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創作挑戰賽#
當你乘車從機場高速龍頭寺附近飛馳而過時,是否注意到僅僅在公路一牆之隔,有一座雕刻精美的清代石刻建築,它占地1300餘畝,亭台、樓閣和墓葬都基本保存完好,這裡就是重慶第二大古墓——王家大墳。
位置就在金開大道的照母山森林公園内,這裡有怎麼樣的傳奇故事?走,跟我一起去看看。
照母山公園裡的百年古墓
在照母山七拐八拐,我終于找到了這座傳說中的大墓。
遠遠地就看到一座古色古香的高大牌坊,在空無一人的公園裡顯得安靜肅穆。
牌坊兩旁立有2根氣派的石柱,石柱上面還有精美的雕刻。
可以看到,整個王家大墳占地很廣,規模龐大,牌坊、上下拜台、墓門坊、墓塚、石獅、碑亭一應俱全,周圍還有石質圍牆,非常氣派。
建築群以封門闆圍墓碑,上面刻有墓名、立碑人及年款,題為“皇清诰封朝議大夫顯考王公諱德慎字立夫之墓”,而建築群内下拜台前緣有墳前坊,正額題刻“天奉诰命”。
清代規制“五品以上授诰命,六品以下授敕命”而且官階越高,受封贈的待遇越好,還可以讓後代兒孫同時享受容光。可見,一人為官,全家受益。
該建築雕刻工藝精湛,圖案紋飾紛繁複雜,集花、草、鳥、獸、人渾然一體,圓雕巨型石獅與石雕人物和博古紋圖案、“壽”紋交相輝映。
雖然經過了這麼多年,已經有些風化,但不難看出當時匠人高超的手藝。
古墓曾變菜地和曬糧壩
附近村民稱,幾年前曾經有村民進去種菜,社區發現後便開始對建築群加強了管理,現在有專人看護。
建築群附近有一個大空地,解放後成了曬糧壩,也是當地公社社員開會的地方。因此這座建築群在此後的幾十年中得以保存,避免了人為毀壞。
古墓主人曾是清朝四品官員
300巧匠修了3年
該建築群的主人名叫王慎德,生于1833年,卒于1897年,王慎德又名止志,字立大,“王家大墳”也因此得名。墓主人曾經是清末的四品大員朝議大夫。“朝議大夫”隻是封号,封号不是大權在握的實職,隻是領取朝廷俸祿的層級依據。按照清代的财政制度,四品文官年俸105兩另加支114兩,即使是“基本工資加實效工資”的全部收入,四品職級的年薪,亦不足250兩白銀(相當于7w5人民币)。
靠王慎德一人的俸祿是不夠的,還得他父親幫忙。王慎德的父親曾經在北京開了一家叫“永正銀号”的錢莊,經濟實力雄厚,所以才能夠修築如此規模的建築群。
而當時為了修築這座建築群,三百多名能工巧匠整整修了三年多。王慎德在當了朝廷四品大員之後,其家族也因此興盛、輝煌。
王慎德有後人名為王念渝,這位後人為了守護這座建築群終身未嫁,在她去世後,王慎德的外曾孫女李召明為了守護建築群又在附近住了很久,直到2005年左右才離開,但現已去世。
而如今,王家依然還有後人住在附近,繼續守護着這座建築群。
文章來源:蘭陵王昭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