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教育培訓機構以後出路在哪裡

教育培訓機構以後出路在哪裡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8-15 21:10:02

教育培訓機構以後出路在哪裡(起底培訓班那些你不知道的秘密)1

*培訓機構故意教學生那些完全不需要的知識,或者惡意拔高難度,或者把許多競賽題納入課堂,甚至造假,以營造培訓效果好的假象;

*家長旁聽培訓班,回家接力補課,打通了低齡化提前學最難的一環,自此提前學習可以推進到小學低年級乃至學前階段,事倍功半的“知識下放”得以實現;

*好的理科教育,是讓學生越學越“少”,知識逐漸融會貫通。而現實中,多數家長和學生就像許多連公司财報都不看一眼的股民,希望有投機的捷徑。那些培訓班的所謂“技巧”“通法”“口訣”就像二級市場的小道消息,隻會讓學生逐漸喪失思考能力。

“北清畢業,十萬道高考真題中提煉獨家萬能數學解題通法;中考滿分,初中聯賽保送清華的老師,告訴你學校老師絕對不知道的秘密……”這些聽起來閃着光的廣告詞,總是一下子擊中家長焦慮的心。

每逢假期,教培巨頭日燒千萬,砸下幾十億誘人廣告都是常事。今年尤其特别,疫情控制後,教培行業反彈,從學齡前到高中,随處可見忙碌地奔波于培訓班的學生。競争激烈的超一線城市,單一門數學就同期報五個不同培訓班的小學生也比比皆是。

以數學老師的眼光來看,所謂的萬能解題通法基本上就像一瓶号稱能讓你瞬間年輕30歲的化妝水一樣荒唐。即便沒有受過數學系統訓練的成年人,也不難具備這些基本的判斷:即便從科舉時代算起,至今都沒有10萬道“高考真題”;初中保送清華難道不需要中考?更不用說,根本沒有初中聯賽可以取得高校保送資格。

但劇場效應下,越來越多的家長在焦慮面前主動或被動地選擇将自己理性的雙眼牢牢蒙住。

“小鎮做題家”的概念一度激起激烈讨論。如今,不論是在小鎮還是大都市,一方面是越來越多的學校正将孩子往“做題家”的道路上培養,另一方面是部分校外無良教培機構制造的内容垃圾高速膨脹。庸師們不僅連“做題家”都培養不了,更在逐步摧毀孩子的身體健康和思考能力。

其中,資本裹挾下的重營收指标、重流量導入、輕教學教研的急速擴張的線上教培機構是“重災區”。

高度分散化與低準入門檻下的行業底線被不斷突破

教培行業市場高度分散,大如好未來、新東方,都沒有一家能占據哪怕5%的市場份額。行業巨頭、地方龍頭、小型連鎖機構、各類工作室、私教班層出不窮。他們分布在城市的各個角落,許多甚至連老師都沒準備就啟動招生。

教培行業本質上準入門檻極低,低門檻且近乎完全競争的市場自然也意味着行業底線容易被不斷突破。

優秀的機構思考如何引領教育,糟糕的機構販賣焦慮并借此牟利。

家長衡量培訓班是否物有所值往往有兩大标準:

标準之一,能否在機構學到學校老師不教的内容——如果一堂課中大量内容是學校老師不曾涉及的,往往會被家長認為是有效的。可是,以中高考導向的培訓,有多少重要知識和方法會是學校裡老師遺漏的呢?

于是,一個簡單的訣竅就産生了:故意教學生那些完全不需要的知識,或者惡意拔高難度,灌輸大量學生沒見過并且在當前學習階段沒必要準備的“考試知識”。比如,大量選擇課程标準及考綱(考綱現已逐步取消)以外的知識和技能,或者把許多競賽題拉到中高考複習課中,美其名曰“拔高”。這樣的策略之所以成功,依靠的是學生對老師和機構專業性的信任,以及信息不對稱。

标準之二,是否幫助學生在學校考試中提分。由此,産生了一些學校老師教自己學生,或者在機構培訓中洩露本校期中、期末題的情況。畢竟,要真正提升學生能力很難,提高學生的成績也不容易,但提高學生在自己命題的考試中的成績卻并不困難。

而在廣告投放費用水漲船高之際,一些機構也更多地把獲客渠道轉向學校老師。在二三線城市,頻頻出現學校老師整班給機構推薦學生的情況,感謝費則往往是學生整個學期培訓費用的百分比,一般能達到30%左右。

更突破下限的則是各類造假。比如,在所謂VIP、一對一的機構培訓中,師資造假幾乎是業内心照不宣的秘密。大量應屆生甚至在讀學生冒充公辦學校老師,各種類似“不方便透露任教學校”的話術都在标準培訓内容之列,老師接受營銷培訓的時間則遠遠多于教研。

在高利害性考試的相關培訓中,更是機構收取智商稅的最好時機。

機構們巧妙地遊走在法律邊緣,要麼以内部考試或推薦名額作為招生誘餌,要麼暗示各種洩題可能,巧妙的文案令人浮想聯翩,比如:“一考完走出考場就覺得題目似曾相識,但是我們不敢說……”或者“知道我們為啥不讓家長拿走我們每次的預測卷嗎?為了保護我們的老師,因為考的都講了,到底怎麼做到的……”

某省會城市一次小升初考試結束後,有10多家機構同時發布了類似的消息,暗示自己有洩題渠道,當地教育主管部門第一時間聯系警方介入徹查,結果令人捧腹。比如,某培訓機構最終承認,在網上看到考題後,第一時間組織教研人員解析,結合平時培訓内容與考試内容相似之處,對外進行宣傳,号稱押中整整14道考題。最誇張的一個例子則是作文題要求學生談談對“博物館是曆史,不代表未來”這一觀點的看法,而機構則合成了一張圖片,一半是常見的讓學生寫議論文的照片,一半是一物館照片。

從娃娃抓起的劇場效應已經壓迫到培訓鍊條上的每一個環節

21世紀初,當我還是學生時,身邊隻有很少數的同學參加課外補習。補習的學生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課内跟不上,需要課後加工“補差”;一類是難度或師資原因在課内吃不飽,需要課外加餐“培優”。

總體而言,21世紀初的K12課外補習市場相對較小,學生參培比例較低,師資供給普遍不錯,培訓效果也較有保障,基本上以内容為導向。

2010年前後,當我自己成為一名公辦學校老師時,發現這個市場早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參培率急速提升,各個層次的學生幾乎都參與課外補習;提前學成為主流,不僅年齡越提越小,内容也越來越多。

在劇場效應的壓迫下,每一個環節都承受着巨大的壓力,從學生到家長到老師,無不如此。

除了民辦學校選拔考試之外,培訓機構顯然也是劇場效應的主要推動者。直擊人心的廣告語鋪天蓋地,有喪盡天良的K12教培行業營銷名言比如:“今天你來,我們培養你的孩子;今天你不來,我們培養你孩子的競争對手。”也有植根于無數家長心中的“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不知道有多少家長知道,自己才是孩子的起跑線。

而在不少培訓機構普遍使用的“中央廚房”式統一教研和家長旁聽制度,也使得大規模培訓和提前學得到“保障”。前者保障了授課内容的标準化,為批量的師資培訓提供基礎,後者不僅讓家長直接感受課堂,更培訓了家長的“助教”能力。

因為對低齡段學生而言,課堂收獲往往還不如旁聽的家長。于是,家長在培優端的接力補課成為可能,低齡化提前學最難的一環也被打通,學科課外輔導從初中下沉到小學,乃至學前。

而一旦到達學前,培訓内容基本都是事倍功半的“知識下放”,徹底違背教育規律,比如讓處于“前運算階段”的孩子學習具體運算或者形式運算。當一部分三四歲孩子提前學習類似四則運算等知識後,沒學的家長如坐針氈,提前學習的比例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但鮮有家長真正認識到低齡兒童知識下放提前學習的兩大弊端:事倍功半以及抹殺學習興趣。

除了劇場效應,提前學的另一個動機在于許多家長和學生都認為:利用假期提前預習下學期的内容,再通過學校的學習,知識的掌握将更為牢固。這一觀點本身并沒有問題,但也需要幾個前提,以中學階段的提前學習為例:

第一,提前學的師資要足夠優秀,授課能力要高于校内老師。這是因為,第一遍學習是最重要的,糾偏遠比新授困難。

第二,學生要能在提前學的假期紮實地完成學習任務。實際上,現在許多假期課程都是一天8小時,連續15天,學生基本沒有練習鞏固或者複習的時間,這在理科學習中尤為緻命。

第三,提前學過的學生在校内還需要認真聽講。因為假期的課程往往是嚴重壓縮的,沒有學校裡充裕的教學時間覆蓋所有細節。而在實際教學中,提前上過培訓班的學生往往以為掌握了全部,一知半解地在課堂上分心或休息,學習效果還不如認認真真隻學一次的學生。

可惜的是,家長們往往不僅沒有認識到這些前提,還樂于精明地比較性價比或者追求數量。比如,曾經有家長問我:“為什麼有些老師15次課能講完高一整個年級的内容,而你卻隻講一個學期不到?”我略帶諷刺地回答說:“如果你需要的話,15次課把高中數學都講完也是可以的。”家長竟然接口說:“那太好了,老師你講快點,講多點。”

家長和學生的投機心态是教培機構輸出劣币的源動力

輔導班究竟應該上幾個?這是很多家長正在糾結或者曾經糾結過的問題。在學校教書時,那些全市最頂尖學生的家長也常常問我:“我要不要多報一個數學班?報了吧,擔心孩子太累,内容重複;不報吧,又擔心錯過一些内容,報兩個補習班得到的總不會比報一個班少。”

誰都知道,輔導班并非越多越好。對于缺乏獨立思考能力和深度的人而言,信息量完全有可能和吸收量成反比。小到同期上多個數學培訓班的學生,大到天天看五分鐘商學院各種刷網課的“職場精英”,都是如此。無效内容浪費時間和機會成本,垃圾内容更會一步步抹去學生本就有限的思維能力。

我一直認為,好的理科教育,是讓學生越學越“少”,知識逐漸融會貫通,統一到若幹思想方法和基礎公式,就像物理學中那些經典的方程組一樣,這會是一個特别美好的狀态。

而現實中,多數的家長和學生都像許多連公司财報都不看一眼的股民一樣,總希望通過一些捷徑來投機。而那些所謂的“技巧”、“通法”、“口訣”就像二級市場的小道消息那樣,讓學生愛不釋手。随着年級的增高,知識越來越多,學生的思考能力逐漸喪失,徹底陷入“理科文學”的怪圈。

不妨舉一個小學數學奧賽題為例:“把50寫成若幹正整數之和,求這些正整數之積的最大值。”這本是一道好題,但也是教培行業劣币驅逐良币的一個好例子。優秀的老師會以此為載體,給學生介紹局部調整法,花半節課講解原理,再變式訓練一兩題,聚焦于學生的數學思想及思維能力的訓練。

可惜,這樣的老師并不被學生和家長認可,“客戶們”并不喜歡對思想方法的追根溯源,而更愛一句簡單的口訣:“多拆3,少拆2,不拆1。”于是,培訓機構通行的教法變成先教一句口訣,然後花3分鐘的時間,用這句口訣解決一系列機構已經“精選”過的習題,讓學生感受口訣的威力。家長的感知是10分鐘學到一句口訣,連續解決10多道題,教學效率極高,并且效果顯著。但實際上,學生卻完全沒有理解這個口訣内涵的思想方法,更不用說其适用邊界以及可能的延拓。

我幾乎每天都會看到各種廣告推送,關鍵詞一般都是這樣極具營銷作用的“口訣”和“公式”。但就是這樣的詞彙,像大盤暴跌時突然聽到的股票代碼一樣,充滿了魔力,充滿了拯救學習的希望。每每看到這些廣告,我都心裡一痛,感到不知道又有多少學生要付出可貴的時間和經濟成本。

當學習投機化伴随着教育資本化,教培行業正迎來最好的時代,但願它不是教育最黑暗的時代。

作者手記:

我是一個教書匠,曾任教于一所頂尖公辦高中,現在一個良心教培機構。我是一個教育理想主義者,但我早已不是一個憤青,并且深深理解教育與商業之間的平衡點。

請不要因為這篇文章對教培行業産生偏見,本人曾為了教育理想拒絕諸多名企offer,投身公辦學校,又因無法達成理想而離開。現在的我依然覺得教培行業是學校教育的良好補充,并且更能實現教育理想。

揭露黑暗的冰山一角,分析一些相對底層的邏輯,是希望家長們能更為理性,并不是要否定這個行業。原罪并不來自于教培行業本身,學校教育絕不等于光明,教培機構也不等于黑暗。

正如每個行業一樣,都有着一群堅守教育初心的好老師,都有許多我十分尊敬的老師,也有一些沒有下限的從業者。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