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裡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
這些詞句如今讀來,讓人身臨其境、感同身受,一股精忠報國的豪邁之情随之油然而生。
豪放派詞人辛棄疾,文武兼備,一生除了留下豪邁奔放的詩詞外,還曾有過領兵抗金的經曆,然而最後為何卻又壯志難酬?
英雄出處
公元1140年,辛棄疾出生時北方已經陷入金軍之手。由于父親辛文郁早逝,辛棄疾與祖父辛贊相依為命。北方淪陷時,辛贊不幸被金人俘虜,為了全家的生計,辛贊假意投降,被金國任命為谯縣縣令。
辛贊雖然身在“曹營”,但思“漢”之心不改,念念不忘恢複中原、報效國家。随着年紀的增長,辛贊的報國情懷便逐漸傳遞到了孫子辛棄疾的身上。
每退食,辄引臣輩登高望遠,指畫山河,思投釁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憤。——《美芹十論》
辛棄疾說:(祖父)每次忙完公務回家吃完飯,就帶着我們年輕人爬山,登高望遠,眺望如畫一樣美麗的河山,談論忠君報國的事情。真想拿起武器與金軍作戰,以報不共戴天的國仇家恨。
正是通過祖父辛贊的教育和感染,辛棄疾從小便懷揣着報國殺敵、收複中原的雄心壯志。
有志不在年高早在15歲和18歲那兩年,辛棄疾曾兩次到金國首都燕京參加科舉考試。既然一心想要恢複中原報效國家,那為什麼還要去參加金國的考試呢?其實考試是假,考察山川地形及敵人動向才是真。
通過這兩次考察,辛棄疾對金國核心區域的山川地形、軍隊布防以及金廷朝政等情況有了較為詳細的了解。這些情況在他的著作《九議》和《美芹十論》中有詳細論述。
同時這兩次經曆使辛棄疾養成了善于觀察與思考的習慣,培養了他粗中有細的性格,為日後領兵為将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公元1161年,金軍調集全國60萬兵力,兵分四路南侵,号稱率軍百萬,要在百日之内滅掉宋朝。
連年的戰争,百姓早已苦不堪言,金國此次大規模的舉兵更是進一步加重了占領區百姓的賦稅和差役。再加上兵荒馬亂,大軍所過之處強搶豪奪的事情更是随處可見。
善良的百姓再也無法忍受,一時間,民怨沸騰,起義反抗的隊伍風起雲湧。
在這些起義中,山東濟南府的耿京所領導的隊伍最為強大。耿京聯合周圍的小股起義軍,部下迅速增加至十幾萬人,他自稱天平軍節度使,與山東、河北等各路起義軍協同作戰,猶如一柄利劍插向金軍的心窩。
如火如荼的抗金局面,引起了辛棄疾的高度關注。從小就立志精忠報國的他,此時再也坐不住了,于是他迅速召集了兩千多名鄉勇投奔到耿京的麾下。
由于辛棄疾有文化,被耿京任命為“掌書記”,負責一些軍務上的文字工作。這一職務使他能跟随在将領身邊,直接了解前線戰況,同時也有機會參與将領之間的軍事讨論。
正是這一職務使辛棄疾得到鍛煉,并迅速成長起來。
紹興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已成氣候的起義軍首領耿京,派辛棄疾帶奏表上書朝廷,以求歸順。宋高宗召見并嘉獎了他,授予他承務郎天平節度使掌書記官職。
然而當他帶着皇帝的任命文書印信返回軍營時,首領耿京已被叛徒張安國殺害。
京令棄疾奉表歸宋,高宗勞師建康,召見,嘉納之,授承務郎、天平節度掌書記,并以節使印告召京。——《辛棄疾傳》
于是辛棄疾回到海州,立即挑選50名精悍騎兵,趕往叛徒張安國所在的濟州。
當晚,叛徒張安國正與幾名金軍将領飲酒作樂,酒至半酣時,忽然有哨兵來報,說外面有人要見張安國。張安國起身迷迷糊糊往外走,在門外等候的辛棄疾待張安國還沒來得及反應,便一把抓住張安國的腰,提溜着飛身上馬。然後日夜兼程、策馬狂奔,硬是将張安國活捉并押送到了臨安,交由皇帝處決。
“壯聲英概,懦士為之興起,聖天子一見三歎息。”——《稼軒記》
辛棄疾此舉,不但讓“懦士”(懦弱的人)都精神振奮,甚至皇帝都連聲感歎他的英勇,這個時候的辛棄疾才隻有23歲。
仕途坎坷
由于得到皇帝賞識,并非“科班”出身的辛棄疾,終于進入南宋朝廷任職。雖然他一生中最高官職僅為從四品,但幾乎都是權重一方的要職。
偏安一隅的南宋,是一個特殊的曆史時期,在這一特殊曆史時期為官20多年的辛棄疾,曾有過五次被貶的經曆。
宋孝宗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辛棄疾擔任潭州兼湖南安撫使,由于該地區民風彪悍,時常發生聚衆鬧事的破壞行為。為了确保當地的長治久安,辛棄疾上書朝廷,組建一支專門維護治安的“飛虎軍”部隊。然而,籌建、訓練工作快結束時,辛棄疾便遭到樞密院官員的彈劾,于是皇帝将他調離了本職崗位。
宋光宗紹熙二年(公元1193年),辛棄疾赴福建任職,他認為福建常有海盜出沒,民間為盜匪提供了幫助,不應該以懷柔、安撫的政策進行統治。因此他一上任便下令處決了關押的幾百名犯人,此事也被人彈劾,最後丢官回家賦閑。
宋甯宗嘉泰三年(公元1203年),由于南宋朝廷主戰派占了上風,辛棄疾被重新啟用,擔任紹興知府兼浙東安撫使。此時的辛棄疾雖然已經64歲,但仍然精神煥發、鬥志昂揚。
他晉見宋甯宗并慷慨陳詞,論述時局以及對應的策略。得到宋甯宗的高度贊賞,被派往抗金前線鎮江任知府。在任期間由于下屬犯錯,再加上與同僚政見不合,辛棄疾再次遭到彈劾,被迫重返稼軒賦閑。
壯志難酬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公元1207年,宰相韓侂冑北伐失敗,朝廷準備重新啟用辛棄疾以挽回頹勢,可此時的辛棄疾已68歲了,并且有重病纏身。當年9月,一生心懷報國之志的豪邁詞人辛棄疾,便與世長辭了。
細讀辛棄疾的作品,其中的詞句英勇豪壯與絕望悲憤交織扭結,令人豪情萬丈而又悲痛惋惜。縱觀辛棄疾的一生,或許正是處于這種豪情與悲憤的交織之下。
南宋的特殊背景成就了辛棄疾的特殊人生。兒時的經曆,使他懷着一顆殺敵報國之心而矢志不渝;而朝廷軟弱的投降議和态度卻又使他憤懑不平。數次被貶,殺敵報國隻能寄于詩詞、托于夢中。
最後,朝廷準備重新啟用他時,因病痛纏身已不能再次提刀上馬、奔馳殺敵了。最終,含着悲憤之情而離開了人世。
參考資料:《美芹十論》
《辛棄疾傳》
《宋史》
《稼軒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