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麼一部長篇小說,誕生在一千年前的日本,早于《水浒傳》和《三國演義》三百餘年,被稱為世界第一部長篇寫實小說。這便是《源氏物語》。
點擊圖片購買特裝本
川端康成在諾貝爾文學獎領獎演講中曾重點提到這部重要的日本文學作品,認為它“從古至今,始終是日本小說的頂峰,即便到了現代,還沒有一部作品能與之比肩。……幾百年來,日本小說無不在憧憬、悉心模仿或改編這部名作。《源氏物語》的影響既深且廣,和歌自不必說,就是美術工藝,直到園林建築,莫不從中尋取美的滋養。”
川端康成
1
一代才媛的幸與不幸
《源氏物語》的作者紫式部作為一代才媛,出身于中層貴族的書香世家。和同時代的清少納言一樣,“紫式部”并非其本名。她本姓藤原,原名不詳,一說是香子。“紫式部”這一名字的由來,一般認為,是因為《源氏物語》中的紫夫人這一人物為世人熟知,所以以“紫”為姓;而“式部”則來自其父親的官職。
紫式部畫像
紫式部的曾祖父藤原兼輔是《後撰和歌集》主要歌人,曾任中納言;父親藤原為時在花山天皇一朝受到重用,任式部丞,但後來失去官職,轉任地方官,失意之中辭職,落發為僧。藤原為時文學修養很高,紫式部自幼在父親教導之下,學習包括白居易詩文在内的漢籍。天資聰穎的她領會起來比兄長要快,因此很早便顯露出才學不凡,連父親也為之吃驚,甚至感歎其不是男兒身,不然走上仕途,肯定是前程無量。
江戶時代畫家月岡芳年筆下的花山天皇
青春時代的紫式部遇到了一份影響終生的愛情:年長她26歲的築前守藤原宣孝向她發起了锲而不舍的追求,即便她随父親遠走他鄉,也未曾放棄。因這份堅持而感動,紫式部毅然離開父親,嫁給了藤原宣孝。然而幸福短暫,三年未滿,丈夫便撒手人寰,留下紫式部與女兒相依為命,孤獨、悲傷、絕望是此後生活的底色。
位于京都府宇治市的紫式部像
未過幾年,太政大臣藤原道長的長女彰子被一條天皇冊立為中宮,道長征召名門才女入宮侍奉彰子。聲名在外的紫式部因此也進入宮中,為彰子講解《日本書紀》、白居易詩文等,深受天皇和中宮賞識,但這種賞識同時給她招來了宮中女官們的嫉妒,甚至傳出她與道長不當關系的謠言,令她頗感不安。不過總體而言,宮中的生活對于紫式部來說是一次難得的際遇,她得以直接接觸和觀察宮廷内部的生活,也了解到權力中心的運轉和深層規則,這些都賦予了《源氏物語》真确、翔實、細膩的閱讀質感,千年之前平安王朝的繁複韻緻撲面而來。《源氏物語》也因此而“将日本古典寫實主義推向一個新的高峰”。
2
千年經典的悲情底色
以常規标準來看,源氏絕對稱得上人生赢家:生在帝王家,雖被降為臣籍,但日後仕途通暢,一路扶搖直上,位極人臣;顔值爆表,自小人見人愛,連仇家也不例外;才華橫溢,琴棋書畫,無一不專,随便一樣都足夠别人學上一輩子;當然,最少不了的,還是堪稱傳奇的情感曆程,一生在百花叢中打滾,幾乎是無往而不勝。但是,這樣一個人物的背後,卻潛隐着整部作品的悲情底色。
天海佑希在2001版電影《源氏物語》中飾演源氏
在其私家和歌集《紫式部集》裡,紫式部收入了從她少女時代至晚年的歌作,其中關于藤原宣孝的占了約一半,由此可見這段情感在其心中的永恒地位。一般認為,紫式部正是在失去丈夫之後開始撰寫《源氏物語》的。
或許是有感于自身不幸境遇,紫式部在《源氏物語》中也是以一次痛苦的失去開始了一個跨越七十餘年的時代故事:深受皇上寵愛的桐壺更衣遭到宮中衆人的嫉妒,久而久之,因病而亡,此時她所生下的源氏年僅三歲。皇上失去了愛妃,後來還有藤壺之宮作為慰藉,但源氏失去母親,卻成為無以彌補的傷痛,這也成為他以後人生悲與喜的源頭。
2011版電影《源氏物語》劇照
而在宮中目睹了太多圍繞權力而生的明争暗鬥,又或許是深信佛教因果相連、世事無常的觀念,紫式部頗感身如浮萍、命運多舛,她筆下的源氏也因此在不斷經曆無常,不斷失去所愛:
源氏與貌似桐壺更衣的藤壺之宮有了一段禁忌之戀,甚至二人育有一子。但這種因禁忌而相隔的戀情顯然無法滿足源氏的渴望,因此他在巧合之下遇到了若紫後,便以之來替代藤壺之宮,而若紫也漸漸憑借其自身無與倫比的性情,成為源氏的所愛。但是,在源氏中年時,年長于他的藤壺離世;在源氏老年時,年少于他的若紫也離他而去,導緻源氏旦暮悲歎,未幾便抵生命盡頭。而這并非他僅有的失去。在其一生中,源氏還曾失去過葵夫人,失去過空蟬,失去過夕顔,失去過三公主,等等。這裡面的“失去”意義不同,有的是因為去世,有的是因為出家,有的則因為背叛。他終其一生都未曾停止過對于女性的追求,這種追求正反映出他心中永遠無法填補的空缺,盡管藤壺和若紫曾讓這個空缺短暫變小過。
漫畫家大和和紀所創作的《源氏物語》漫畫
其實不僅是源氏,愛而不可終貫穿整部作品,最後的“宇治十帖”中,薰君接連失去了大君與中君,同樣體現出這一點。而在最後一幕,當浮舟拒絕給薰君回信,斷其情感所系時,《源氏物語》以一種難言的悲情和傷感畫上了句号。
這個始于失去,也終于失去的綿長故事,是在紫式部入宮三年後走向完結的。多年以後,在《紫式部集》最後一首歌中,她這樣吟道:
何必嗟歎此世道
似觀山櫻無憂慮
或許,經曆過、目睹過也書寫過太多的無常與悲傷,她終于達到了無憂亦無喜的圓融境界,山櫻盛開與凋落,在她眼中已無分别。
3
傳神譯本的精細入微
1934年,周作人接受日本《改造》雜志訪談時,對《源氏物語》大加贊賞:
我是欽佩至甚,當推為日本文學中之巨制,最偉大的作品除此莫屬。特别從年代看去,還是世界任何地方未出現Novel的時候,那樣的巨制的産生也該是值得驚歎的。中國的《紅樓夢》,還隻是其後的作品。胡适也看過此書,也說這樣偉大的作品,以前還不知道。
彼時,這部作品還沒有中譯本,他是讀英譯本後發此感歎的。直到1978年底,林文月先生翻譯的《源氏物語》在《中外文學》上刊載完成,同時出版了最後一本單行本,由此成為第一個出版的中文譯本,也是唯一一個由女性譯者翻譯的譯本。中文讀者終于得以一覽這部經典全貌。
林文月
在翻譯之中,林先生對于文學翻譯态度鮮明:“不僅須求其‘信’與‘達’而已,原著文字氛圍的把握,更不容忽視。”于是,我們有幸在她的筆下,讀到了紫式部千年以前在宮中寫下的“雍容華麗、纏綿悠閑,時則典雅,時則隽永”的文字。以書中多達795首和歌為例,為了再現古意盎然的意境,她獨創了以首尾句押韻的三行楚歌體翻譯和歌的方法,從視覺與聽覺上傳遞出一種時光綿延的韻緻。
要讀懂這樣一部人物衆多、情節複雜、時間跨度大、文化背景深厚的巨著,難度不言而喻。好在這個譯本中的衆多輔文大大消減了閱讀障礙:2萬字序言,多角度剖析作者、作品及翻譯;5張重要人物關系表,細緻梳理不同時期重要人物之間複雜關系;27頁各帖要事簡表,以時間為序,參照主角年齡,羅列各帖重要事件;1700餘條注釋,解明情節進展、前後關聯、言下之意、文學典故、文化事項,等等;掃碼收聽專家深入講解,補足文學、文化與時代背景知識。
普裝本
選取自領導日本皇家及幕府畫院數百年的土佐畫派畫作,逐帖描繪書中經典場景,簡繁得宜,典麗高雅,文畫交相輝映,更是讓人得以一窺平安時代風貌。
以古典之美緻敬千年時光
《源氏物語》“平安遺韻” 特裝本
征訂最後4天
5月15日截止
“林文月譯日本古典”系列已出書目
本期編輯:文澄
譯林出版社微信矩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