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詞造句正确方法?語文課程是一門緻力于培養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綜合實踐性學科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有機滲透作文教學,可以牢牢把握住語文教學的核心要素,強化語文實踐,最終讓學生學會運用語言文字,提升語文素養,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遣詞造句正确方法?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語文課程是一門緻力于培養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綜合實踐性學科。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有機滲透作文教學,可以牢牢把握住語文教學的核心要素,強化語文實踐,最終讓學生學會運用語言文字,提升語文素養。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一個精妙的字詞,或畫龍點睛,或提綱挈領,或巧埋伏筆,或精巧生動,如飛來神筆,化平淡為神奇,耐人尋味。閱讀教學中應用心品析字詞的精妙所在,以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陶冶學生的情操,引導學生靈活運用。所以,我認為:造句是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一種好辦法。
造句,即在一定的語境中理解和運用詞語,是學習和掌握語言的重要途徑,對鞏固所學詞語、發展思維有着重要作用。
一、閱讀感悟積累詞語
宋代文學家蘇轼總結他的寫作經驗時說:“為學之道厚積而薄發。”厚積,就是強調要多積累語言材料。小學生在閱讀中,要充分地“讀”和“背”,才能達到積累的目的。“讀”的過程是把文字信息轉換為生動的表象組合的過程,“背”的過程是把文字信息在頭腦裡再現的過程。因此,加強學生語言積累可從“讀”和“背”兩條基本途徑入手來解決。
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孔子曾提出“聞一知十”“觸類旁通”的教育思想, 幫助學生積累詞語不能生硬提拉和灌輸,而要根據學生原有水平設立一個腳手架,引導學生一步步向上攀援。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再将知識進行遷移,觸類旁通,便于積累和運用。
二、評析語句理解詞語
教師首先要重視詞義教學,把這些詞的意思深入淺出地講清楚、講準确,也可引導學生平時要借助工具書理解詞義,然後指導學生緊扣詞義,運用單個新詞分別口頭、書面造句。教師根據學生表達情況,及時回饋矯正,避免出現病句,直至熟練運用為止。
詞不離句,句不離篇。事實上,詞語的教學隻有放在句内,甚至整篇文章中才能發揮它的應有作用。教師還應根據文本,創設具體情境,在體驗中理解詞語。教師運用描繪或其他形象化手段,把某種情形、狀态或景象表現出來,激發學習興趣,發展創新思維。
三、遣詞造句運用詞語
每篇課文都有重難點句子和精彩片段,老師可以好好利用這些生動的例子,讓學生體會這些詞句段的妙處。比如文中對人物刻畫的方法、細節描寫、環境描寫及修辭手法的運用,都應讓學生體會這些寫法的好處。如果學生能把在閱讀課中學到的寫作手法靈活運用于自己的寫作中,作文就猶如錦上添花,語言也能有血有肉,細緻入微。
精美的句段往往是課文言語形式上的亮點,這是閱讀教學必須關注的内容之一。句段之所以精美,或采用了恰當的修辭手法,突出了事物的鮮明特點;或描寫了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心理和細節,塑造了生動的形象;或采用了議論抒情手法,揭示了人生的哲理。這些都為我們進行片斷練習提供了很好的範例。教學時要抓住精彩句段,品出豐富的意蘊,悟出巧妙的表達。
四、聯系生活内化詞語
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來自于生活,課堂教學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我們理應加強課堂教學與生活的溝通,讓教學貼近生活,聯系實際。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内容,更好地懂得生活,從生活中汲取寫作的素材,激起寫作的興趣。
生活處處皆學問,生活處處皆語文,教師要用自己的雙慧眼,引導學生找尋生活中語文教學的撞擊點,挖掘其中的素材,讓語文學習的觸角延伸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我們一直做這樣的嘗試,每天安排學生寫一篇微博,說說自己的最新見聞。對孩子們來說,其一能鍛煉表達能力;其二,可以互相模仿,體會别人如何感受、觀察生活的。
隻要我們充分認識造句在閱讀寫作教學中的重要作用,遵循“感受、領悟、積累、運用”的步驟,科學、有序地進行專項造句訓練,那麼學生的語言一定會豐富起來,表達一定會靈動起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