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錯字怎樣講解?“芊芊學子”還是“莘莘學子”?,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易錯字怎樣講解?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芊芊學子”還是“莘莘學子”?
“世外桃園”還是“世外桃源”?
“人情事故”還是“人情世故”?
“名信片”還是“明信片”?
“死皮癞臉”還是“死皮賴臉”?……
從踏入校門,我們便開始與易錯字進行厮殺與戰鬥。這場戰鬥曠日持久,學生、老師、家長都被卷入其中。
記憶易錯字表有用嗎?
很多人搜集易錯字大全,希望借助高強度練習,拿下考分。可是,記憶易錯字表,好像總容易越記越錯……
為什麼?
記憶易錯字表,屬于機械識記。機械記憶是在摸不清内在聯系或不理解其意義的情況下,通過機械重複方式而進行的識記。
在對易錯字表進行機械記憶的過程中,正确寫法與錯誤寫法對大腦的刺激次數相同。甚至因為個人格外有意想要避免錯誤寫法,反而會加深對錯誤寫法的刺激。
這就是我們越記越錯的原因。
背誦錯字順口溜有效嗎?
還有一些人,會采用編順口溜的方式來記憶易錯字。比如:
一籌莫展,不發“愁”;
駭人聽聞,不“害”人;
勵精圖治,萬分“力”……
或是采用編故事、聯想記憶等。
這種記憶方式,屬于對意義識記的嘗試,是希望根據已有知識經驗,通過分析、比較、聯想、嘗試反映材料的内涵以及材料各部分之間的關系。
這種嘗試比死記硬背高階一點。但是,易錯字千千萬萬,不可能為了記憶背誦千千萬萬條順口溜,編造萬萬千千個故事。即便真有這樣傲人的編造力,最後隻怕也會因沒有邏輯,導緻不同的順口溜和故事燴成一鍋漿糊。
漢字學習,還是要從根源下手,釜底抽薪,學會解讀漢字的思路,才能準确、高效地辨别出想要蒙混過關的易錯字。
而且,在探究漢字世界的過程中,大家也許會和我們編輯《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我的趣味漢字世界》圖書時一樣,感慨漢字是最熟悉的陌生人,會忍不住驚呼連連:“哇,這個字原來是這個意思。”
和易錯字過過招
易錯字,按照犯錯的方式,分為如下幾種。
(1)同音替代:把同音又字形相近的詞,寫錯。如:“美輪美奂”錯寫為“美侖美奂”。
(2)字形複雜:如“囊”。
(3)筆畫關系易錯:如“尴尬”裡的,可不是“九”字。
(4)誤讀:把“餓殍”讀錯為“è fú”,所以就錯寫為“餓浮”。
(5)偏旁混淆:把字形相近但偏旁不同的詞,寫錯。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主要是偏旁混淆的詞。
如果不了解讀音,字形上人們很容易把“菅”誤寫成“管”。
“草菅人命”的“菅”到底是個什麼東東呢?
“菅”其實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山坡草地,以前可以用來做草鞋、搭茅草屋等。所以這個字有草字頭。
而“管”最早指的是一種類似笛子的管樂器,是竹字頭。所以古代有“絲竹管弦之樂”的說法。
人們很容易将“草菅人命”理解為草率地殺人,寫成“草奸人命”。其實該詞是“視人命如草菅”。也就是說殺人就像割草一樣。這樣看,這個詞是不是形象生動了很多?
将人看作野草的用法,還有“視如草芥”(“芥”指芥菜,也指小草)。
有時,我會感慨,古代的用詞奇特,可以看出詞語背後所蘊含的階級地位。
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裡,輕賤的草總和普通小老百姓組合在一起。入仕途的是身居廟堂之上,而小老百姓都是身居草野之間,要自稱草民。
當老百姓活不下去隻能賣身時,也會在腦袋上插根稻草,表示自己房無一間,糧無一粒,猶如插的這根草一樣輕賤,隻能将自己賣出去,求條活路。
除了草以外,表示老百姓社會地位的詞,還經常和衣着檔次有關。老百姓是不能穿錦的,隻能穿粗布麻衣,于是我們看的古裝電視劇裡,才有“一介布衣”的說法。
在時間的長河裡,曆史文化在漢字中留下千絲萬縷的足迹,借由漢字,我們能懂得的很多很多。
發現“菅”的身世後,我們不防循着野草的蹤迹,再探尋與野草相關的詞。這也是學習漢字的一種思路。于是,我們可以收獲如下漢字:
“蕭瑟”為什麼用于表示荒涼悲涼的感覺?
“蕭”最初是艾蒿,所以有草字頭。秋風瑟瑟,一片荒涼,無人處,看着叢生的荒草,一種清冷的感覺,便從心中蕩起。這便是“蕭瑟”。
有一種說法認為,“藉”的本義指祭祀跪拜時用的草墊。還有一種解釋認為“藉”是草料不加整理、雜亂的樣子。
據說,狼群常卧在草上,起身時會使勁踐踏草,令草變得雜亂,目的是毀滅自己的痕迹,人們從這裡歸納出“狼藉”一詞,用來形容縱橫雜亂,也引申為破敗不可收拾的意思。
荒蕪:很容易寫錯成“荒無”或“慌無”。
有人也許會問:“荒蕪”不就是荒涼得什麼都沒有嗎?什麼都沒有,不就是“無”嗎?
在農耕社會,最重要的便是田地。耕田是一家老小的生計。若人流離失所,或是恰逢災年,田地荒廢,雜草叢生,這便是“荒”“蕪”。
古人先造字,再由字組詞。由“荒”“蕪”這種意思相近的字組成詞,是很常用的組詞方法,比如“忐忑”“肮髒”……知道其中一個字,也很容易猜出另一個字的意思。
明白了“荒”字的含義,便會懂得它為什麼有草字頭,順帶也就知道了“荒涼”“糧荒”為什麼用“荒”字。
這便是“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作用。
漢字不僅僅是書寫和傳播文化的工具,更是一扇窗口。“求同存異”“忠孝禮智信”等漢字中有中國人古往今來的價值觀;“甲胄”“鳳冠霞帔”“妝奁”裡有中國人生活的曆史變遷;“圍魏救趙”“縱橫捭阖”裡有中國的軍事智慧;“台甫”“拜谒”裡有中國的禮儀文化……
無論任何時候,我都希望有越來越多的人,不再将漢字看作冷冰冰的交流工具,或是需要死記硬背、面目可憎的難題。隻要懷着好奇的眼光,敲響漢字的大門,都會發現學習本身帶給我們的愉悅。
作者:張苗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