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玩轉二手交易市場?原标題:二手交易年輕人是主力,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怎麼玩轉二手交易市場?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原标題:二手交易年輕人是主力
從“買家”到“賣家”,越來越多消費者在這樣的身份中來回轉換,這種轉換背後是二手交易市場的日漸火熱。随着消費意識的升級、環保理念的推行,閑置交易已經成為一種潮流的生活方式,自己手裡沒用的閑置到了他人手裡就成了寶貝。
今年9月,國際咨詢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聯合清華大學能源環境經濟研究所等機構發布的《2021中國閑置二手交易碳減排報告》顯示,中國二手閑置物品交易規模,從2015年約3000億元快速提升至2020年破萬億的市場規模,閑置物品交易的範圍覆蓋了幾乎所有的消費品品類,預計2025年将達到接近3萬億的市場規模。
二手交易形式豐富
從過去的“跳蚤市場”到如今的二手交易電商平台,二手交易一直存在,隻是形式伴随着消費習慣的改變,交易物品品類更豐富,交易方式也更多元化。
線上交易是目前二手物品的主要交易渠道。據艾媒咨詢公布的數據,2020年二手電商交易規模由2019年的2596.6億元增加至3745.5億元,約占閑置市場總額的36%。
喜歡淘二手閑置的網友夏天在購買物品時會先在二手交易平台上逛逛,“有時候能找到9成新的東西,價格是新品的一半,劃算又方便”。
線下二手物品交易商店也越來越多,但圍繞着二手交易的核心功能,線下商店有着更多元的屬性。
北京市順義區有一個特别的二手物品商店——衆愛慈善市場,這裡所有的二手物品都是由賣家無償捐贈的,商店的物品包含家電、日用品、箱包、首飾等。捐贈的物品由志願者整理上架,售賣獲得的利潤都用來做公益。
林艾宇經常去衆愛慈善市場淘一些小物件,也會把自己閑置的物品捐給商店,“這樣的交易模式很好,不僅把物品循環利用,減少了浪費,同時也做了對社會有益的事情”。
今年,人氣二手書交易平台“多抓魚”在北京市三裡屯開了實體店,共三層的空間充滿各類書籍、畫冊,在進行二手交易的同時,也讓商店擁有了社交屬性。小江經常在周末到多抓魚書店逛逛,他也常在社交平台上向網友安利多抓魚書店,“可以買書,也可以把自己看過的書賣掉,所有的書籍循環使用,讓它去到需要它、喜愛它的人身邊”。
除了常用的物品,高端的奢侈品二手市場也日漸火熱。在外企工作的小蘇留意到,近一年來,北京街頭的二手奢侈品寄賣、中古商店多了起來。幾年前她想買一隻國際大牌經典款的二手包,還隻能找代購從日本的中古店買。
與其他二手商品一樣,二手奢侈品的高性價比,循環經濟、講究環保等因素都是吸引年輕人購買的原因。在食品企業工作的90後陳豆豆說:“我比較喜新厭舊,二手包比較适合我,不喜歡的時候能夠快速轉賣,也不會虧損很多。”
誰在買二手物品
今年1月至6月,國内二手電商行業共發生了9起投融資事件,這背後反映的是資本對二手經濟的肯定。
北京市東城區的一家古着商店近來成為網紅打卡地,店裡陳列着上世紀70、80、90年代的服飾鞋包等。店員介紹,顧客主要是95、00後,“如今複古風火熱,過去的衣服有着當時特有的設計工藝,有一些衣物成了孤品,所以很受追求時尚、特立獨行的年輕人喜歡”。
二手交易的物品中,手機、電腦、電視等3C産品也占很大比重。二手交易電商平台轉轉集團最新發布的二手雙11戰報數據顯示,從11月10日晚8點至11月11日24點的28小時内,該集團B2C業務的手機3C支付成交超17.1萬單,C2B手機回收業務提交訂單量超5.7萬單。今年年初萬物新生大數據研究院對外發布《2020二手3C消費年度報告》則顯示,2020二手3C消費群體中,35歲以下的年輕人占七成,男性消費者占比達到78%。
另一個二手交易品類便是母嬰用品。由于嬰兒成長速度快、物品更新頻率高,寶媽也是二手交易的重要人群。去年年初剛當了媽媽的張馨說,嬰兒車、嬰兒床等都是她在二手交易平台淘來的,為了衛生,買來的二手物品她都會消毒後再使用。另一位受訪者表示,家裡的一張實木嬰兒床,已經過多次流轉,如今是第四個嬰兒在使用了。
此外,漢服、洛麗塔服裝等價格高昂、日常穿着次數少的衣物,也是二手交易的主要品類,消費者多為95後人群。喜歡洛麗塔服裝的夢甯說,一套正版洛麗塔很貴,有些人穿了一次拍了照就在平台上轉賣,“我們這個圈子買賣二手衣服是比較平常的事情”。
QuestMobile發布報告顯示,90後是閑置交易的主要人群,特别是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活躍占比更為突出。易觀分析發布的行業洞察報告顯示,從用戶年齡來看,35歲以下人群是二手電商的主力用戶,80、90後對商品消費的态度既關注性價比,也願意享受超前消費,是消費升級的主流群體,另外出生于1995-2009年間的年輕人也是二手電商的潛在用戶群體。
二手交易亟待規範
日前,國務院正式印發關于《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的通知,提出要抓住資源利用這個源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要健全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完善廢舊物資回收網絡,推行“互聯網 ”回收模式,實現再生資源應收盡收。
這一方案不僅大力倡導二手交易,同時也對健全二手交易體系提出了要求。
實物與描述不符、買家惡意退款、賣家調換物品等問題近年來時有發生,維權難、監管難等問題層出不窮。北京陽光消費大數據研究院數據顯示,2020年全年,二手平台消費輿情信息85萬餘條,其中負面輿情信息52萬條,占比61.63%。
為了維護買賣雙方權益,各平台也在不斷嘗試建立監管機制。早在2016年,某二手交易平台便設立“小法庭”,邀請平台用戶擔任“小法官”,根據買賣雙方提交的圖片等交易證據進行投票,解決買賣雙方的糾紛,可二手交易糾紛仍層出不窮。
針對近年來火熱的中古市場,有不良商家制售仿造假“中古”包、“中古”首飾等。劉伊歌在二手交易平台上注意到,平台上竟有十幾個賣家在賣同一款式的中古包,而且“照片的拍攝角度都一樣,一定是造假的”。劉伊歌分析,有些商家會研究某個比較熱門的“中古”款式,然後打版制作并做舊加工後,進行售賣。
夏天說,一些便宜的東西會在線上買,但價格高的物品自己從來不在線上買,比如二手奢侈品等物品她的購買渠道一是線下實體店,二是靠譜兒的代購,“尤其在電商平台進行二手交易時,不能看到實物,還是萬分小心”。(記者 張敏)
來源: 中國青年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