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關于清明節的由來和一些作品

關于清明節的由來和一些作品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24 15:16:00

關于清明節的由來和一些作品?作者:劉金祥又是一年清明到,又是一年梨花開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元素,清明節曆史悠久、内涵深湛,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語出《歲時百問》:“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淮南子·天文》也有記載:“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為清明”清明節古時又稱祭祖節、行清節、三月節、寒食節等,國人曆來就有祭奠先祖、憑吊逝者、告慰親人的習俗,故清明節又被後人稱作“尋根的節日”“禮敬的節日”和“感恩的節日”,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關于清明節的由來和一些作品?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關于清明節的由來和一些作品(清明節的文化流韻與詩化赓傳)1

關于清明節的由來和一些作品

作者:劉金祥

又是一年清明到,又是一年梨花開。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元素,清明節曆史悠久、内涵深湛,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語出《歲時百問》:“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淮南子·天文》也有記載:“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為清明。”清明節古時又稱祭祖節、行清節、三月節、寒食節等,國人曆來就有祭奠先祖、憑吊逝者、告慰親人的習俗,故清明節又被後人稱作“尋根的節日”“禮敬的節日”和“感恩的節日”。

對于阡陌縱橫的農業中國來說,清明是一個四季輪回的時令節點;對于忠孝仁義的道德中國來說,清明是一種認祖歸宗的祭拜儀典;對于詩詞歌賦的文化中國來說,清明是一次文人墨客的不期邂逅。國人講究親情孝道,重視敦親睦族,倡導思親報本,注重慎終追遠,清明節之于國人的意義,在于表達對先輩的緬懷、追思與感恩,保持對傳統的推崇、尊重與敬畏,尋找和回歸精神桑梓和心靈原鄉,可以說,清明節是國人接續血脈根蒂的時機,也是國人追溯精神源頭的時刻。逝者安息,生者尋根,華夏大地,有煙火處,就有情愫氤氲,就有血脈延傳,清明節承載着思念和牽系,寄寓着托付和祈願,蘊藉着家國情懷和忠孝大義,清明節不僅是掃墓祭祖、慎終追遠的肅穆節日,更是增強家族凝聚力和民族認同感的莊重節日。

每一個節日都有自己的标識、特征和功能,都在漫長歲月中積存下殷實的文化内涵。清明節是中華民族的古老節日,其關聯着國人的生死觀和自然觀,在我國傳統節日的浩大譜系中,清明節因其濃郁的自然人文合一的色彩而地位卓異。清明節不僅是傳承民族信仰、維系家庭人倫的重要載體,而且是國人親近自然、珍重生命的重要表征。留存着中華先民文化印記的清明節,以特有儀式連接起古人和今人的情感,以悠遠習俗構建起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的橋梁。清明是肅穆莊重的,緬懷和祭拜先人,人們在靜默與沉思中,回想祖先的惠澤與恩德,增強持守先祖基業、傳遞民族香火的責任。人有行蹤,家有譜牒,國有史傳。對于個體而言,清明節是感恩心緒的一個出口;對于家庭來講,清明節是孝悌觀念的一種表達;對于國家來說,清明節則是家國情懷的一種展露。由此可見,清明節早已超越一人悲喜和一家哀歡,被賦予故人故土故國的深徹意蘊:既牽系往昔,也期許明天;既眷戀故鄉,也眺望遠方;既馳念先祖,也緬懷先烈;既悼念逝者,也關愛新生,清明節讓國人珍存曆史珍視當下,無愧先人告慰,不負美好春光。

掬一抔黃土、奉一瓣心香、吟一首古詩,是清明節的經典禮儀,也是對先人的最好紀念。作為最富于生命意識的傳統節日,清明節不僅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生命精神,而且彰顯了先賢聖哲的詩意人生。國人自古以來就有以詩詞吟詠清明的傳統,千百年來,文人墨客對清明的叙寫始終不絕如縷,留下一首首或感傷或隽永的古詩詞,詩教是中華優秀文化的重要質素,古籍中關于清明的詩詞累積層疊,唐代杜牧的《清明》、北宋蘇轼的《江城子》、南宋楊萬裡的《寒食上冢》、明朝王磐的《清明日出遊》等千古名篇,均已成為“清冷傷情”“惠風和暢”的代表作,成為了清明節的重要文化标簽。一首首以清明為題材的經典詩詞,或思鄉尋根、或離愁别緒、或春和景明、或梨花帶雨,一個詩意的詩化的清明,不僅使人們觸摸到先祖的體溫和中華文明的心魂,而且為清明節注入了更多溫潤、優雅和澄澈。誦讀關涉清明的古典詩詞,可以穿越曆史時空走進古人精神世界,分享他們在特定時節裡的真情實感,體會他們的離合悲歡,感受他們的心痛哀思,領受他們的冥想頓悟,這是一種對生命尊嚴和人性溫度的珍重,也是一種家國情懷和民族精神的承納和慰藉,更是一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和洗禮。

心香緒文脈,感念清明節。讓傳統節日與當下人們日常生活頻繁相遇,在春風化雨中涵養社會的主流價值,在潤物無聲中培植時代的文化氣場。 吟詩作賦既是古人抒解悲情、寄托哀思的重要方式,也是今人激活情感記憶和赓續文化流韻的不老時尚。當今時代,國人應更加注重以詩教傳承和揚厲清明文化,秉持虔敬之心和恭奉之意,通過吟詩唱和、品讀賞析,舒發心緒、一展胸懷,“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做一名曲水流觞的風雅之士,并肩趕赴一場惜春正命的清明詩會,共同感受雨落早春的萬千氣象,一道體味曆久綿長的清愁與牽挂,一同在慎終追遠中回望曆史、佑護當下、擘畫未來!

(作者系黑龍江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來源: 光明網-文藝評論頻道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