的理由或苦衷。”

困惑:“雙一流”流向“雙非”,“雙非”又流向哪?

據教育部公布,截至2022年5月,廣東共有60多所本科院校,除10所“雙一流”建設高校外,其餘學校占比近85%。與“雙一流”高校相比,顯然就讀于“雙非”院校的學生數量更多。

出于多種原因,越來越多“雙一流”學生正在流向“雙非”院校。有人說,這些學生蠶食了原本屬于“雙非”的名額。那麼對于這些“雙非”學生,考研是不是變得更難了?

唐同學在佛山市一所普通院校就讀大三,考研目标是省内有名的“雙一流”院校暨南大學。她給自己制定了嚴密的學習計劃。每天,她需要背誦100個英語單詞,刷真題,總結模闆。她曾經聽班上老師“炫耀”過,今年考研成績公布,學校招到了很多“超高分”,其中不乏來自知名“雙一流”高校的學生。

“我其實有點不理解,像‘雙一流’的學生,本來内部已經有很多保研名額了,還要再去考比自己低一個‘等級’的研究生。”小唐選擇考研,主要是出于就業考慮。疫情下,她未來想從事的經濟管理行業發展并不算好,企業招人少,“學曆貶值”的趨勢還越發嚴重。一心不想出省的她覺得“在家附近讀個‘雙一流’就挺好”。

“但對于那些‘雙一流’的學生,我覺得考一個普通一本的研究生,意義并不大,對就業也不一定有很大幫助。”她認為,這種“逆流”的現象反映了一個問題:“大家對于研究生的需求太大,但研究生名額就那麼多,‘雙一流’流向‘雙非’,‘雙非’又流向哪?有點像一個惡性循環。”

不過,秦同學對此有不一樣的回答:“既然‘雙一流’都考‘雙非’了,那‘雙非’也可以考去‘雙一流’。”他也是今年考研的“雙非”學生之一,考研目标是華南農業大學,是今年新晉的“雙一流”高校。對他來說,考華農并不算一個能觸手可及的目标。面對水漲船高的考研分數,他隻能付出加倍的努力。學校圖書館隻開放一層,附近又沒有适合學習的地方,家就成了他備考的“主戰場”。“每天睡醒就學,學累就躺。”秦同學說。

對這些來自“雙非”院校的學生來說,與畢業後直接就業相比,選擇考研的學生還是占少數。對他們來說,考研就像大浪淘沙,不管出于主動還是被動,總有人要在别處“上岸”。“中途放棄的人很多,有很多人過了一個暑假又不想考了,可能最終堅持到最後的就那幾個,”秦同學對此也曾有過動搖,但他不想放棄,“上岸的人那麼多,為什麼不能是自己呢?”

專家:從追求名校到關注專業,“逆向考研”需要正向引導

在知名教育學者、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看來,社會上所謂“逆向考研”的說法本身就是一種學曆歧視。“‘逆向考研’把學校分為三六九等,‘雙一流’學校的學生考研去‘雙非’,被認為是‘逆向’選擇,是‘人往低處走’,這實際上是一種不正确的判斷。”

他認為,如果學生考研僅為獲得名校身份,考研就變成了第二次高考。“考研高考化,造成社會‘考研熱’盛行,這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尤其要注意的是,為了獲得一紙學曆去考研是一種錯誤想法。”在他看來,從專業角度看,學校的整體辦學實力強,不代表所有專業都實力強。如果學校在某學科領域實力強勁,學生選擇考研到該學校的這一專業領域,其實是理性的選擇。

面對“‘逆向考研’就是擠占普通一本學生的機會”的質疑。熊丙奇表示,考研是一種雙向選擇:“‘雙一流’大學的考研名額一定會給‘雙一流’學生,‘雙非’學校的研究生招生隻能面向‘雙非’學生,這些都是錯誤的理解。”

他建議,未來推進高等教育發展,首先要破除學校等級。“不應該給學校貼标簽,‘雙一流’不應成為學校的身份,我們更應關注學校的專業。”國家應倡導學生理性規劃考研,遏制盲目的“考研熱”;學校應聚焦學科和專業建設,遏制盲目追求學曆的導向;學生考研應理性規劃,更關注學校的整體辦學質量和專業特色。

他表示,理性的考研規劃包括兩個方面:在本科階段,學生應接受完整的本科教育,而不是僅以考研為目标,隻學考研課程。在考研階段,應明确讀研後的學業和職業發展規劃,結合興趣能力和未來發展,選擇适合的學校和專業。“基于合理追求的考研更加理性。學生考研如果隻為考進名校,獲得名校學曆,保障更好就業,将難以發展自己真正的專業和學科興趣。在考研時,追求的應該是讀研期間核心競争能力的提升,而非為了一張名校文憑,盲目追求所謂的熱門。”熊丙奇說。

編輯:鄭健龍

來源:金羊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