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黃梅戲鄉情

黃梅戲鄉情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17 03:27:54

黃梅戲鄉情(我愛家鄉的黃梅戲)1

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接見黃梅縣戲劇院演員

一直以來,想為家鄉的黃梅戲寫點什麼,當然起不到“樹碑作傳”的功用,隻想真正地了解她,靠近她,使得别人與自己談論起家鄉的非遺文化之時,不至于赧然。提筆欲寫時,我發現我對黃梅戲簡直一無所知,雖為黃梅土著,在黃梅的土地上也生活了二十多年,但對于黃梅戲的了解,也僅止于識得其是家鄉的傳統戲劇,與京劇、越劇、評劇、豫劇并稱中國五大劇種,也隻能跑調地哼唱幾句《天仙配》裡的唱詞,落得個“破砂罐”的稱号。除此之外,便再無其它。小時候,墩上總有搭台唱戲的盛事。但像我這樣的孩童,自然隻是湊個熱鬧,圖個新鮮,求得暫時遠離課業枯燥無趣,自然無法品鑒其唱腔的純樸流暢,細膩動人,自然隻在台前台後竄來竄去,向大人讨些好的吃食,逡巡間便又不知逃往何處。

黃梅戲鄉情(我愛家鄉的黃梅戲)2

那時候,奶奶還在,奶奶總帶着我坐在自帶的,已有些年頭的長凳上觀戲,一排排依次列坐,她咂摸着戲的滋味兒,好像其中有無窮的樂趣。幼時黃梅戲給我留下的,就僅是一些咿咿呀呀的聲音,和各色華美的服飾。那時稻子已收割,短的稻茬還留在地裡,像厲兵秣馬的戰士,好像也沉醉在戲腔中,隻不過沒有京劇那樣的“鳴金擊鼓斧钺交合之聲”以呼應。如今,這些遠去的模糊不堪的記憶又被我鈎沉起來,關聯當下,似乎帶有某種“使命”的意味。知恥令人勇。我想了解黃梅戲,深入黃梅戲,以填補赧然給我造成的虛空。當然,這不過是一個黃梅土著想真正地成為“土著”路上的一小步。

黃梅戲鄉情(我愛家鄉的黃梅戲)3

天上七仙子,人間邢繡娘。說到黃梅戲,當然繞不開“黃梅名伶”邢繡娘。且不論邢繡娘是黃梅戲的“開山鼻祖”,也不說她的傳奇經曆,單是聞其名,一個扮相俊俏、長相甜美的女子形容便在眼前勾勒出來了。曆史上各門各派的宗師,命運好像都不怎麼好,好像總要經曆一些困厄、苦楚,才能稱之為宗,祖。邢繡娘是乾隆年間生人,命運可謂多舛。繡娘的一生,經洪水,告禦狀,鬥惡紳,餐風露宿賣過唱,也為乾隆獻過藝,既嘗了颠沛流離之苦,也有過人生的高光時刻。在繡娘的手上,黃梅戲從山野走向了高台,後人不會遺忘她的功績。她從小就愛唱戲,歌喉婉轉,音韻悠揚,且不同凡俗。她在前人“黃梅采茶歌”基礎上,苦心鑽研黃梅戲的演唱技藝,表演手法,民間采集到組建戲班等,将黃梅采茶小戲,推進成高台大戲,并一路唱到京城轟動四方。坊間流傳“一日三餐可無肉無酒飯食,不可無繡娘小調繡娘茶”。她仿佛就是為黃梅戲而生,可堪當彼時喜好戲曲的人們的精神領袖。我看過《黃梅戲宗師傳奇》中邢繡娘的扮相,覺得導演選角的眼光不錯,曹曦文神豐秀朗,風緻天然,清雅絕俗,我想邢繡娘的模樣也應當是這般了。

黃梅戲鄉情(我愛家鄉的黃梅戲)4

如今,邢繡娘成為了黃梅的一張獨特的名片,我們都在被其滋養、潤澤着。黃梅縣與文化聯姻,打響邢繡娘品牌,文化經濟日趨繁榮。本土作家周濯街老先生盛贊道:“我認為‘邢繡娘’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黃梅優秀傳統文化富礦。”此話不假。

再來說說黃梅戲的唱詞。黃梅戲前身是采茶調,唱詞從山野而來,從生活而來,自然顯得簡潔明快,通俗易懂,如農婦,很樸素。不像貴婦人那樣穿着華美的袍子,打扮得珠光寶氣,脂粉濃厚。

我喜歡黃梅戲唱詞的俗性,喜歡它自然率真的民間鄉土氣息。她的唱詞中既融俗語、歇後語,像《鬧官棚》中“叫花子死在衙門口——窮氣還在”,《山伯訪友》中“棺材裡搽粉——死要臉”;也納順口溜繞口令這樣的俗言俚語,如《張朝宗告漕》中“為人在世莫當家,當家心下亂如麻。清早起來七件大事,油鹽柴米醬醋茶”,顯得幽默風趣;還穿插楹聯、謎語,增添戲谑情采,像《鐵闆橋點藥》《張德和辭店》《湘子化齋》中就穿插了大量的謎語。祛除其過于雅,以至難理解難以入戲的部分,達到了一種情濃語淡的功效。這種俗性美,在道白中尤為顯著。

黃梅戲鄉情(我愛家鄉的黃梅戲)5

黃梅縣戲劇院原創劇目《於老四與張二女》

黃梅戲唱詞中鮮有帝王将相、王侯貴種,主要着力于底層社會人民的書寫,以“小人物”居多,充滿了濃濃的鄉土氣息,像老實淳樸的農民、走街串巷的藝人、打情罵俏的夫妻,即使是像七仙女這樣的“顯貴”出身,也要織布灌園,化身成了樸素的村婦。黃梅戲的内核是“山歌”,唱詞中的語氣虛詞、墊字襯詞很多,主要起着加強語氣,增強表達效果的作用。像“喂”“ 哎喲,唉,哩,哩唉,哩唉喲”“ 嗳嘿嘿衣嘿嗬呀”“ 呀子依依子呀嗬啥”這樣的字很常見,句首句中句尾都有。當然,這些詞語不是固定好的,演唱者可以即興發揮,興之濃時,加入一些墊字襯詞,使整個歌曲的節奏和情調顯得格外歡快熱烈,韻律回環複沓。正是因為黃梅戲極具生活化的特點,平直無華,風趣幽默,富有哲理,貼近鄉村生活,所以更能夠讓民衆産生情感共鳴,為之所喜愛。其實,我覺得黃梅戲是不适合高台的,不适合四四方方的戲院,她來源于鄉野,當“還歸”于鄉野。農閑時,于田野上随意地搭一個台子,也不需要施脂抹粉,就簡簡單單地開唱起來,男女老少歡聚在一起,煙火味的戲曲與煙火氣的生活重疊,正是一幅絕妙的鄉村圖景。

黃梅戲鄉情(我愛家鄉的黃梅戲)6

在深入地了解黃梅戲的過程中,我發現了一個很奇怪的現象,那就是鄰省頻繁找黃梅戲的“茬”,認為黃梅戲起源于安慶。前不久安慶日報刊發的一篇文章,更是“一石激起千層浪”。我讀了以後,覺得很氣憤。黃梅戲的發源,早有定論,且有大量翔實的史料支撐,近年來鄰省一小撮人發起的源地之争純屬無稽之談,隻不過是妄圖“竊取”非遺的果實,不僅不利于黃梅戲的良性發展,更嚴重地傷害了兩省人民的感情。韓國頻頻在申遺上“碰瓷”中國,上演一出出荒唐滑稽的戲碼。究其原因,文化自卑也。韓國不過“蕞爾小國”,文化資源匮乏,于是少不了雞鳴狗盜之事,試圖從鄰國“借”一些文化遺産。如今,鄰省也開始“效仿”韓國,“碰瓷”黃梅戲,實屬不應該。我覺得在黃梅戲源地的争論中,恰恰反映出某一小撮人的文化自卑,大有狺狺之劣态。當然,黃梅人也不否認黃梅戲發展于安慶,這也是不争的事實。安慶湧現了像嚴鳳英、王少舫、韓再芬這樣的戲劇巨子,黃梅戲在安慶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尊重事實,正視曆史,放下争議,才是黃梅戲發展的唯一出路,無休止的源地之争隻會有礙黃梅戲的發展。

黃梅戲鄉情(我愛家鄉的黃梅戲)7

我愛家鄉的黃梅戲,開始真正地去品味她的美,以前我總覺得戲是老人家才會去聽的,随着我年紀漸大,我發現戲曲也有一種别樣的美,咿咿呀呀之中,有王朝更替,有才子佳人,有文化與曆史沉澱下來的厚重,也有市井的哩俗,越聽會越愛聽,如飲醴泉,品老茶,回味悠遠。

作者簡介:趙牧之,黃梅縣人,文學愛好者。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