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王維的詩蟬

王維的詩蟬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4-25 13:36:24

王維的詩蟬(王維山居秋暝)1

秋天的第一個節氣是立秋。周代,周天子要親自率領公卿到西郊迎秋,而到了宋朝,皇宮裡則會把事先準備好的盆栽梧桐樹移到殿内,等到立秋的時辰一到,太史便要大聲啟奏“秋來了”,而梧桐樹的葉子也會應聲而落,暗合“一葉落知天下秋”之意。悲秋固然是古人的常态,但是,立秋之日涼風至,暑熱的天氣已經持續了那麼久,這一縷新涼,也會給人帶來久違的清爽感,讓人心都透亮起來,暗暗生出幾許甯靜,幾許歡愉。下面我就跟大家分享一首最清新優美的秋日頌歌——王維的五律《山居秋暝》。

  山居秋暝  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随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暝(míng):日落,天色将晚。

  空山:空曠、空寂的山野。

  竹喧:竹林中笑語喧嘩。喧:喧嘩,這裡指竹葉發出沙沙聲響。

  浣(huàn)女:洗衣服的姑娘。浣:洗滌衣物。

  王孫:原指貴族子弟,後來也泛指隐居的人。留:居。此句反用淮南小山《招隐士》中的“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久留”的意思,王孫實亦自指。反映出無可無不可的襟懷。

  先說題目。“山居秋暝”,四個字,也是四個元素。“山”就是山,不是海,不是村莊,也不是朝廷。“居”是住,不是周末爬山,也不是旅行經過山路,而是就住在山裡。“秋”是秋天,不是溽暑的夏日,不是寒冷的冬天,而是“已涼天氣未寒時”。“暝”是薄暮時分,不是白天,不是黑夜,而是白天和黑夜的交界處,這邊剛剛紅日西垂,那邊已經月上東山。這四個元素都要寫到,怎麼寫呢?

  先看首聯:“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這一聯寫初秋,真是恰如其分。大家都知道,在黃河流域,剛進入秋天的時候,天還相當熱,人稱“秋老虎”。但是,若下過一場雨,馬上就會有絲絲涼意,所謂“一場秋雨一場寒”,就是這個道理。而且,秋天的溫差大了,白天雖然暑熱依舊,但晚上,卻會有涼風漸生。這都是北方人最熟悉的季節特點,王維一聯詩,全都表達了出來。但是,光有時令感還不夠,更重要的是這一聯内蘊的美感。

  “空山”是什麼山?是空無一人的山嗎?當然不是,最起碼詩人就在山裡。何況,後面還有浣女和漁舟。所謂“空山”,不在阒無人蹤,而在于遠離塵嚣。這樣的山,原本就是王維的心頭至愛。除了“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他還寫過“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那是隐士之山;寫過“峽裡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雲山”,那是神仙之山。這就是“空山”自帶的禅意。那“新雨”呢?所謂“新雨”,就是剛剛下過的雨。“空山”本來就是世外桃源了,再加上“新雨”滌蕩,更加空明澄澈。那再加上“晚”和“秋”兩個元素呢?相對于白天的熱鬧,傍晚有幽靜之美;相對于春夏的缤紛,秋天有簡淨之美。在一年的這個時節,在一天的這個時段,在一座遠離塵世的空山中,在一場滌蕩萬物的新雨之後,詩人的内心和空氣一樣透明,和空山一樣甯靜。在這樣的心境下,他舉目望去,會看到什麼?

  看颔聯:“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月下松林、石上清流,這是一幅多麼美麗,又多麼高潔的圖畫啊。高潔在哪裡呢?明月不是熠熠生輝的太陽,松樹也不是招蜂引蝶的桃李。但是,當白天過去,夜晚來臨的時候,月亮會灑下清輝;當春夏過去,紅消翠減的時候,松樹還青翠如蓋。“明月松間照”,這多像兩個與世無争而自有品格的君子在交相輝映啊。那清泉石上流呢?泉水是清澈見底的,它不在泥土中穿行,而是淙淙流瀉于山石之上,那山石被泉水沖刷,自然也是一塵不染的。

  所以“明月松間照”,是高潔映照着高潔;而“清泉石上流”,則是清潔呼應着清潔。這是在寫景嗎?當然是的,而且寫得層次分明:高處的月亮,中間的松林,底下的山石和清泉,都那麼清淨絕倫,超凡脫俗。但是,它又不僅僅是在寫景色,因為中國自《離騷》開始,就有以香草美人比附仁人志士的傳統,司馬遷的《史記》評價屈原:“其志潔,故其稱物芳”,這月下青松、石上清泉,不也正是王維的精神追求和人格寫照嗎?

  律詩講究起承轉合。首聯起,寫整個秋山;颔聯承,寫具體景緻;那接下來是頸聯,該轉了。轉到哪裡呢?從風景轉到人,也由靜轉到動了,“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竹林深處,傳來一陣歡聲笑語,那是洗衣服的姑娘們回來了;田田的蓮葉,忽然向兩邊分開,原來是捕魚的小船正順流而下。這真是至善至美的田園牧歌啊。從陶淵明的《桃花源記》開始,一代代的文人都在書寫着他們心中的世外桃源。這桃花源中,不僅要有芳草鮮美,落英缤紛,更要有黃發垂髫,怡然自樂。

  天人合一,是中國人推崇的理想社會。這觀念并不新鮮,但難得的是,詩人把它寫得如此漂亮。我們剛說,這一聯是寫人的,可是,人正面出現了嗎?沒有。那浣紗的女子,還藏在竹林裡,我們能聽到的,隻有她們的笑聲;那打魚的漁父,還藏在荷塘裡,我們能看見的,隻有荷葉的搖動。整幅畫面裡并沒有人,但是,又充滿了人的氣息、人的歡樂,這是何等含蓄,何等空靈啊。

  山裡的明月、清溪是清淨高潔的,山裡的浣女、漁父是淳樸快樂的,山的品格和詩人的品格相互呼應,讓詩人找到了自己的精神歸宿。這樣一來,尾聯也就順理成章了:“随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招隐士》說:“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又說“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久留”。王維是把這兩句詩放在一起,然後反其道而行之。

  《招隐士》不是說,“王孫不歸,春草萋萋”嗎?李白最崇拜的詩人謝朓還根據這個主題寫過一首小詩,叫《王孫遊》。

  王孫遊

  謝朓

  綠草蔓如絲,雜樹紅英發。

  無論君不歸,君歸芳已歇。

  蔓:蔓延。英:花。無論:莫說。歇:盡。

  仿佛春花一落,春芳一歇,所有的美都不複存在了。可是,王維卻說“随意春芳歇”,山中秋色如此迷人,那麼,春芳消歇又算得了什麼呢?《招隐士》不是還說山中不可久留嗎?仿佛山中不足以容納賢才,隐士必須出山效力。可是,王維卻說“王孫自可留”。既然山中的生活才是詩人真正贊歎,也真正向往的,那麼,為什麼不可以留下來呢?杜甫說過:“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九重宮阙也罷,萬丈紅塵也罷,都有喧嚣污濁的一面,世俗所謂的功名利祿,是榮耀,又何嘗不是束縛!深陷其中,誰能保證自己的清白呢?王維素有禅心,早已淡泊名利,既然如此,何不歸隐山中,享受這難得的山居秋暝呢?這就是“随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通篇看下來,這首詩寫得如詩如畫,自然之美、人格之美與社會風情之美高度統一,讓讀詩的人都和王維一起産生了出塵之想,這就是王維作為詩佛的魅力吧。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