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哲新你大腦中的概念

哲新你大腦中的概念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30 22:17:12

概念,是人類認知體系中的磚石瓦礫,是思維最基本的單位。

人們用一個又一個的概念,這些精神建築中最基礎的原材料,構建起自己的認知大廈。有些人的建築材料,用的卻都是些“粉末磚頭”,混凝土也都是些“豆腐渣”,表面看似巍峨的知識大廈,根本經不起半點推敲。

很多人大腦中的概念,都隻是空殼,并沒有實質,對概念僅知其然卻不知所以然,就像“司機知識”。

上世紀,某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受邀全國巡講,無論在哪個城市他的演講内容都差不多,為其開車的司機耳朵都聽出了繭子,後來甚至能一字不漏地複述,于是司機鬥膽提出替代教授上台演講,在電視和網絡并未普及的當時,教授覺得很有意思,欣賞接受。

演講結束後,台下掌聲雷動,後來場下一位聽衆提出了一個專業性很強的問題,台上的“教授”微微一笑,隻得邀請自己的“司機”作答。

概念的名稱,即命名,是空殼,而概念所具體描述和定義的内容,名稱下所指代的極其複雜、龐大和微妙的知識體系,才是概念的實質。故事中的司機,僅僅是記住了每個概念的名稱而已。

一個男生對女生說:“我愛你”,女生眨了眨眼問:“什麼是愛?” 男生茫然了,想解釋但怎麼也說不出口,原來男生根本不知道什麼是愛,隻是知道世界上存在這麼一個命名為“愛”的概念罷了。

在我上一篇談讀書的文章中,有讀者評論,“受教了!才知道什麼叫興趣。” 所有人都會認同培養興趣很重要,但知道了究竟到底什麼是“興趣”,掌握興趣的實質,才會真正懂得該具體如何去培養興趣。

熟悉了解也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熟悉不代表了解,記住不代表理解,就像我經常見同一個給我送快遞的小哥,我對他非常熟悉,但是我對他一點都不了解。

所有人都會對重複出現的事物産生熟悉感,于是學渣最喜歡通過機械性地重複閱讀和記憶的方式去熟悉知識,而不是去學習知識。簡單重複概念名稱的做法不費腦,所以也根本不會鍛煉和長腦子

太多人隻是知道了一些概念的名稱,一深究,他們就不明所以了。真正的了解是由表及裡,從感性到理性認知的過程。

我之前文章說過,概念是抽象的,對于那些不去調查、了解和思考去填實血肉的人來說,抽象意味着模糊,模糊近似于不了解,所以某些人對很多概念的了解,但既不全面,也不清晰。不清晰就是一知半解,而隻有清晰和具體的概念,才能成為行動的指南。

人類文明發展趨于複雜,而語言發展趨于簡化。

——人類文明不斷發展,當某人有幸窺探到這個世界不曾被人察覺到的真相時,便盡力通過語言給出清晰的描述,傳達自己觀察和思考所得,比如美國心理學家J.H.弗拉維爾提出“元認知”的概念,簡單來講,就是對認知的認知。

人們在學習過程中,一方面進行着各種認知活動(感知、思考和記憶等),另一方面又對自己認知活動進行着監控和調節,即對自己的感知、記憶和思維等認知活動本身的再感知、再記憶、再思維,稱為元認知。

了解和掌握“元認知”的這個概念,及時幫我治好了“妄下結論”的毛病。以前本能和魯莽的“我”,憑直覺就要給出結論時,會被另外一個“我”阻攔,讓我意識到自己每句話、每個判斷都不是結論,而是假設,需要求證。同時,自己心中産生的每個想法,都會被不斷論證和再評判。

哲新你大腦中的概念(哲新你大腦中的概念)1

網圖,侵删

當弗拉維爾撕開了觀察世界的一個角,衆人便蜂擁而至,将這一角越撕扯越大,直到看清事物的全貌,于是概念被不斷地豐富和充盈。一個個新生的概念,都是關于新世界的消息,一次次将人類的認知層次推向新的高度。

老子提出了“道”,孔子提出了“仁”,牛頓提出了“運動三大定律”,愛因斯坦提出了“相對論”,他們每個人都就像是打了一個地基,之後的科學發現和理論,在這一個個地基之上,逐漸發展壯大,形成一棟棟現代科學文明的大廈。

上述每一個重要概念的背後,其實都是偉大探索者們的心血結晶,每個曆久彌新的概念都是恢弘絢麗的創新和創造,但是這些概念對我們來說是那樣的耳熟能詳,以至于讓我們忽略了它們誕生時冥思苦想的痛苦與折磨。

所有被衆人奉為圭臬的概念都是經曆了創造、不斷驗證和打磨後的成果,而我們現在早沒了那種贊歎和膜拜的沖動。

——人類的科學文化知識在不斷膨脹,知識負擔越來越重,所以必須用高度概括化後的抽象概念來化繁為簡。于是,概念後的複雜意義,便凝結成為一個個簡簡單單的概念名詞,而濃縮和傳播的過程,極易失真

在人類社會知識的傳播和交流中,為了提升溝通效率,人們都會直截了當,用簡潔的概念名詞,而不是其複雜的概念描述來表達自己的意思。我們慣用概念名稱代指,大大降低了交流成本,卻也在無形之中降低了對概念了解的質量,概念被過度簡化了

我們似乎有一個共識,就是我們都真正理解概念背後的深刻含義,但事實上,我們對很多概念意義的理解,不是通過仔細探究得來的,而是從别人的叙述中,從這個概念出現的語境和上下文中“意會”出來的

我們似是而非地聽着别人口中和文章中提到的每一個概念名稱,便粗心大意,不加論證地“推導”出概念的完整含義,卻忘記了概念背後的複雜性。

《禮記·大學》的“格物、緻知”到底是什麼意思?王陽明心學的“良知”又是什麼?

有人覺得“心學”就是唯心主義,認為良知就是良心,明顯就是望文生義,根本沒有深刻探索和了解過,隻是活在自以為是的世界中。很多深刻的概念,就這樣被大多數人淺顯地認知了。

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裡說的,“世界新生伊始,許多事物還沒有名字,提到的時候尚需用手指指點點。” 可能在沒有名稱指代的世界中,雖然交流起來很麻煩,但每個人都會是真才實學,都是精通概念的佼佼者。

其實每個概念都像一個壓縮包,隻有進行解壓縮後才能真正地獲知和運用這個概念,獲得概念創造者的真傳,那些喜歡較真的人、喜歡刨根問底、喜歡打破砂鍋問到底的人,才可能把一個概念壓縮蘊含的真正容量不斷擴展開。

所以,一定要深挖概念,不要浮于表面,不要出現燈下黑,哪怕隻深挖一厘米,也會有一厘米的收獲,進一寸,就有一寸的歡喜。

如果感覺文章真誠且有用的話,敬請打開微信關注我的個人公衆号:哲新ii ,獲得更多往期内容。

作者丨哲新,微信公衆号“哲新ii”(ID:zhexinii),改變的促成者,努力用文字改變他人和世界。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