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大學迎接新生感悟

大學迎接新生感悟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6-29 23:21:56

大學迎接新生感悟(迎接大學新生活)1

8月17日,在清華大學迎新點,各院系迎接新生入學。視覺中國供圖

随着開學季的到來,很多大學新生已邁入或即将邁入夢寐已久的大學校園。他們具有開闊的視野、活躍的思維、豐富多彩的情感世界、追求個性化的生活方式,對未來有着美好而浪漫的幻想。然而在大學生活中,美好的幻想和具體的現實可能會發生碰撞,一些大學新生也因此出現不少心理問題。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姜思思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她在臨床工作中發現,不少學生進入大學不久,會覺得“大學和自己想象中不一樣”。他們原本以為大學的學習會很輕松,然而開學後卻發現課業壓力之大并不遜于高中,同學們還都特别“拼”;本以為選擇了自己喜歡的專業,然而學習起來卻很吃力,讓原有的興趣也消磨殆盡;本以為大學就是高中的延續,結果卻發現大學裡的評判标準更高,人際交往規則更複雜,自己不再能輕松地做“人群中的佼佼者”……在發現這些“不一樣”後,有些人會感到很不适應,甚至會認為這種“不一樣”是錯的,于是陷入“錯了的痛苦”裡,或在“為什麼會錯”的問題裡糾結,繼而變得焦慮和抑郁。

大學階段是一個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在大學裡保持心理健康對一個人的成長至關重要。如何才能克服對大學生活的不适應,保持心理健康,讓心中充滿陽光呢?姜思思提出了一些建議。

好奇、友善、不設限地開啟大學生活

首先,剛入校的大學新生應帶着好奇、友善、不設限的态度開啟大學生活。

心理學認為,好奇心是個體遇到新奇事物或處在新的外界條件下所産生的注意、操作、提問的心理傾向。好奇心是個體學習的内在動機之一、個體尋求知識的動力,是創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姜思思說,好奇可以體現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例如大學食堂的飯菜好不好吃,大學所在城市的天氣是晴天多還是雨天多,大學裡的同學都是怎樣的性格等。保持一分好奇心,就為自己的心靈開啟了探索大學新生活的大門,為迎接新生活作好了心理準備。

在保持好奇心的同時還要帶着友善的心态。不僅要對他人和自己友善,還要對大學生活的實際樣子報以友善,對變化、挑戰和困難報以友善。友善地對待自己和身邊的人,以及面臨的境遇,才能真正地接納自己,相信自己,樂觀地面對大學生活的“不一樣”。

最後,不要給未知的人生設限。姜思思說,當面對未知的生活時,可以有預設,有想象,但不要認為預設一定會實現,也不要把想象等同于事實。給預設和想象留下充足的彈性的空間,才有助于更好更快地适應大學生活。

辯證、彈性地看待競争

姜思思還發現,不少大學生在剛上大學時往往鬥志昂揚,積極參與各種競争:參加學生會,競選學生幹部,争拿獎學金等,然而在競争中,有些人會因為挫敗或沒有達到自我預期而失去鬥志,開始“躺平”,睡懶覺、曠課、打遊戲……還有些人變得沮喪、消沉,甚至自我否定,陷入焦慮、抑郁的漩渦。

姜思思認為,人天生就有“自我實現”的需要,尤其是在年輕的時候,更需要通過實現自我價值來獲得滿足感。消極“躺平”,什麼都不做,實際是堵住了自己“自我實現”的路。因此,大部分消極“躺平”的人,其實心裡并不舒服,經常會感到憋屈和煩躁。因此在現實中會看到,真正的身心“躺平”很難做到。大部分所謂“躺平”的人,實際是“仰卧起坐”,一會兒躺下一會兒起來,或者身體“躺平”什麼都不做,但是精神“躺不平”,一直在焦慮中自我煎熬。

既然激烈的競争在大學生活中無法避免,那麼大學生應該以怎樣的心态來面對競争,才不至于在競争中遭受“内傷”,出現心理問題呢?

姜思思建議大家首先要辯證、彈性地看待競争,在努力改變自己與接納自我局限之間尋找平衡,不要盲目給自己加壓。

其次,要注意自我覺察和自我關懷。要主動照顧自己的身體和心靈,不為眼前的利益而毀掉自己的身心健康;同時,可以把焦慮、抑郁等消極的情緒體驗,作為“需要改變”的信号來積極回應,這可能會帶來意外的收獲。

在自尊的基礎上,學習人際交往技巧

人際關系是大學生活的另一個重要主題。姜思思說,從生物學角度講,人類是一種很難“獨活”的動物,非常需要與他人溝通和連接。臨床觀察中,會看到很多大學生有很強的社交意願,很想交朋友,希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喜歡,但有些人因為缺乏社交技能,不知道該怎麼做,還有些人在人際中過度敏感,對他人正常的拒絕或回應不足無法耐受。

姜思思認為,良好的人際關系,質量比數量更重要。“好的朋友,是當你告訴他壞消息時他會傾聽并給予支持的人,而當你告訴他好消息時他會與你一同慶祝。”不管是友情還是愛情,尊重自己、尊重他人是基礎。“如果在一段關系裡,對方總是否定你而不是幫助你,命令你而不是建議你;在關系裡你越來越痛苦、各方面狀态越來越差,那就要考慮是否需要修正或結束關系。”姜思思說,“為了維護一段關系而傷害自尊、傷害自己,是不值得的。”

在自尊的基礎上,學習一定的人際交往技巧也非常必要。姜思思說,人的思維活動需要語言來表達,“如果你一言不發,或總是詞不達意,别人即使想理解你,也難以實現。”在學習人際交往技巧方面,她建議大學生積極發掘自身、家庭及學校的資源,比如閱讀與人際交往相關的書籍,參加學校裡的相關課程或團體,向比較擅長社交的家人和朋友請教等。此外,接受個體或團體的心理咨詢也是學習、提升人際關系技巧的好途徑。

最後,姜思思把意義主義心理治療創立者維克多·弗蘭克爾的一段話送給即将步入大學校園的同學:

“在刺激與回應之間,存在一道空間;在那片空間裡,我們有能力選擇自己的回應。在選擇回應中,我們獲得成長與自由。”

責任編輯:姜蕾,齊征,鄒豔娟

來源:中國青年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