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鄉村老師堅守三尺講台

鄉村老師堅守三尺講台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7-22 10:15:51

鄉村老師堅守三尺講台(三尺講台既是老師的道場也是舞台)1

出題人 段召旭 (鋼琴家,中央音樂學院博士,北京師範大學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鄉村老師堅守三尺講台(三尺講台既是老師的道場也是舞台)2

鄉村老師堅守三尺講台(三尺講台既是老師的道場也是舞台)3

答題人 侯曉晨 (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曾執教于北京聯合大學師範學院,現于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

鄉村老師堅守三尺講台(三尺講台既是老師的道場也是舞台)4

鄉村老師堅守三尺講台(三尺講台既是老師的道場也是舞台)5

南轅(曾在北京41中任教)

鄉村老師堅守三尺講台(三尺講台既是老師的道場也是舞台)6

鄉村老師堅守三尺講台(三尺講台既是老師的道場也是舞台)7

毛羽豐(曾在重慶江津區白岩希望小學支教)

鄉村老師堅守三尺講台(三尺講台既是老師的道場也是舞台)8

編者按

一支粉筆,兩袖微塵,三尺講台,四時耕耘……9月10日教師節來臨之際,《北京青年報·天天副刊》推出《問卷·第六季》,本季特邀請尹鴻、孟繁華、葛水平、段召旭和袁一丹五位《天天副刊》的老朋友作為問卷“出題人”,值得一提的是,這五位文化名人還擁有一個相同的職業:老師。

作為出題人,他們把自己從教多年的思索融入了題目中,而回答問題的嘉賓,也均有教學經驗,他們有的曾經做過老師,有的現在仍是老師。

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希望本版的問卷能夠走入教師的精神世界, 從他們的真誠問答中,了解教師行業的苦與樂,思索育人的意義所在。

出題人

段召旭(鋼琴家,中央音樂學院博士,北京師範大學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答題人

侯曉晨(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曾執教于北京聯合大學師範學院,現于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

毛羽豐(曾在重慶江津區白岩希望小學支教)

南轅(曾在北京41中任教)

壹 您如何看待“身教勝于言教”?

侯曉晨:一般的理解是,面對學生,教師除了用語言進行教育與培養,自己還必須以身作則,在讀書和做人上面都起到表率作用。要補充的一點是,相對于“言教”,“身教”顯然更具有形象性、直觀性,感染力更強,因此更容易被學生接受。

南轅:三尺講台既是老師的道場,也是舞台,老師在台上類似于演員,學生在台下猶如觀衆,你說的話他們有可能記不住,一個耳朵進,另一個耳朵出,但你的習慣動作、口頭禅、微表情等等,會成為孩子們有意無意模仿的對象。教育中,身體在場是很重要的一環。

我理解題中之意指的是為人師表要首先端正自己的行為,然後再推己及人,去教育和影響學生。自己做不到的事,不可以去強求别人,這當然是對的。但身教絕不是刻意往自己身上貼道德标簽、搞人設、人前故意去表現什麼的,而是你的行為符合人性,富有良知,富有同情心,這些難道不就是做人的标準嗎?所以,身為老師,要盡量做一個身心合一的人。

毛羽豐:具體學科的理論性知識固然要訴諸“言傳”,但是涉及為人處世、道德人格等實踐性的知識則要訴諸“身教”。道德與成人的真理在人身上,語言是不究竟的,它頂多表現為抽象的原則。如果像教授“1 1=2”那樣教授“自律給人自由”,那麼學生也隻是識記了理論性的表述,很難調動情緒的投入。而當老師通過自身的行動成為某種處世原則的範例,通過自身的修養證成這一原則的受用無窮,那麼他自然會感發學生對這種實踐真理的追求。

貳 您如何看待“有教無類”這句話?

侯曉晨:這句古話無疑是至理名言,至今仍然閃爍着“教育公平”的思想光輝。要注意的是,“有教無類”主要是一種教育理念,而不是具體的教育方法。事實上,在教育活動中,教師要注意發現學生在智能、性格、興趣上面的差别,力求因材施教。

南轅:這個詞原始含義指的是貴賤賢愚都可以接受教育,主要是針對教育資源的公平,一視同仁;我覺得還可以理解為個性化教育,不要都教成一個模子裡出來的,要因材施教,人盡其才。

毛羽豐:人出身有貴賤、天資有智愚、性情有善惡。我們以“平等”為此世期待的價值,但人生從開端處便不平等。唯一可能的平等,便是對每個人改善現狀的權利與可能性的普遍承認。這落實到每個老師的教育實踐中,便是平等地對每個個體實施幫助。老師需要因地因材,引達順導,化而成之,最終幫助每個學生找到自己的價值和意義。如果連一個老師對自己的學生都有所類、有所偏,那麼教育以至于社會的平等便更難想象。

叁 您如何看待“沒有不好的學生,隻有不好的老師”這句話?

侯曉晨:這句話單方面強調了對教師的要求,而沒有考慮到學生的素質與能力存在着多樣性和差異性,失之于偏頗。

南轅:我一直覺得,好的教育就是盡可能地讓孩子保有天真,而一個不好的老師,會因為自己的失職、失智、失察,讓孩子喪失天真。所以說,老師的責任重大呀!

毛羽豐:如果老師執一己之私意,以單一的标準衡對學生的教育成果,那麼必然會有其特質先天不适宜達成這一标準的學生,以至于某些學生永遠成不了這一标準所判定的“好學生”。但是教育并不應當向着單一的目标塑造學生,學生的成長也不能被單一标準衡量。我們最好讓學生找到“自己”生活的支點和價值,讓他們成為“自己”而不是老師意圖中的樣闆。我們是要因地因材,在順達其性的前提下加以引導,助其成化,這其中并不需要什麼遷令勸成、穿鑿附會,以緻大變其性。所以在嚴格意義上并沒有不能教的學生,隻有不會教的老師。

肆 您如何看待“一日為師終身為父”這句話?

侯曉晨:最初的理解是要像尊重父親那樣尊重教過自己的老師,是一種單純的禮貌問題;直到讀研進入古代文學專業後,體驗到近于傳統師徒制的學習方式,對此才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我的碩士生導師張老師和博士生導師潘老師,不僅在課堂上傳授專業知識與研究方法,還利用課外相處的機會,如師門集體活動、師生“一對一”談話等,教給我為人處世的道理。而當我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困難的時候,也會得到他們的開導與鼓勵。對于學生的成長,他們像父親一樣,傾注了極大的心血;自然而然地,對于二位導師,我也産生了對父親一樣深厚的感情。至此,我才領悟到“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深刻内涵。

這其中印象最深的一件事,發生在碩士階段。由于不适應當時選定的宋元文學的專業方向,我缺乏學習的動力,而在課外找了一份兼職,為報社撰寫北京地理的稿件。張老師知道後,并沒有批評我不務正業,而是鼓勵我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後來,在實地探訪和撰寫稿件的實踐中,我接觸到一些結合地理視角研究作家作品的著作,對此産生了濃厚的興趣,逐漸将學術興趣點轉移到古代小說的文學地理研究,并且保持至今。回眸往事,我才感悟到張老師的良苦用心:他希望我在實踐的過程中收獲成長——找到真正的興趣與特長,并且學會為自己的人生選擇負責。無疑,這是比專業學習更為重要的東西。

南轅:賈雨村是林黛玉的老師,而且是一對一教學的那種,你覺得她會認他終身為父嗎?

毛羽豐:“一日為師,終身為父”這句話不應當被教師恃有,否則教育的動機就很可疑。教育本應以他者為目的,讓别人成德達才,不圖日後的回報。不過如果我站在學生的立場,我願意以這句話為準則。一方面老師把“我”當做目的,以“我”的價值的實現為他自己價值的重要實現,這種恩德堪比衣食父母;另一方面,我對幫助我成人的老師的長久尊敬,其實也是對自己在其幫助下的成長的銘記和珍視。正因為我深感自身成長的來之不易,才會對每一個幫助我成長的人視之如父。

伍 您如何平衡教導學生與自我提升之間的關系?

侯曉晨:二者是互相促進、良性循環的關系。例如講授“中國古代小說專題”這門課程,我會認真備課,翻閱不同版本的教材和重要的研究論著(這一過程本身就是對自身學養的進一步提升),向同學們介紹學術界對同一部作品的不同看法,力求激發他們學習與探究興趣;而同學們提交的論文,也時有真知灼見,豐富着我對經典文本的理解與認識。

南轅:不一定是自我提升吧,目的性不必那麼強,對于感興趣的事物,我更願意用“好奇心”或“求知欲”來形容。人類文明就像一條無形的河流,存在于人們意識之中,我段位不高,隻能看到一條小河溝,裡面有小魚小蝦,但也不妨礙我在那裡散步,嬉戲,流連忘返。我平時喜歡讀書,看電影,讀了好的小說,看了好片子,有時候給學生們講講,看看他們的反應,也有意思。

毛羽豐:教導學生與自我提升之間沒有矛盾。既然我選擇教師作為職業,便說明我将幫助學生成長視為自我價值實現的重要環節。我在他們身上投入越多、幫助越大,我就越被需要,因而自我價值也越充分地實現。同時,我之所教便是我之所學,我想教得越好,便越需要自己在相關領域研究得更多、理解得越好,并在語言表達的能力上有所提升。更何況“教學相長”,學生的很多見解往往比經受過專業訓練的人更自由而有創見,我也經常從他們身上受到很多啟發。

陸 教師節這天,作為教師,您覺得應該加倍教書育人,還是應該休息?

侯曉晨:教師節有的學校是放假半天。對于教師來說,保持平常心即可,像往常一樣上好自己的課——無論半天還是整天,不需要刻意表現什麼;如果能得到放假的機會,那就充分享受休息時間。就我個人而言,上課本身就是慶祝節日的最好方式。

南轅:今年9月10日是教師節,也是中秋節,又是周末,按理說應該休息吧?但如果這一天你特别想備課、家訪、找學生談心,那也行。

毛羽豐:我們可以把教師節理解為社會對老師教書育人的付出的贊美,社會看到了老師的付出,并進一步共情和體諒這種付出的辛苦,于是以讓老師“休息一天”的方式傳達對他們的體貼和敬意,這種贊美方式是人性而溫暖的。

柒 在您的成長道路中,有沒有對您影響深遠、改變您一生的老師?

侯曉晨:我很幸運,在求學的不同階段都遇到了對我影響深遠的老師。如剛才憶及的大學階段的張老師、潘老師,又如高中階段的幾位老師:王大績老師在選修課上系統地傳授給我古典詩詞的格律知識,後來又推薦我參加大學的自主招生;崔秀琴老師針對我熱愛文學但作文成績上不去的痼疾,鼓勵我将熟悉的文體和人物故事作為素材,平時從多方面思考與開掘,不僅幫助我在高考取得佳績,也使我發現了自己對曆史人物傳記的濃厚興趣——後來無論是在課堂教學還是在課外實踐(如為《北京青年報》撰稿),傳記式的叙述風格與人物性格成長的展示,一直是我最為擅長的;王征老師是體育老師兼班主任,周彥琴老師是數學老師,盡管我的體育和數學成績平平,二位老師從未有過半點兒嫌棄,在他們的熱情鼓勵下,我終于第一次評上了“三好學生”,而在數學課上學到的邏輯與思辨能力,為我後來的學術研究與論文寫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王蘋老師在課堂上傳授的哲學思想讓我受用至今,課外她更是嚴于律己、為人師表,我曾多次看到她彎腰清理地面上的雜物,一個小小的動作便彰顯了素質,更讓我體會到“身教”的力量。

不過,我平時最為感念,甚至一想起來就會熱淚盈眶的,還是兩位初中老師。當時,我在工廠家屬區裡的一所學校讀書,學校雖然再普通不過,卻有幸遇到了教語文課的鄒亞莉老師和教曆史課的劉偉老師。鄒老師在課堂上經常分享她對文學和藝術的一些看法。印象中她曾指出有些作品裡的主人公因為塑造得過于完美而失真,相比之下,一個善良而又有這樣那樣的缺點的人物形象更加真實可愛,如動漫《機器貓》(今譯《哆啦A夢》)裡的野比康夫(今譯大雄)。這是我第一次在課堂上接觸到有一定深度的文學批評,更把我從非黑即白、非善即惡的幼稚世界觀中解放出來。若幹年後,每當我在大學課堂上給同學們講起小說理論中的“圓形人物”(具有複雜性格特征的人物),每當我看到學生在作業中努力分析真實而複雜的人物性格,心中就倍感幸福。這幸福,來自于學生的成長,也來自于薪火相傳的信念。我永遠感謝鄒老師在我幼小的心靈中播下的這顆種子。

在初中,曆史課隻是一門副科,相對邊緣化一些,而劉老師在課堂上,将上下五千年、古今中外事娓娓道來,條理井然,線索清晰,激情四射,風趣幽默,讓我充分領略了曆史學科的魅力,同時養成了讀史知人、從曆史中吸取經驗教訓的習慣。時至今日,我雖然從事文學研究,但最擅長的還是結合人物生平、作品創作時空的“史”的研究範式,而非文學性的細讀,劉老師對我的影響可見一斑。印象最深的是,劉老師聽說我喜歡搜集各種課外知識,編成題為“五花八門”的手抄本,特意把本子借走,看了好幾天,最後鄭重其事地把我叫到辦公室,一臉和藹地說:“曉晨,加油吧,會有出人頭地的那一天的。”若幹年後,我在高考取得佳績,考入了向往已久的大學。收到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天,想起劉老師當年的熱情鼓勵,不禁潸然淚下。

至今,我仍然和許多影響過我的老師保持着聯系,相信他們看到我的點滴進步——特别是進步中仍然有着當年他們打下的烙印,一定會感到欣慰。

南轅:我記得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班主任楊秀華老師給我織了件雞心領的毛背心,穿在身上,暖了我一輩子。

上大一時碰到過一位老師,思想深刻,見解不凡,給了我很大啟迪,還有,他特别不重視穿着打扮,一學期就穿那一身牛仔服,到後面都油脂麻花的了也不換掉,導緻我也不怎麼愛打扮,穿得很随便。

還有一個反面例子。曾遇到過一位和藹可親、循循善誘的合作夥伴,一起切磋寫作有一年多,确實傳授了一些知識給我,算是半個師傅吧,沒想到最後在利益面前,狠狠地擺了我一道。我用了很長時間才從坑裡爬出來,被一個你信賴、尊重,甚至推心置腹的長者所欺騙,那種傷害是雙重的。好老師教你擁抱世界,壞老師教你看清人性的幽暗,都有意義。

毛羽豐:讓我印象很深刻的是我大二教《價值哲學》課的馮老師。我至少在她的課上學到以下讓我受用至今的觀點:(1)要學會聆聽并尊重别人的價值感,不要對别人的價值選擇妄加判斷;(2)評價的結果受制于太多因素,要以超脫的姿态面對他人的評價;(3)我的思想決定我的處境,我認為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我就是什麼樣的人;(4)我們在任何時刻都有選擇的空間,我們在任何時刻都可以抛下所有包袱重新開始,所以不要輕易放棄籌劃,要永遠面向未來,永遠在解決問題。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