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科技

 > 你必須知道的科學抗疫知識

你必須知道的科學抗疫知識

科技 更新时间:2024-10-14 04:06:39

每經記者:李少婷 每經編輯:宋思艱 湯輝

2月22日午間,鐘南山院士團隊從尿液中分離出新冠病毒的消息登上熱搜榜,再次刷新了人們對病毒的認知。接下來的四個小時内,“普外科曾醫生”連更兩條科普視頻,講解應對之策。

“曾醫生”本名曾維根,是首都醫科大學附屬朝陽醫院普外科主治醫師。他在抖音上擁有百萬粉絲,被稱為科普最勤奮的醫生。他的視頻沒有鏡頭剪輯,不加特殊包裝,從錄制到發送隻需幾分鐘,但因實用性廣受歡迎。

“我們最大的恐懼就是未知,不了解就容易産生恐懼。”2月20日,曾維根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時表示,他希望通過科普驅散人們對未知的恐懼。而在長期的科普過程中,曾維根體會到大衆健康素養仍然有很大提升空間,醫學科普大有可為,他呼籲有更多醫生加入科普隊伍。

硬核科普吸引百萬粉絲

大多數時間穿着白大褂,偶爾穿着手術服,曾維根在科普視頻中多是不苟言笑的樣子——不同于創意疊出的多數抖音創作者,他以硬核醫學科普吸引受衆。

曾維根原本是專注胃腸道疾病診治的外科醫生,就抗擊疫情而言,他算是工作在二線。但在特殊時期,維持其他疾病的正常診療也十分重要,他的春節就是在值班中度過的,“如果外科醫生都上了的話,說明疫情就太嚴重了”。曾維根說。

“做科普也是救死扶傷。”不久前,一位口腔醫生在微博上參加#尋找抗疫平民英雄#話題讨論,曬出了和曾維根的合影。疫情爆發期間,曾維根從怎樣洗手、戴口罩,講到氯喹“特效藥”和零号病人,迄今共計發出約70條與新冠病毒有關的視頻。

是什麼、為什麼和怎麼做是曾維根科普的核心,這也是他摸索到的為數不多的方法論——大衆對科普視頻的第一訴求在于實用性。

越是能更快更清晰地解答疑問,傳播效果越好。抗“疫”期間,曾維根講解氣溶膠傳播是什麼以及如何預防的視頻清晰明了,評論區點贊量達126萬。

有的粉絲是從他的微博找過來的:“是微博上那個曾醫生嗎?”對暗号一樣,曾維根和粉絲就“認親”了。他在微博上更多是轉發,偶爾會回答一些問診的問題,抖音則全部是原創的科普視頻,不過評論區中除了針對科普的讨論或打趣外,最多的也還是問診的。曾維根閑下來時會做一些回複,但大部分時間顧不上,“私信都看不過來”。

最近受到疫情的影響,曾維根的病人少了許多,他有了更多精力來更新視頻,幾乎隻要出現新的研究進展,曾維根都會盡快進行科普。他說,隔行如隔山,作為醫生,他能在看到新聞後立刻發現公衆的知識盲區,從而很快進行針對性科普。

“專家的發布會可能醫學術語比較多一些,因為采訪時間的限制可能講得也不是那麼透徹,很多老百姓可能就不太懂。”曾維根通過相對通俗的語言把大衆關注點講得更為透徹,意在消除恐慌,“我們最大的恐懼就是未知,不了解就容易産生恐懼。如果大家都很了解這個東西,講透、講清楚的話,可能更不容易害怕”。曾維根表示。

願做大家身邊的醫生朋友

你必須知道的科學抗疫知識(戰疫實錄30天70條抗)1

曾維根醫生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韓陽 攝

“我做科普的初衷,就是希望大家能夠在早期就預防疾病,即使得了病也能夠迅速地康複。”曾維根說。

2019年12月初,急診來了位25歲的胃癌患者,胃穿孔使得病人滿肚子都是膿液,患者中毒性休克,曾維根和同事搶救了一晚上,仍然沒有留住這年輕的生命。作為醫生,他為這些因忽視症狀而延誤治療時機的病人感到可惜,第一次在視頻中闡述了做科普的初心。

曾維根最早在2017年開始科普,當時他參加工作剛剛一年。“也沒有什麼特别的原因,我刷資訊的時候看到有一些醫生在講一些科普,覺得挺有意思的。”曾維根介紹道,他最初隻是分享與專業有關的圖片和病例,并沒有什麼規劃。

“關注普外科曾醫生,每天進步一點點”——這是他大多數科普視頻的結束語。曾維根加入抖音做科普視頻是在2018年7月,他搬出了家裡的貓貓狗狗,偶爾還會做模仿秀賣個萌。但僅做了一個月後,曾維根放棄了更新。“當時平台沒有流量傾斜,關注的人比較少。”直到2019年10月,曾維根重回抖音。

從内容來看,他的科普範圍很廣:如,3塊錢的維生素和300塊的有什麼區别?純天然維生素更健康嗎?安全有效的通便藥是哪些?鈣片是不是越貴越好?骨頭湯能補鈣嗎?美容院的灌腸可以排毒嗎?治療甲溝炎的小妙招……曾維根覺得每個人都應該有個醫生朋友,如果沒有,他願意做大家身邊的那一個。

他呼籲更多的醫生加入科普的隊伍。“有一些東西,其實我自己認為大家都應該懂的,但是我講的時候發現很多人都不懂,普通大衆的健康素養其實還是差很多的。”曾維根認為,從提升大衆健康素養而言,醫學科普大有可為。

在大衆的觀念中,健康知識似乎與養生是挂鈎,這也使得社會中形成了“不年老,不關注健康科普”的習慣,縱觀媒體中關于健康科普的節目,也多以老年人為目标受衆。“娛樂節目有多少?專門講健康的科普的節目有多少?你想你平時會去看健康方面的科普書嗎?閑下來的時候不還是刷刷劇、看看綜藝節目。我們從小學到大學,課程中講健康知識的也還是少。”曾維根說道。

希望化解患者因信息不對稱出現的誤解

你必須知道的科學抗疫知識(戰疫實錄30天70條抗)2

曾維根醫生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韓陽 攝

醫學科普力量不足的原因之一,也在于臨床醫生的工作過于繁重。就曾維根個人而言,一天中有一半時間在醫院的情況并不少見,每周工作五、六十個小時,周末可能會出門診或者回醫院查房,這樣的工作量是常态。

這也是他将科普視頻訴諸實用的原因,他甚至沒有精力打字幕,好在現在有了可智能識别語音的軟件,有時粉絲抱怨他說話太快,其實他很多時候是“偷空”科普。

“本來中國的醫生數量就少,按照人口比例來算,中國整個醫療都是超負荷的。”曾維根表示。事實上,關于醫生缺口的讨論并不少見。全科醫生缺口30萬人、兒科醫生缺口20萬人……因醫生缺口為題的論文近年來增多。

但一個醫生成長起來的時間成本很高。以曾維根為例,醫學本科5年,碩士3年,博士3年,目前工作時間4年。而醫院中,往往研究生階段就要接受規培,工作後經曆住院醫師、主治醫師等過程,是一個較長的成長過程。

“大家能夠對醫生達到一個正常的認知就行,不用神化也不要妖魔化,醫生和普通的職業一樣,有自己的職業操守和信條。”當被問及希望通過科普視頻促使大衆對醫生達成怎樣的認知時,曾維根說道。

醫生與生命和健康相關,也難免被患者或家屬寄予更多希望。曾維根表示,大家可以對醫學有期望,但有時候期望不能太高,不能把醫生當成什麼都能治的神,實際上醫學有很多局限性,醫生大部分能做的是幫助和延緩,雖然醫療水平已經大幅進步,但很多病在現有醫學條件下還是治不好。

近月來,從傷醫事件到抗擊疫情,大衆也在主動或被動地重新思考醫患關系問題。曾維根期盼更為和諧的醫患關系,他也表示,與患者及患者家屬的相處之道,是醫生從理論走向實踐的一大考驗。

“醫生和患者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患者會存在一些誤解,醫生能做的就是化解這部分誤解。我感覺這個東西(醫患溝通)要學很長的時間,其實我自己也不是特别在行,這個還需要很長時間來曆練。”曾維根說,科普的過程也讓他學習了很多溝通的技巧,他的理想是,病人少一些,患者看病更容易一些,醫生也可以更專心地隻做醫療方面的工作。

每日經濟新聞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科技资讯推荐

热门科技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