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CC爸媽
公衆号:CC爸媽 ID:cc-bama
大家開工大吉啊!
職場父母們一定特别願意聽到這句話吧?!
昨天大家還在群裡紛紛感慨:可算開始上班了,終于可以好好歇一歇了!
跟娃“親密接觸”了一周,人都要“廢”了,然後紛紛吐槽這7天,各家熊孩子惹人生氣的行為。
結果一位小夥伴大倒苦水——春節帶娃走親一天,憋出了内傷7天。
原來是除夕那日,娃太爺爺90大壽,一大家老老少少幾十口人齊聚一堂,為老爺子祝壽。
去的時候一家三口還有說有笑,給孩子還排練好了要說哪些祝福的話,結果到了現場卻發生了360°大反轉,别說當面祝福了,孩子連家門都不願意進。
“孩子死活不進去,強說就哭,一大家子人的眼都注視着我們,當時我和他爸的表情就是大寫的尴尬!
這不是第一次了。我知道不應該強迫孩子,但說實話我的内心非常崩潰。特别想說一頓,或者拉着一走了之。但很多場合往往都是進退兩難,我隻好強忍着,最後一整天都因此不痛快。
這次可好,何止一天,整個假期我都沒緩過來,搞得我都社交恐懼了,連我媽那兒都不想去。”
這讓我想起了年前引起大家熱議的,賈靜雯和5歲女兒的“戳心互動”。
在《媽媽是超人》的節目視頻中,正在上早教課的咘咘因為害羞,遲遲不肯與媽媽在大家面前合唱。
雖然之前做了充足準備,但無論賈靜雯怎麼鼓勵,咘咘都表現得很緊張,拒絕表演。
不過賈靜雯沒有表現出任何不耐煩和生氣,而是等所有小朋友都表演完之後,再次幫咘咘争取了表演的機會。
這一次,賈靜雯将咘咘原來準備好的歌,換成了自己平時最喜歡的歌,而且自己先唱了起來,然後抱着咘咘,一邊唱,一邊用溫柔的眼神鼓勵她。
咘咘慢慢不緊張了,和媽媽一起哼唱起來,甚至還手舞足蹈起來。
表演結束後,母女二人擊掌慶賀。
賈靜雯大聲鼓勵:咘咘好棒!
其實孩子慢熱沒什麼,隻不過是大人太着急了。慢熱是特點,不是缺點
家裡有慢熱娃,這些話你一定沒少聽:
雖然他們說的都是“事實”,孩子也經常有這樣的表現,但語氣中總有那麼一點孩子“表現不好”的言外之意。
無論慢熱也好,内向也罷,在大家的眼裡似乎總是“低人一等”,仿佛慢熱的就不如走到哪都能打成一片的自來熟,内向的也不如看上去自信、樂觀的外向的孩子。
其實事實并非如此。
慢熱是氣質類型的一種,它有它獨特的特點,但不是缺點,甚至還有很多好處。
之前C媽寫過9個可以明确測量的氣質維度:
活躍度,規律性,趨避性,适應性,反應闊度、敏感度,反應強度,情緒偏向、心态,分心難易度,正注意力的廣度和持續性。
慢熱就屬于“适應性”這個氣質維度,主要指孩子受到新刺激或改變後,多久才能适應。比如去陌生的環境、接受新的事物、交往新朋友等等。
但,适應性弱,并不代表是壞事。
從安全角度來說,對完全陌生的人、環境有一定的“慢熱”,保持一定的警惕,是非常好的一種自我保護。
而且,慢熱的孩子更愛觀察,做事也更謹慎,且不容易出錯。
你會發現,相比熱情、愛冒險的自來熟孩子,他們沒有那麼魯莽,從小受傷、發生意外事件的幾率也比較小。
另外,深入來看,慢熱跟内向也并不是畫等号的關系。
内向型的孩子可能會有慢熱的表現,但慢熱的孩子不一定就是内向型性格。
慢熱的特點是,孩子最終會熱起來,甚至熱起來之後可能很外向,隻是熱的過程會比較慢。
閨蜜家老大就是非常典型的“慢熱 外向”組合,從小就是跟家裡人玩得很嗨,但見到不熟悉的人時,他便很安靜。
小時候上親子課通常有一半時間都在“熱身”;中班換幼兒園參加親子活動時,全程都不去和陌生小朋友、老師互動。
然而,親子課一旦熱身完成,他将成為全場最跑到停不下來的那個;
幼兒園轉園一個月後,他便跟全班小朋友“搭上了關系”,無論男孩女孩,就沒有玩不到一塊的,社交能力超強。
顯然他并不是一個内向的孩子。
明白慢熱型的特點之後,再匹配與之相符的養育方式就更容易了,也就不會簡單地将慢熱當内向去“治”,也就更有針對性了。不做什麼比做什麼更重要
很多家有慢熱孩子或者内向型孩子的家長,都沒少問方法,到底怎麼樣才能讓孩子更自信、開朗、容易适應環境?
實際上,對于内向型的孩子我們還可以适當做出調整:
比如給孩子創造更合适的社會交往機會,多約小朋友到家裡玩,幫孩子建立幾個固定玩伴……當然前提是他願意。
但對于純慢熱的孩子而言,不做什麼比做什麼更重要!
閨蜜就曾分享,以前自己特别着急想要改變孩子,但後來發現,對于慢熱的孩子,家長最需要做的,就是“什麼都不做”——等。
因為他們的矛盾點主要集中在“剛進入新環境、認識新朋友”的那段時間,隻要能夠順利渡過,後邊就會十分順利。
01不要強迫孩子“快”
說實話,慢熱的孩子真的很挑戰家長的耐心。
開篇小夥伴分享的帶娃走親戚1天,憋出内傷7天還算好的,起碼沒在現場鬧出什麼不愉快。
之前帶CC上樂高課的時候,我親眼見一位媽媽實在忍不了把孩子說哭的:
花錢帶你來是幹啥的?不得跟着學嗎?每次光這麼縮在旁邊看,也不互動、也不上手能看會嗎?說句痛快話,你到底學不學,不學我現在就找老師退課,以後咱就不來了!
孩子當時哇地就哭了,害怕地一直點頭。
不敢想象孩子當時心裡得有多恐懼和害怕。
他之所以點頭,是因為來自媽媽的壓力已經遠遠超過了陌生環境給他的不安全感。
這會讓孩子覺得“害怕/感覺不安全”是我的錯,我如果不做出改變,爸爸/媽媽就會生氣……這無疑會加重孩子對新環境、甚至社交的焦慮。
強迫得快,并不能讓他們真正快起來。
02不要貼标簽
貼标簽這件事,不是隻有外人能幹得出來的,很多父母也常常這樣做,尤其是在見面打招呼時,孩子不知聲,大人往往會覺得“沒面子”。
于是,各種标簽也就脫口而出了:怕生、膽小、害羞、敏感、沒禮貌、不懂事、沒教養……
貼标簽的壞處不用多說了吧,到最後不隻是你相信孩子就是這樣,連孩子自己也會默認,周而複始地惡性循環,孩子最終就真的成了這樣的人。
其實反過來想想,我們為什麼會這麼說?我們為什麼那麼希望孩子快一點,主動一點,熱情一點,去跟别人打招呼,去融入一個集體、去表現?
這到底是孩子自己需要,還是我們需要?
搞清楚原因了,改變起來也就沒那麼難了。
03不要試圖改變孩子
很多家長或許能忍住不當着他人的面說,但仍然忍不住背後說:
我們總是希望孩子能夠按照我們認為“完美”的方向去成長,卻忽略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特點,相比生産“标準件”,更重要的是“因材施教”。
無論是慢熱還是自來熟,内向還是外向,最恰當也更有效的教養方式都不是改變,而是匹配;不是強迫,而是引導。
如果一定要說一條要做什麼的話,那就是理解、尊重,以及無條件的支持。
當他在陌生的環境感到局促不安時,抱抱他,告訴他有媽媽在;
當有人說他膽小、害羞、怕生時,告訴對方不是這樣的,孩子隻是需要時間;
當他因為别人的說辭難過時,拉起他的手看着他說,你這樣表現很正常,媽媽認為你很棒!
讓孩子知道自己不論何種表現,都是被接納、被支持的。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與人相處的方式,每個人也不必都成為社交達人。
作為家長,我們的終極目标是讓孩子适應社會,但同時,不委屈自己。
這樣,每一個孩子才能夠真正找到屬于他的社交方式,并享受社交的樂趣。
願,下次相聚,沒有一個孩子被“嫌棄”!
CC爸媽:“中國父母學習計劃”推行者,C爸-中國醫科大學碩士;C媽-報社育兒編輯,新時代、新父母、新理念,養娃需要雞湯也需要指南,公益普及嬰幼兒喂養、睡眠、疾病、心理知識。原創公衆号“CC爸媽”(ID:cc-bama)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