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我國是一個由56個民族組成的大家庭。而在56個民族中,人數最多的就是漢族。毫無疑問,漢族這一稱呼肯定是從西漢時期開始形成的,當時周邊的少數民族都稱中原地區的百姓為漢人。但不知大家想過沒,在漢朝之前,中原地區的百姓又被如何稱呼呢?當時的主體民族又是哪一個?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聊聊這個話題。
在漢朝之前,是秦始皇統一了六國,所以當時中原地區的百姓就被稱為“秦人”。再往前,就是春秋戰國時期。當時,各諸侯國各自為政,所以老百姓的身份基本就跟着國名走。楚國的就叫“楚人”,齊國的就叫“齊人”,剩下的依此類推。而在春秋戰國之前,當時的先民都稱自己為“華夏族”。
而“華夏族”的創建者就是中華文明的始祖炎黃二帝。當初黃帝的軒轅氏打敗了炎帝的神農氏,兩個部落融合,共同創建了“華夏部落”。之後黃帝帶着華夏部落,又打敗了蚩尤的九黎族,統一了中原。黃帝死後,他的後人和華夏部落的子民繼續在中原大地繁衍生息,建立政權。像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封建國家夏朝,他的創立者夏啟就是黃帝的後人。當時夏朝的百姓都稱自己為“夏人”或“華夏人”。
夏朝之後的商朝,是東夷人的後代建立,但當時華夷之别并沒有很多人在意。而周朝取代商朝後,聲稱自己是“夏人”的一支,所以又以“夏族”或“華夏族”自居。春秋時期,中原地區的諸侯将華夷貴賤尊卑的觀念看的更重,形成了強烈的民族概念。但他們都視自己為正統,希望由自己統一天下。
秦國統一六國後,華夏族這個稱呼依然存在,而且由分裂走向了統一。到了漢朝時,國力強盛,前後統治中國長達400多年,為漢朝以國名兼并華夏族名提供了條件。最為關鍵的是,在漢武帝時期,數年對外用兵,打的匈奴遠遁、外邦臣服,讓國民極大的增加了自信心。
而在漢朝之後,中原數次大戰,少數民族也曾入主中原。在漢族文化的影響下,少數民族也漸漸與漢族融合,成為了漢族的一部分。所以在今天,漢人中也有少數民族的後裔,少數民族中也有漢人的後裔,最後大家一起組成了中華民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