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o史上最難題?今天早上看到了一篇恒瑞高管離職去君實的文章,看完之後我覺得有一些有意思的地方首先就是CMO這個詞,原來CMO在我這裡不是Chief Medical Officer——首席醫學官,而是Contract Manufacture Organization——藥品委托生産,可能搞仿制藥的人比較土吧,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cmo史上最難題?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今天早上看到了一篇恒瑞高管離職去君實的文章,看完之後我覺得有一些有意思的地方。首先就是CMO這個詞,原來CMO在我這裡不是Chief Medical Officer——首席醫學官,而是Contract Manufacture Organization——藥品委托生産,可能搞仿制藥的人比較土吧。
而首席醫學官在我看來其實是一個藥企中非常核心的位置,如果把藥品比作武器,那生産出來的武器好不好用,關鍵在于CMO。因為CMO是連接藥企和醫生的橋梁,隻有真正的懂臨床實踐,知道醫生缺少什麼,需要什麼,才能去研發滿足臨床需求的産品。如果藥企不知道臨床用藥的痛點,不了解疾病治療的現狀,那又靠什麼去創造醫生用着順手的藥品呢,靠自己腦補嗎。
當然,從網上看這個崗位還有很多職責,包括但不限于與外部客戶溝通公司戰略和研發計劃、負責臨床研發與醫學市場的合規與風險管控等。但在我看來,最重要的是制定臨床開發策略,領導研發計劃的實施。如果從這點出發,一個CMO是否是優秀的,評判具有非常明顯的滞後性。今年上市的産品,可能關鍵的臨床試驗是五年甚至十年前設計開展的,所以如果覺得A企業的藥總感覺差點意思,無論是适應症的選擇還是産品的表現,那能說明的不是現在的CMO不優秀,問題的根本可能出在當時開發藥品時的CMO是誰身上,當然搞戰略的也要負一定的責任。
同理,君實引進一位優秀的有CMO管理經驗的高管,能在短期内對企業的市值産生什麼影響嗎?我覺得如果是CMO的話,效果應該是有一定滞後性的,當然明星效應除外。然後,其實在藥品研發過程中,有一個問題是非常難回答的,而這個問題我認為也是藥品立項的關鍵——産品定位。
今天看到了另一位CEO的訪談,談到了公司産品線上的一個産品,高選擇性的PARP抑制劑。我看完這篇文章之後,第一反應是高選擇性的PARP抑制劑相對于目前市場上選擇性不高的PARP抑制劑,在臨床上的差異點是什麼,這個差異點到底對臨床來講是醫生非常關注的點還是無關緊要的點。
打個比方,如果更高的選擇性意味着OS延長,那對于腫瘤病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但如果更高的選擇性沒有帶來OS的延長,帶來的是不良反應譜的改變,那就又要具體分析了。換個靶點舉個不恰當的例子,假設高選擇性意味着原來的不良反應口幹變少了,那這種叠代對于醫生和患者而言,說服他們放棄每個月30塊錢的治療費用轉而選擇300塊的治療,成功率有多高,就應該去評估。
這些改進對于原有的産品來講,可能在某些方面有了一定的提升,但對于醫生和患者或者醫保來說,如果不足以支撐高溢價,那這種産品研發出來即使上市了,投入産出比也不一定符合預期。
判斷新藥對于原有市場産品是否具有替代性,我認為是未來産品立項的關鍵。而判斷的關鍵,我覺得是站在醫生或者患者的角度出發,特别是醫生處方權大的時候,這個時候也許才真正體現高級人才的價值。
随想随筆,歡迎交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